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 第24页
-
初秋风寒感冒的食疗偏方
初秋风寒感冒的食疗偏方 1、姜糖饮 配方:生姜10克,红糖15克。制法:生姜切丝,以沸水冲泡,加盖约5分钟,再调入红糖。功效:疏散风寒,和胃健中。用法:每日1次,趁热顿服。服后盖被睡卧取汗。 2、姜丝萝卜汤 配方:生姜25克,萝卜50克。制法:生姜切丝,萝卜切片,两者共放锅中加水适量,煎煮10~15分钟,再加入红糖适置,稍煮1~2分钟即可。功效:祛风散寒解表。用法:每日1次,热服。 姜丝萝卜汤预防初秋风寒感冒 3、五神汤 取荆芥10克、生姜10克、苏叶10克、红糖30克、茶叶6克,将荆芥...
-
治风寒葱花也可以和感冒冲剂搭配
在人们的习惯性思维中,葱是用来做菜的。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药剂科主任郭桂明却告诉大家,葱花也可以和感冒冲剂搭配,用于治疗风寒感冒。中医学认为,葱,其味辛辣性温,入肺、胃经,具有解表、散寒、通阳之功效。而风寒感冒多起因于劳累,再加上吹风或受凉,治疗的关键是要出点汗,也就是中医所说的辛温解表,正好与葱的功效相合。因而,成年人在使用感冒清热冲剂等药物进行治疗时,配20克左右的生葱,有增强疗效的作用。不过,这种方法只适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初起,换句话说,就是当你感到头沉或头痛、鼻塞、怕冷、四肢酸痛发紧,身体发烧但无汗...
-
治疗风寒感冒 葱花不可少
在人们的习惯性思维中,葱是用来做菜的。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药剂科主任郭桂明却告诉大家,葱花也可以和感冒冲剂搭配,用于治疗风寒感冒。中医学认为,葱,其味辛辣性温,入肺、胃经,具有解表、散寒、通阳之功效。而风寒感冒多起因于劳累,再加上吹风或受凉,治疗的关键是要出点汗,也就是中医所说的辛温解表,正好与葱的功效相合。因而,成年人在使用感冒清热冲剂等药物进行治疗时,配20克左右的生葱,有增强疗效的作用。不过,这种方法只适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初起,换句话说,就是当你感到头沉或头痛、鼻塞、怕冷、四肢酸痛发紧,身体发烧但无汗...
-
治疗风寒风热咳嗽的民间偏方
感冒后的咳嗽影响休息,令人苦恼。但咳嗽后,不可盲目服药,而应先根据舌苔区分究竟是风寒咳嗽还是风热咳嗽,才能对症处理。如果舌苔是白的,说明身体内寒重,咳出的痰也较息白、粘,并兼有鼻塞流涕,这时应吃一些温热、化痰止咳的食品。如果舌苔发黄,舌质红,说明内热较大,咳出的痰黄、稠,不易咳并有咽痛,这时应吃一些清肺、化痰止咳作用的食物。此外,还有一种咳嗽是久咳或反复发作的咳嗽,不妨吃一些调理脾胃、补肾、补肺气的食物。通常而言,晚上加重的咳嗽,或是白天不咳只晚上咳,则多数是寒咳和虚咳,应多吃祛寒、补血、补肾的食物。【窍门一:...
-
孩子风寒咳嗽的偏方
咳嗽分为风寒咳嗽和风热咳嗽,不同类型的咳嗽在用药上是完全不同的,食疗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区分起来比较复杂,在这教给家长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观察孩子的舌苔,如果舌苔是白的,就如同冬天下的雪一样,说明孩子寒重,咳嗽的痰也较息白粘,并兼有鼻塞流涕,这时应吃一些温热、化痰止咳的食品。如果孩子的舌苔是黄、红,说明孩子内热较大,咳嗽的痰是黄稠,不易咳,并有咽痛,这时应吃一些清肺、化痰止咳作用的食物。内伤咳嗽多为久咳、反复发作的咳嗽,这时家长应注意给孩子吃一些调理脾胃、补肾、补肺气的食物,具体的方法如下:风寒咳嗽1、生姜+红糖...
-
风寒型荨麻疹中药验方
风寒型荨麻疹的特点是:遇风寒周身即现大小不一的淡红色丘疹团块,痒感剧烈,以颜面四肢暴露部位尤甚,得暖则退,与《诸病源候论》“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拆,则起瘙隐疹”所论相符。笔者以《金匮要略》中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获效明显。 组方:黄芪20~30克,桂枝9克,白芍15克,干姜9克,羌活10克,防风9克,蛇床子10克,大枣4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至皮损消退,痒感消失。方中用黄芪为君,能助卫固表,增强机体抵抗寒邪之力;桂枝辛甘而温,功可温阳散寒;白芍配桂枝功可调和营卫;干姜大辛大热,...
-
慢性湿疹 辨证血虚兼有风寒 治法
慢性湿疹 齐某,男,67岁,风疹反复发作7年余,曾多方治疗效果不显,每年冬末春初即易起病。2015年4月21日初诊,刻下症见:双上肢外侧对称性皮肤多发淡红色粟粒状湿疹,伴明显瘙痒,皮肤多处抓破结痂痕迹,颈后皮纹粗糙、增厚伴色素沉着,夜间因瘙痒剧烈严重影响睡眠,伴手足凉,口淡不渴,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缓。 辨证:血虚兼有风寒。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脉。 处方:《伤寒论》桂二麻一汤加减。蜜麻黄8克,杏仁12克,桂枝20克,炙甘草5克,干姜20克,大枣15克,茯苓10克...
-
急性荨麻疹风寒束表型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治之
患者,男,52岁。因苦于患荨麻疹,曾经中西医多方治疗,其效不显。随后在日本读研究生三年中,历用抗过敏中西药及激素等医治,其病时缓时发,未得根除。回国后在乌鲁木齐某医院以中药清热凉血祛风之剂合熏洗疗法,间断治疗数月,仍未能解除全身起风疹疙瘩之痛楚。2010年10月20日,因饮酒过多,复感风寒之邪,周身起红色大小不等风团伴发烧3天,邀袁今奇诊治。初诊:患者3日前因上述原因,突然四肢出现红色风团,胸背及臀部相继出现。昨日恶寒发热,体温在38℃左右,全身大片风团时起时落,瘙痒尤为明显。新发风疹露出肌肤,陈旧性皮疹留有红斑,...
-
婴儿风寒感冒醋炙葱白外涂有良效
六个月以前的婴儿,由于有着从母体带来的免疫力,一般不容易受到病菌和病毒的侵袭,但是,由于家人的某种疏忽,有时也会患上风寒感冒。其病症表现为:发热恶寒,无汗,鼻塞流涕,咳嗽,食欲下降,精神不振,眼睛欠明亮,反常地啼哭不安等症状。 遇到这种情况,家人可以选用一小把壮实的大葱,去叶,保留须根(即为葱白),洗净后,在陶器中捣烂;再加食醋50~100克,放置砂锅中拌炒至八成熟,呈半干半湿稀糊状时,立即取出,用一块纱布包严。然后,用手指挤压纱布,使葱糊往外透出;将温热的葱糊涂搽在婴儿的双脚脚心、双手手掌、手背、胸部、背部和头顶...
-
辨证气虚自汗兼阳虚恶风寒
彭某,女,37岁,门诊病例。 2004年6月30日初诊:诉恶风畏寒自汗5个月。患者临产时感受风寒,出现恶风、畏寒、自汗,病已5个月。症状愈来愈甚,至今已漏汗不止;伴见口干、喜热饮,下肢厥冷而酸软无力,站立行走均感困难。患者寒冬临产时所着棉装,至今不仅未减1件,而且还外罩风衣、风帽,特别畏风;坐必居于屋角而谨避风吹。就诊时症状如前,舌苔薄白,脉虚细。 辨证:气虚自汗兼阳虚恶风寒。 治法:益气敛汗,温补肾阳。 主方:玉屏风散合右归丸。 处方:黄芪30克,炒白术15克,防风10克,熟地15克,山药10...
-
羌活妙治风寒痛经
有个妇女,经期小腹部刺痛,有 两三个月了,每次月经来都有血块, 这三个月换了不同的医生治疗,吃 药的时候会好些,但是不吃的时候 小腹又会痛起来,慢慢的不是经期 的时候都感觉痛。 医生们都说,这病如果反复用 药治不好,说明子宫里头可能长了 包块。这妇女听后,大惊失色,自己 还年轻,如果子宫长了包块恶变,怎 么办?就这样一边腹中疼痛加剧,一 边心理压力变大,两方面纠结下,惶 惶不可终日,于是,她敲开了中医老 爷爷的门。 小徒弟仔细地摸脉,发现脉浮 紧得厉害。她说,之前几位医生开的 都是活血化瘀、温阳和补肝肾的药。...
-
主治风寒湿痹阻 黄芪桂枝青藤汤
组成黄芪90~120克,桂枝15~30克,白芍30~60克,青风藤30~45克,鸡血藤15~30克,炙甘草6~9克,生姜5片,大枣5~10枚。 功能益气养血,通阳蠲痹。 主治适用于风寒湿痹阻,气血亏虚之虚痹,症见肢体关节酸痛或麻木,每遇劳累、气候寒冷、潮湿疼痛加重,肌肉瘦削或虚肿,面色苍白,自汗,畏风,神疲乏。舌质淡胖,脉细无力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服。 方解本方由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升阳固表为主药。桂枝辛散温通助卫阳,通经络散风寒;白芍味酸补血敛营,柔筋止痛;青...
-
治风寒湿痹中医组方
中医认为,风寒湿痹是因肾虚脾弱,卫气不固,当受风、寒、湿等外邪侵袭后,气血不能通畅,外邪壅塞筋络,浸淫关节所致。风者,痛处游走不定;寒者,疼痛剧烈,关节屈伸不利;湿者,肢体关节着重,痛有定处,肌肤麻木;痹者,即闭塞不通。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皆属于此范畴。笔者在临床上应用祛风利湿,理气活血的方药予以治疗,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组成:桑枝30克,青风藤、桂枝、羌活、独活、当归、秦艽、川芎、延胡索(醋制)各10克,广木香9克,炙甘草5克。风偏重者,加防风10克;寒偏重者,加制附子10克;...
-
松树根治风寒湿腰痛疗效好
临床报道用松树根加黄酒炖服,治疗风寒湿瘀所致的非器质性病变的腰腿痛41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一般资料:本组41例中男性29 例,女12例;年龄最大64岁,最小24 岁;病程最长10年以上,最短4天。除 5例为发病后初次就诊外,余均经中西医治疗,无明显效果。全部患者均经临床检查诊断确认无器质性病变。 治疗方法:取新鲜马尾松树的嫩松树根100克(或干燥根60克),加水 25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渣,加黄酒30毫升,再煎5分钟,趁热口服,每日2次,3日为1疗程。 疗效标准:痊愈:疼痛消失,检查无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