首页 中医治疗 第10页

中医治疗 第10页

  • 牙痛 中医治疗外用内服多法

    牙痛 中医治疗外用内服多法

    治疗牙痛着重于针对原发病,多需由牙科医师给予酌情内服维生素、抗生素,或辨证施用清胃泻火、疏风清热、消瘀通络、补肾固齿、益气缓痛、滋阴降火、清热解毒等中药或中成药。含漱、烟熏、充填、针灸、手术等法也每被采用。若遇医药缓急不济、没命牙痛困扰之时,掌握一些简易治疗方法往往也能获立竿见影之效。以下几种方法不妨一试:      一、含漱方:   ● 盐水漱口:取盐1匙,开水小半杯,搅拌使其溶化,待冷却后,频频漱口,每可解燃眉之痛。因为盐水既可清除残留口腔内之食物残渣,又能消炎杀菌解毒。       二、冷敷   ...

  • 唇炎的中医治疗

    唇炎的中医治疗

      唇炎可分为接触性唇炎、剥脱性唇炎和日光性唇炎3种。接触性唇炎、剥脱性唇炎多因接触某些刺激物,如口红、唇彩,或吃了易过敏的草莓、芒果等水果,或服了其他易过敏的药物而引起。日光性唇炎多发于农民、渔民和户外工作者。唇炎患者大多因脾胃积热,热燥化火上蕴于唇所致。与中医文献所载的“唇风”相类似。中医古籍《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唇风》曰“唇风多在下唇生,由阳明胃经风火凝结而成。初起发痒,色红肿,日久破裂流水,疼如火燎”。急性接触性唇炎表现为以红肿...

  • 中医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中医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治疗72例病例,用苏子降气汤加减:苏子、前胡、陈皮、当归、半夏、补骨脂、胡桃肉各10克,肉桂、炙麻黄、厚朴、甘草各6克,沉香3克(后下)。痰湿型加苍术、白术等;寒痰型加细辛、五味子;热痰型去肉桂,加桑白皮、鱼腥草;痰多喘甚加川贝母、莱菔子;肺部哮鸣音甚加广地龙、蝉蜕;表证加荆芥、薄荷;咯血加三七粉、黛蛤散;便秘加全栝楼;水肿加茯苓皮、车前子;纳差加鸡内金、焦山楂、焦神曲;口渴加生石膏、炒黄芩;心血瘀阻加丹参、红花。日1剂,水煎分3次服;5天为1疗程。有条件可长期氧疗。禁烟酒。用1个月,结果:显效(咳嗽、咯痰、喘促、...

  • 血小板减少症的中医治疗

    血小板减少症的中医治疗

    血小板减少症,中医认为是由于风火热毒伤其血络,或脾阴虚血燥、阴虚生内热,或血瘀于肌腠所致,临床上一般分以下三型辨证施治。 1.风火热毒伤其血络:患者皮肤有瘀血点,口干,大便结,小便黄,舌质红,脉弦。 治法: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处方:水牛角、丹皮、赤芍、白薇、紫草、知母、沙参、槐花、大青叶各10克,生地30克,板蓝根15克。 2.脾阴虚血燥,阴虚生内热:患者皮肤有瘀血点,口干舌燥,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脾润燥,佐以清热化斑。 处方:生地、连翘、淡竹叶、山萸肉、大枣各10克,白芍、赤小豆各30克,旱莲草、莲子...

  • 中医治疗半边颜面不自主痉挛

    中医治疗半边颜面不自主痉挛

    半边颜面不自主痉挛 指的是脸部一边的颜面神 经所控制的脸部肌肉发生 不自主、间歇地、无痛性 抽动。 中医认为此病症主要 是因为脸部“络脉空虚”,加 上风邪趁虚而人,痰瘀痹 阻,最后筋脉失养而致病。 所谓“络脉空虚”是指 患者'长期久病导致气血不 顺畅,使络脉失养,久而久 之络脉气血逐渐衰弱,最后 出现络脉气血亏虚的情形。 临床常见患者身上都 有明显的筋结,可以从患侧 颞颔关节前后、耳朵后枕骨 下,以及肩井、天柱、风池、 膏盲等穴位附近找到筋结 位置,由此...

  • 颤震的中医治疗

    颤震的中医治疗

    颤震,亦称“颤振”或称“振掉”,是指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主要指震颤性麻痹。 [诊断] 1.具有头部、肢体摇动、颤抖的特定临床表现,轻者头摇肢颤,重者头部震摇大动,肢体震颤不已,不能持物,食则令人代哺,继见肢体不灵,行动迟缓,表情淡漠、呆滞,口角流涎等。 2.多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3.起病隐袭,渐进发展加重,不能自行缓解。 4.测血压,查眼底,必要时做颅脑CT、磁共振等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治疗] 1.辨证施治 (1...

  • 老年高血压的中医治疗方药如下

    老年高血压的中医治疗方药如下

    采用中医疗法治疗60岁以上老年高 血压患者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 60。79岁,平均66.9岁;病程5~27年,平 均11.6年。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高血压属中医 “头痛”“眩晕”范畴,病因多有风、火、痰、内 虚等。病机是由于气血阴阳失调,使脑髓空 虚,脉络失养,或清阳不展,或火扰清窍产 生了高血压诸症。而肝阳上亢、痰湿中阻、 气血亏虚或血瘀、肾阳不足则又是产生气 血阴阳失调的病理基础。素体阳盛或长期 郁怒,暗耗了肝阴,使肝郁化火;先天禀赋 不足,后天嗜...

  • 中医治疗雷诺氏病

    中医治疗雷诺氏病

    雷诺氏病是一种进行缓慢的周围血管疾病,又称“肢端动脉痉挛症”。多继发于寒冷与冻伤之后,引起血管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四肢末端小动脉阵发性痉挛所致。本病以中青年妇女发病率最高,主要是手指(或足趾)麻木、刺痛、肤色苍白、发紫,上肢多于下肢,医学此病叫“两手青紫症”,其病机主要是阳虚体弱,气虚血亏,寒邪阻滞经脉所致。 治疗当以补益气血,温通经络为主要大法。用当归四逆汤加减。取黄芪30克,当归12克,桂枝15克,赤芍10克,细辛3克,川芎10克,地龙15克,白芷10克,熟附片10...

  • 普及脑积水相关知识及中医治疗方法

    普及脑积水相关知识及中医治疗方法

    脑积水是一种颅脑疑难病变,大部分由先天性引起,也有后天所得(如脑部炎症、外伤等)。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视力模糊、头颅增大,伴复视,眩晕及癫痫发作,并发症多有智能障碍、行动障碍、尿便障碍等,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甚至造成死亡。 下面请跟随记者对河南省郑州市国医堂脑病科主任韩彩红的采访,进一步认识脑积水。 脑积水分类 韩彩红介绍说,脑积水有多种分类方式,依据病理来讲,可以分为梗阻性脑积水和交通性脑积水:其中梗阻性脑积水又称为非交通性脑积水或脑室内型梗阻性脑积水,是指病变位置处于脑...

  • 焦虑症 中医治疗方

    焦虑症 中医治疗方

      焦虑症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治疗本病首先要进行心理疏导,中药调理有一定功效。   中医认为,焦虑症的病因有脏气不足,邪热内伏等。若因情致不畅、肝失疏泄所致,可以柴胡加龙牡汤治疗。   组方:柴胡10克,黄芩10克,姜半夏10克,桂枝10克,大黄10克,生龙骨(先煎)、牡蛎(先煎)各30克,珍珠母(先煎)30克,淮小麦(先煎)30克,大枣5枚,炒酸枣仁10克,生甘草10克。   临床加减:痰热者加胆南星10克,淡竹茹10克或天竺黄10克;肝火炽盛加龙...

  • 神经衰弱的中医治疗方法

    神经衰弱的中医治疗方法

    神经衰弱正如《灵枢·大惑论》所云:“卫气不得人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中药治疗神经衰弱,较之西药的最大的优点在于,从病理上进行根治。常用的临床有效偏方、秘方如下: 神经衰弱的中医治疗方法1   瘦猪肉250克,莲子、百合各30克。共放砂锅内加水煮汤,调味服食,每天1次,连服数天。   本方健脾养心,宁志安神,适用于心脾亏虚所致的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的中医治疗方法2   粳米、核桃肉各50克。将粳米加水800毫升,煮...

  • 预防老年痴呆症的中医治疗

    预防老年痴呆症的中医治疗

    老年痴呆症归属于中医“痴呆”、“善忘”、 “癫狂”等范畴。常见成因包括脑神经退化、脑血管疾病后遗症、头部外伤后引发、中枢神经感染发炎或是肿瘤、营养差等因素。 中医认为此症由于年老体衰、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役损伤等原因,导致心、肝、脾、肾多个脏腑功能失调。 中医治疗可从解肝郁、化痰浊、补肝肾方向着手。老年痴呆症中医辨证可分为五种类型,包括肝气郁结、脾失健运、气虚血瘀、心脾两虚以及肝肾亏虚型。可配合不同症候用药,以及针灸穴道、头皮针辅助调养。...

  • 中医治疗 反复头晕视物旋转

    中医治疗 反复头晕视物旋转

    基本情况 刘某,女,74岁,于2014年6月14日初诊。 病情 患者反复头晕、视物旋转3月余,发作时伴恶心呕吐,不敢睁眼及站立,全身大汗,脸色苍白。曾于某西医院多次住院治疗,头部CT检查无异常,诊断为“眩晕症”。每次治疗后病情可以得到缓解,但过几天又发作,不能根治。患者痛苦不堪,情绪悲观,欲寻求中医治疗。 初诊 患者形体肥胖,舌体胖大舌质淡,舌苔白腻水滑,中医辨证为痰浊内阻、水饮上犯清窍,治宜燥湿化痰、泄浊止眩,方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味—...

  • 传统中医治疗谵妄 相应中药方针灸疗法

    传统中医治疗谵妄 相应中药方针灸疗法

    谵妄表现为大脑的功能障碍,通常易发作于老年人,其致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通常患者的注意力和认知功能突然发生下降,然后进入精神混乱状态。 临床上谵妄常见于老年人急性医疗领域,大约一至三成送到急诊的老年病患会发作谵妄,约有三成左右老年病患者在住院过程可能发生谵妄,其不良影响包括延长住院天数、造成功能退化、影响患者出院后功能恢复速度以及住院时提高三至五倍并发症发生的几率。 传统中医治疗谵妄常分以下五种证型,每种证型皆有相应中药方、针灸疗法。 肝郁化火型症见头晕头痛、心烦烦躁、易怒、脸红目赤、口苦咽干、...

  • 顺应天时 调整睡眠 中医治疗失眠

    顺应天时 调整睡眠 中医治疗失眠

    睡眠是人体周期性出现的一种自发和可逆的静息状态,是维护健康的最佳主动过程。人的一生大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可以说睡眠的重要性仅次于呼吸和心跳,是人们有良好身体状态去面对生活的保证。因此,高质量的睡眠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是不可或缺的。 普通人常见的睡眠问题主要有两种:一是正常心理反应造成的,比如情绪激动后突然睡不着;二是有些白领因为工作生活的压力睡不好,这是比较长期的,多数属于亚健康状况。另外,不规律的作息习惯、嗜烟、酗酒、频繁应酬也是高质量睡眠的隐形杀手。 顺应天时 调整睡眠...

  • 癫痫羊角风中医治疗方法详解

    癫痫羊角风中医治疗方法详解

    癫痫,在中医学中又称癫、癫疾、痈等名。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文献——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关于本病的记载。到《黄帝内经》时期,又进一步对癫痫的病因、病理和临床表现做了较为详尽的阐述。例如:“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癫疾。”(《索问·奇病论》)“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病。”(《索问·长刺节论》)治疗则以针灸为主。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

  • 神经衰弱失眠的中医治疗

    神经衰弱失眠的中医治疗

    神经衰弱引起的失眠症,中医认为是由于气阴两虚、肝郁气滞、阳不入阴、心肾不交等因素引起的。临床上一般分以下四型辨证施治。 1.气阴两虚:患者失眠,口干心烦,大便干结,舌质红少苔,脉弦细。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安神。 处方:百合、浮小麦、夜交藤各30克,莲子15克,大枣1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2.肝郁气滞:患者失眠易怒,心神不安,口苦,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红少苔,脉弦数。 治法:清肝解郁,养心安神。 处方:钩藤、合欢皮、夏枯草、炒酸枣仁各15克,丹参、珍珠母各30克,炙甘草6克。...

  • 失眠不寐虚实不一 中医治疗处方

    失眠不寐虚实不一 中医治疗处方

    中医学中失眠称之为“不寐”。失眠 症状较轻者,其具体表现为难以入睡,睡 后易醒;情节严重的表现为彻夜不能入 眠。对收治的60例顽固性失眠患者采取 中药汤剂治疗,效果明显,报告如下。 选取收治的60例顽固性失眠患者 作为研究对象,男37例,女23例;年龄 30~57岁,病程3~12个月。排除药物 因素、身体疾病、精神疾病等导致失眠的 患者。 一、诊断标准 ①难以入睡、多梦、易醒、觉醒次数 频繁,总睡眠时间低于6小时。②白天经 常感觉疲劳、头晕,注意力无法集中。③ 多导睡眠图表明:睡眠潜伏...

  • 中医治疗失眠偏方 按摩穴位助安眠

    中医治疗失眠偏方 按摩穴位助安眠

    加班,对于现在的上班族来说简直就是家常便饭,高强度的工作量及职场压力,让不少的上班族不得不牺牲自己的生活时间。不少长期OT的职场人士,往往都有失眠、睡眠质量低下的情况出现。从中医角度看,“不寐”或“不得卧”系指失眠为主症的一些疾病。那么中医有哪些疗法有助改善失眠? 按摩穴位助安眠 失眠的原因主要为脏腑机能紊乱,所以治疗失眠我们可以运用交通心肾、调节气血的手法。睡前进行穴位按摩,可起到放松心情,安神定志,促进睡眠的作用。 1、三阴交:...

  • 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慢性胃炎是指由不同病因所致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最常见的是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和隐痛、嗳气、泛酸、恶心、呕吐等。病程缓慢,反复发作而难愈。中医分型治疗如下: 寒痛:胃痛暴作,感寒则剧,得热则缓,畏寒喜热饮,不渴,苔白腻,脉紧。治宜散寒止痛。处方:高良姜15克,香附10克,附子5克。水煎服,日1剂。 热痛:胃脘灼痛,泛恶口苦,口渴饮冷,便秘,苔黄腻,脉数。治宜清热和中。处方:石膏20克,玄胡5克,知母10克,青皮5克,甘草5克。水煎服,日1剂。 气滞痛:胃脘胀闷,攻撑作痛,...

  • 中医治疗疝气《冉氏经验方》

    中医治疗疝气《冉氏经验方》

    现代医学认为,疝是人体腹部肌肉薄弱或开裂的区域,导致脂肪组织或肠等人体器官通过这个位置向外,在皮下形成明显突出,伴有不适感和疼痛。特别长时间站立、大小便或举重物时症状会更加明显。大部分疝是由于人体内有长期存在的薄弱区。通常腹壁的薄弱区域是与生俱来的,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遭受创伤或手术切口变得更薄。举重物或干重体力活会加剧疝的严重程度。 疝的常见类型有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股疝、脐疝、切口疝等,中医统称为疝气。其基本症状是腹股沟区出现一可复性肿块,开始肿块较小,仅在病人站立、劳动、行走、跑步、剧咳时...

  • 春节伤食泄泻中医治疗有招

    春节伤食泄泻中医治疗有招

    逢年过节,常会有人因贪吃而伤食,伤食会出现腹泻,中医称之为“伤食泄泻”。伤食泄泻的一般症状是:腹痛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奇臭如败坏鸡蛋),泻后腹痛减轻,伴有脘腹胀满,嗳腐多而酸臭,食欲不振等,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实。中医认为,饮食过量,停滞不化,或恣食肥甘,湿热内蕴,或过食生冷不洁之物,均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职,升降失调,清浊不分,从而发生泄泻。伤食泄泻的治疗可选用以下方法: 一、单验方:对各种肉类伤食,可嚼食山楂片、山楂糕;对鱼肉伤食,可选生姜、紫苏各10克,水煎浓汁服;鸡蛋伤食,可...

  • 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中医治疗体会

    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中医治疗体会

    排痰 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应学会以下排痰法,以减轻临床症状。 1.蒸汽吸入法。在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期间,可用直径为10~15厘米的深桶杯盛半杯开水,将口鼻入杯口,用力吸蒸汽。待水稍冷再换开水,反复2~3次,便可将痰顺利咳出。 2.走动转体法。较长时间卧床的病人,其咳喘症状都较为严重,行动也感吃力。在气候较为温和的中午,应设法让稍能走动的患者在室外漫步,有利于血液循环和体液循环,更利于痰液排出。 3.紧急抠痰法。用餐匙柄压舌,将裹有纱布的手指伸向其喉,将阻塞的痰块抠出,便可达到急救的日的。 侧重治本 要抓住主要矛盾,...

  • 哮喘的中医治疗

    哮喘的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哮喘病的发生在于本虚、宿痰内伏于肺。肺有虚;在受到外因感染,饮食失调、情志不畅、劳倦伤身等因素时,导致痰阻气道,肺气上逆,出现一系列哮喘的症状和体征。临床上哮喘可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出现不同证型,因此治疗也异。   发作期:   寒哮表现为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鸣声,胸膈闷如闭塞感,咳多,痰少咯吐不爽,面色晦滞带青,口渴或渴喜热饮,天寒或冷,受寒易复发,形色怕冷,舌苔白薄,脉弦紧或浮紧。治疗以温肺散寒、化痰平喘,药方用“小青龙汤”加减。热哮表现为呼吸气粗息涌,喉中痰鸣音如“吼”,胸高肋胀,阵发呛...

  • 疝气三年 拒绝手术而求中医治疗 疝气方治验

    疝气三年 拒绝手术而求中医治疗 疝气方治验

    疝气方 原方:川楝子、小茴香、青木香、橘核仁、荔枝核、山楂核、元胡、大黄、附子。经过数十年之临床实验,以附子、大黄加入普通治疝气之药中,速收特效,此治外疝之经验谈也。 治验:左某,男,62岁,炊事员,于1978年夏初诊。 罹患疝气3年,因拒绝手术而求中医治疗。言退休后常被乡亲们请去做饭做菜,每因站立劳作而致睾丸胀痛偏坠,伴少腹作痛,此时必须休息后才能继续劳作。在当地也服用过中药,多是理气疏肝之味,效果甚微。笔者诊其脉象为弦细无力,舌苔白腻,其他无痛苦。遂予罗氏治疝方,方药:大黄5克,炮...

  • 中医治疗咳嗽三案例

    中医治疗咳嗽三案例

      案一:张某,女,42岁,2008年11月5日初诊,自诉从3年前起,每临冬季则咳喘不止,并反复感冒,咳声低沉,频频不止,动甚则气促。曾多次诊治服药,处方皆为疏肺化痰之品,无效而来求治。   观其气怯形寒,形体消瘦,舌质暗红不泽,脉沉弱无力,此乃肾督虚寒,虽咳当治肺,但此患者若不温肾阳则不能治愈,立法以肾为主,肺肾同治。方药:附子6g,炙麻黄5g,细辛3g,熟地12g,肉桂5g,炒干姜5g,五味子5g,鹿角霜9g,补骨脂6g,白芥子6g,炙甘草5g。10服,水煎服,每日一服。   二诊,服药后咳喘皆平,嘱调节饮食,...

  • 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病因病机中医治疗

    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病因病机中医治疗

    脑卒中为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是目前人类疾病 的 3 大死因之一 [1] 。脑卒中在我国发病男女比例为 (1.3 ~ 1.5 ︰ 1) [2]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脑卒中发 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这些问题严重危害患 者身心健康。伴随脑卒中的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并 发症之一,肺炎患者占 7% ~ 22% [3] ,2003 年被命名 为“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pneumonia, SAP),它 是 导 致 卒 中 患 者 死 亡 的 最 主 要 原 因...

  • 中医治疗体虚感冒(上)

    中医治疗体虚感冒(上)

    素体虚弱之人易患感冒,且感冒反复难愈。中医对体虚感冒的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中医将体虚感冒分气虚、阳虚、血虚、阴虚四型。 阳虚感冒症见平素自汗怕冷,易感冒(天寒尤甚)。患者恶风寒,不发热或低热,头身疼痛,甚则骨节酸楚,或头晕目胀,无汗或自汗,面色白光白,喷嚏流涕,咳嗽痰稀而白。舌淡胖,苔薄,脉沉细弱。治宜扶阳解表,散寒疏邪。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玉屏风散化裁。基本方:麻黄10克,制附子12克(单独先煎1小时),细辛3克,黄芪20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川芎10克,桔梗10克,葛根10克,羌活10克,甘草3克。头身困疼...

  • 轻症流行性感冒中医治疗

    轻症流行性感冒中医治疗

    1.风热犯卫。 (1)主症:发病初期,发热或未发热,咽红不适,轻咳少痰,微汗。 (2)舌脉:舌质红,苔薄或薄腻,脉浮数。 (3)治法:疏风清热。 ①基本方药:银花、连翘、桑叶、菊花、炒杏仁、浙贝母、荆芥、牛蒡子、芦根、薄荷(后下)、生甘草。 ②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400ml,每次口服 200ml,1日2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200ml,6小时1 次口服。 ③加减:苔厚腻加藿香、佩兰;腹泻加黄连、木香。 ④常用中成药:疏风解毒胶囊、银翘解毒类、双黄连类口服制剂等。 2.风寒束表。 (1)主症:发病...

  • 中医治疗眼脸浮肿

    中医治疗眼脸浮肿

    眼睑浮肿俗称肿眼泡。多见于青春女性及体弱多病的老年入。前者由于内分泌紊乱,血管神经不稳定所引起,常见月经期、失眠、情绪波动、对某种物质过敏(如荨麻疹)等;其特点眼睑浮肿消退较快,呈周期性与季节有关。后者由于全身疾病 (心肝肾贫血,低蛋白等)所致;其特点呈现苍白性眼睑浮肿,气候寒冷时加重,晨起、劳累、失眠、平卧浮肿加重,常伴有下肢浮肿、眼睑水肿不易消退。两者都是因为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眼睑皮下组织疏松、液体积聚所引起。尚有因血液回流障碍引起的眼睑浮肿,见于海绵窦血栓、副鼻窦肿物等,其特征是低头时浮肿加重。...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