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虚证 第3页

虚证 第3页

  • 应用玉屏风散治疗气虚证

    应用玉屏风散治疗气虚证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郑婷   玉屏风散是中医扶正固表的经典名方。其方名取御风屏障,珍贵如玉之意,说明其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以防御外邪的作用。《世医得效方》《医方类聚》及《丹溪心法》均有记载该方。该方用药精简,由防风、黄芪、白术三味药组成。组方原则以补气固表药为主,配伍小量祛风解表之品,使补中有散。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之助,祛邪不伤正,白术培土以宁风,风邪去而不复来。多年来卢永兵在临床上应用玉屏风散治疗气虚证获得显著疗效,现举案于下。   过敏性鼻炎   患者黄某,男,...

  • 竹叶石膏汤适用于里证 阳证 虚证 热证

    竹叶石膏汤适用于里证 阳证 虚证 热证

    竹叶石膏汤是《伤寒论》中治疗热病后期阴伤低热、津亏体力不足的方剂,因此被称为清补之方。临床上此方应用十分广泛,为养阴清热补虚之典范,今笔者试从《伤寒论》所述及其方证角度探析阐释这一经典方剂,为临床应用此方提供参考。 《伤寒论》第397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竹叶石膏汤方由竹叶、石膏、半夏、麦门冬、人参、甘草、粳米七味药组成。本方是张仲景用于调理热病后期的清热养阴方,具有退虚热、消烦热、养气力、止汗、解渴、止呕、止咳等功效。 竹叶石膏汤适用于里...

  • 呃逆 虚证的哕 实证的哕

    呃逆 虚证的哕 实证的哕

      呃逆是指气逆上冲、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病症,相当于古医籍的“哕”、“逆”、“吃逆”等,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对呃逆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伤寒论》原文中记载哕的条文共有8条,另有些人认为第161条中“噫气”病机描述实是指哕,因此同时列入做为参考,以下便就这九条内容进行讨论。   虚证的哕   阳明胃虚的哕一共有六条,分别是:第100条:“…&hel...

  • 虚证秋后进补 冠心病运动处方

    虚证秋后进补 冠心病运动处方

    秋后进补不能急,尤其是有虚证的人,否则容易出现上火或其他不良反应。专家提醒,阴虚、体虚、肝郁、有痰湿和有瘀血的五类人尤其不宜补。 阴虚的人由于体内阴精缺少,相对来说阳气亢盛,因此容易上火,进补不当更易火上浇油。这类人群大多体型偏瘦、脉细、口干、眼干、睡眠差,治疗应以养阴兼疏通为主,多用黑矾、当归、砂仁、厚朴等中药。日常禁烟酒、辛辣,勿过饥过饱。 日常人们所用的补品大多偏热性,体弱之人往往脾胃两虚,进补易出现胸闷、胃满、头晕、心悸等现象。因此,脾胃虚弱之人,无论食补药补都要和缓进行。饮食宜均衡清淡,多...

  • 肾阳虚证与肾虚水泛证鉴别

    肾阳虚证与肾虚水泛证鉴别

      定义   肾阳虚证由年高肾衰,久病伤阳,房劳伤肾等原因,损伤肾中阳气而出现的肾脏阳气亏损所表现的证候。   肾虚水泛证由肾阳不足发展而来的肾阳虚衰,气化无权,水湿潴留,泛滥肌肤,射肺凌心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   肾阳虚证先天禀赋不足,阳气亏虚,或年高肾阳逐渐衰退,或久病、他脏之病影响及肾,因各脏腑之阳气均由肾阳为之温养,故病久不愈,延及肾脏,损伤肾中之阳气而导致肾阳不足,此即所谓“久病及肾”,若房室不节,损伤肾精,精损及阳,致肾阳亦不足,命门火衰,肾阳虚惫。...

  • 心肺气虚证与脾肺气虚证鉴别

    心肺气虚证与脾肺气虚证鉴别

    定 义   心肺气虚证 由于心肺两脏之气不足,心失所养,肺之肃降功能减退导致的心悸、咳喘和气虚证候。   脾肺气虚证 由于脾肺两脏之气不足,脾的运化功能减退,肺之肃降无权出现的腹胀、便溏、食欲不振、咳喘和气虚证候。   病 因   心肺气虚证 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气血不充,或后天脾胃虚弱,元气生化乏源,或热病汗出及吐下亡阴,气随汗泄,元气损伤过度而致气虚证。若久病咳喘,易耗伤肺气,思虑劳损,易损心气,正如《不居集》所云:“凡劳伤虚损,五脏各有所主,而惟心脏最多,且心...

  • 心肾不交证与心脾两虚证鉴别

    心肾不交证与心脾两虚证鉴别

      痰饮是体内水液停积、不得输化的一种疾病。《内经》谓之“积饮。”《金匮》首创痰饮之名,并以专篇论述,对脉证治疗阐发甚详,成为后世辨证论治的主要根据。痰饮皆湿聚而成,但湿又源于脾胃,总由脾胃升降失常,运化失职,水湿内停而致。   脾胃为生痰饮之源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可见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胃的“游溢”,脾的&ldq...

  • 心肾阳虚证与脾肾阳虚证鉴别

    心肾阳虚证与脾肾阳虚证鉴别

      定义   心肾阳虚证因心肾两脏阳气不足,血运无力,瘀血阻滞;阴寒内盛,功能减退;气化失职,水气停聚所致的证候。   脾肾阳虚证因脾肾两脏阳气亏虚,运化失职,水谷不运;阴寒内盛,功能减退;气化失司,水气内停所致的证候。   病因   心肾阳虚证先天不足,或年高脏气虚衰,均可导致阳气不足,久病、重病,劳损太过及寒湿之邪内犯,均可损伤阳气;若心气不足,常可进一步累及心阳,出现心阳虚,或水寒之邪,上凌于心,导致心阳不振;若房室不节,肾中精气亏耗,亦可累及肾阳,而出现肾阳虚证。心阳虚证与肾阳虚证,若因...

  • 肾阴虚证与肾精不足证鉴别

    肾阴虚证与肾精不足证鉴别

      定义   肾阴虚证由久病或房劳等因素导致肾脏阴液亏虚,虚火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肾精不足证由先天不足或后天营养不良等因素,导致小儿生长发育缓慢,成年过早衰老及生殖功能减弱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   肾阴虚证多因久病重病,耗伤阴液,或房室不节,肾阴亏损,或情志失调,郁而化火,暗耗阴精,或过食辛热香燥之品,劫夺阴液,或温热病后期,余热未尽,消灼阴液,终致肾阴亏虚。   肾精不足证先天禀赋不足,如父母高龄生育,子女气血虚弱,正如《褚氏遗书》所说:“父少母老,产女必羸;母壮父衰,...

  • 肺肾阴虚证与肝肾阴虚证鉴别

    肺肾阴虚证与肝肾阴虚证鉴别

      定义   肺肾阴虚证肺肾阴液亏虚,肺失清肃,肾失濡养,虚火内生所致的干咳少痰日久,甚者痰中带血,腰膝酸软和虚热证候。   肝肾阴虚证肝肾阴液不足,肝脉失养,肾失濡润,阴不制阳,肝阳上亢所致的胁痛,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和虚热证候。   病因   肺肾阴虚证先天不足,肾精不充;情志过激,郁而化火,邪火妄动,耗伤真阴;房劳过度,损耗肾精,精伤不复,肾元亏乏,肾阴亏损;久病不愈,或失血亡液,耗损肾之阴津,导致肾阴虚;老年人肾气渐衰,不化阴精,肾阴亦虚;“老年精力自衰,背驼腰曲,疲软无力,行...

  • 肝血虚证与肝阴虚证鉴别

    肝血虚证与肝阴虚证鉴别

      定义   肝血虚证由于失血过多或久病、热病耗伤肝血,使肝脏血液亏虚,肝失所藏,筋、目、爪甲、肌肤失于肝血濡养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常见面色无华,两目干涩,爪甲不荣,肌肤麻木等症状。   肝阴虚证多在温热病后期,耗伤肝阴或肾阴亏虚,不能上滋肝木,或热邪灼伤肝阴,导致肝阴亏损,虚火内生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常见眩晕,目干,烦热,盗汗或筋惕肉?等症状。   病因   肝血虚证多因产后大量失血,或崩漏日久等各种出血,导致血液大量丢失而营血亏虚。或因脾胃虚弱,血之化源不足而生成减少,或因肾精不足,精不化血,或...

  • 体倦乏力看似虚证实则痰湿伤阳所致 诊断及用药思路

    体倦乏力看似虚证实则痰湿伤阳所致 诊断及用药思路

    重庆医科大学王辉武教授是全国第三、四、五批师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我跟随王辉武老师临证,发现一些体倦乏力、身体沉重的患者,看似虚证,实则痰湿伤阳所致,现举例说明王辉武老师对此类患者的详细诊断及用药思路。 病案一 谭先生年近五旬,穿着考究,身材魁梧,若隐若现的小肚腩提醒有点体重超标外,看上去与健康人无异。走近后,方见到一张垂头丧气的浓眉大脸,经一番仔细问诊得知,谭是退役军官,转业后在一家国企做管理,收入颇丰,衣食无忧,典型的金领族,是王辉武的老病号。 谭先生瓮声瓮气开了口...

  • 胃阴虚证与胃热证鉴别

    胃阴虚证与胃热证鉴别

      定义   胃阴虚证:胃中阴液不足,虚热内生,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常见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和阴虚证候。   胃热证:胃中实火内炽,胃气失和,气血壅滞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常见胃脘灼痛,口渴,便秘和里热炽盛的证候。   病因   胃阴虚证:多因急性胃病,迁延不愈,伤津耗液,或热性病、温热病,耗津灼液,或吐、下后,阴液损失过多。或平素嗜食辛辣炙煿食品,劫夺胃阴,或精神忧郁,日久化火,肝火消耗胃液,或劳倦过度,耗伤气阴,则阴虚生内热。   胃热证:可由外感寒邪,或燥邪,入里化热,或情志不遂,气郁...

  • 肺气虚证与心气虚证鉴别

    肺气虚证与心气虚证鉴别

      定义   肺气虚证:由肺气虚乏,肺功能活动减退,宗气不足,肺卫气虚,卫表不固所致的咳喘无力,少气,咳痰稀白,自汗畏风等症状。   心气虚证:由心气不足,心功能活动减退,无力鼓动血液运行所表现的心悸怔忡,气短,自汗,乏力等症状。   病因   肺气虚证:久病咳喘,耗伤肺气,或素体禀赋虚弱,气之生化乏源,或劳累过度,元阳亏耗,形成肺气不足。   心气虚证:高年阳气虚衰,或久病重病,或思虑劳伤太过,导致阳气亏损,心气亦虚。   导致气虚的原因,总由素体元气不足,加之劳累,思虑过度所致。故《...

  • 肺阴虚证和心阴虚证鉴别

    肺阴虚证和心阴虚证鉴别

      定义   肺阴虚证:肺金阴液不足,失于润养,虚热内生所表现的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稠,不易咳出及虚热证候。   心阴虚证:心脏阴血不足,心神失养,虚热内生所表现的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及虚热证候。   病因   肺阴虚证:久咳不已,消耗精血;急性热病之后,高热或吐泻伤阴,阴液不足;痨虫蚀耗肺体,伤及肺阴;房劳过度,肾阴亏虚,水亏火旺,消烁肺阴,导致肺阴不足,肺失润养,引起咳嗽诸证。故张景岳说:“内伤之嗽,必起于阴分,盖肺属燥金,为水之母,阴损于下,则阳孤于上,水涸金枯,肺苦于燥,肺燥则痒...

  • 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鉴别

    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鉴别

      定义   脾气虚证:脾气亏虚,运化功能低下,气血化生乏源所表现的腹胀,便溏,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等症状。   脾阳虚证:中焦阳气虚衰,阴寒内生,运化功能障碍所表现的腹部疼痛,喜温喜按,泻下清稀,四肢不温和脾气虚的症状。   病因   脾气虚证:“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不节,饥饱不调,或思虑劳倦,则易损伤脾气,诚如《内外伤辨惑论》所云:“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劳役过度,而损耗元气。”或年老体弱,脏气虚衰,或慢性疾患,...

  • 水气凌心证与心阳虚证鉴别

    水气凌心证与心阳虚证鉴别

      定义   水气凌心证:凡因脾肺气虚,饮停不化,阻遏心阳,或脾肾阳虚,水停下焦,而致水气上逆凌心所引起的心悸,咳喘,神疲乏力,全身或局部水肿等症状,称为水气凌心证。   心阳虚证:心脏阳气不足,鼓动血脉、温养心神的功能减退所引起的心悸怔忡,胸闷气短,畏寒肢冷,心痛等症状,称为心阳虚证。   病因   水气凌心证,常见有饮阻于心和水湿上泛两类证候。   饮阻于心型:若咳喘日久,损伤肺金,宣发肃降失职,致饮停上焦;或劳倦伤脾,水湿不化,或体胖痰多,或饮食肥甘,滋生痰涎,使痰饮停留中焦,上干于心...

  • 鉴别心阴心血虚证

    鉴别心阴心血虚证

      定义   心血虚证心血不足,心神失养所导致的心悸怔忡,少寐多梦及血虚证候。   心阴虚证心脏阴液不足,心神失养,虚火内生,神失潜藏所表现的心血虚证候和阴虚内热证。   病因   心血虚证各种出血所致的血液丢失过多;或病后失养、饮食劳倦,损伤脾胃,致中焦气血生化乏源等血液生成不足;或素体虚弱,或大病久病,耗伤气血;或思虑太过,暗耗心血,正如《顾氏医镜》所云:“‘心主一身之血脉’。又云:‘心生血。’是心者,血之源,故心安则真血日生,惟劳...

  • 肺阴虚证与燥邪犯肺证鉴别

    肺阴虚证与燥邪犯肺证鉴别

      定义   肺阴虚证:肺阴亏损,虚火内生,肺失清肃润降所表现的干咳少痰,痰少黏稠等肺系症状和潮热颧红,盗汗口干,五心烦热等虚热证候。属内燥证。   燥邪犯肺证:秋季易感燥邪,耗伤肺金,肺失润降,卫表失和所表现的干咳无痰或痰少黏稠等肺系症状和燥伤津液的唇、舌、鼻、咽干燥及卫表失和的发热恶寒或恶风,头身痛等症状。属外燥证。   病因   肺阴虚证:高热耗伤津液日久,或汗吐下损失津液,或痨虫蚀肺,或房室不节,纵欲太过,耗竭肾精,子病及母,累及肺阴,导致肺之津液不足,遂成肺阴虚证。《十药神书》在描述肾...

  • 男性各种虚证食疗补

    男性各种虚证食疗补

    很多中老年男性有体虚的感觉,出现疲劳、夜尿频多、肢冷等症状,这些都可以通过饮食进行调理。   肾阳虚如何补   肾阳虚的男性多表现为腰酸、肢冷、腿软、性功能减退、耳鸣等症状,饮食进补应以补肾固阳,养血固精为本。   进补原则:肾阳虚的男性,应多吃鱼、虾、牡蛎和韭菜等食物。这类食物富含蛋白质、牛磺酸、精氨酸和锌,动物的鞭和甲鱼也是补肾的上佳选择。冷天应该多食用一些偏于温热性特别是能够温补肾阳的食物,适当摄入营养丰富、温肾填精、产热量高、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羊肉,补体之虚,益肾之气,提高免疫力。也可食用温性水果,如大枣、...

  • 阳虚证病、证、症分布特点文献研究

    阳虚证病、证、症分布特点文献研究

    阳气是人体生命的动力之源,张景岳总结其为 “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 真阳” 。阳气充足,脏得温运,机能旺盛; 阳气不 足,温运失常,机能衰退,诸病丛生 。 “邪之所 凑,其气必虚 ”( 《素问·评热病论》 ) ,气虚日久 可发展为阳虚,阴虚日久可阴损及阳,再者,久病 及肾,肾为 “五脏阴阳之本” , “五脏之阳气,非 此不能发” 。综上,无论是临床实际还是理论分 析,阳气的盛衰变化在疾病...

  • 气虚,血虚证的循经脏腑调理研究

    气虚,血虚证的循经脏腑调理研究

    亚健康状态是处在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状态, 在中国城市中普遍存在, 临床表现涉及到人体疲劳和精神状态、心血管、消化道、免疫系统[1]。积极调理人体亚健康状态有助于向健康状态转归。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在临床中应用广泛, 在健康、亚健康、疾病状态诊断辨识中, 提高了中医诊断标准化的准确性和速度[2], 使中医诊断标准化, 规范化。中医证的标准化、规范化研究在临床辨证论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微观辨证”的新概念, 延伸了中医传统的四诊, 建立可量化、通过仪器收集的诊断信息, 有中医特色的微观参数是微...

  • 方邦江论“急性虚证”理论

    方邦江论“急性虚证”理论

    方邦江,男,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急诊科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岐黄学者。兼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急诊专科医联体主席、世界中联急症专业委员会会长。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以上科学奖励10余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省部级以上课题3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主编著作6部、教材8部。 “急性虚证”是指突感外感六淫、疫疠、中毒、失血、失液、各种外伤等急性的、严重的病理因素导致人体正气迅速耗伤的一种病理状态,特别是在急危重症的救治当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笔...

  • 期探究李济仁对虚证疑难杂症的诊治经验

    期探究李济仁对虚证疑难杂症的诊治经验

    明清时期的新安古郡,出现了近700名医药学家,近600部医药学专著,其医家、医著数量在当时堪称全国之冠,形成了规模浩大的“新安医学派”。李济仁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安名医“张一帖”第十四代传承人,2009年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李济仁行医70余年,不仅注重临床经验,而且注重理论的创新,是新安医学研究的开拓者与临床实践的创新者,在融合新安医家的“固本培元”思想和张一帖“健脾合营”学说基础上,创立“平衡寒热,扶元培...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