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溃 第19页

溃 第19页

  • 外伤溃疡可用“八湿膏”

    外伤溃疡可用“八湿膏”

      下肢溃疡属祖国医学中的“疮疡”范畴,是外科常见多发病。疾病一般分肿疡和溃疡两个阶段,而溃疡是肿疡发展的结果。在溃疡阶段,脓出毒泄,腐肉难脱,新肉难生,按中医病理是气血两虚、正气虚损,故溃疡转变为慢性而经久难愈。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仁爱分院推拿科谭家祥教授介绍,治疗足底溃疡配合使用“八湿膏”,溃疡愈合较快。   48岁的陈勇(化名)因工作不慎被起重机车轮压伤左足,伤口感染反复不愈8个月。曾先后在桂林市、柳州市某两医院治疗,经多次植皮失败后转来仁爱分院。入院后检查...

  • 顾氏外科认为慢性下肢溃疡由浅入深

    顾氏外科认为慢性下肢溃疡由浅入深

      顾氏外科认为,溃疡发于外侧,属多气多血的足三阳经,宜重用行气活血通络之品,如香附、三棱等;发于内侧,属多血少气的足三阴经,宜重用益气扶正、活血通络药,如生黄芪。发于肌腠加黄芪、麻黄等;发于肉里加四君子汤、葛根等;发于血脉加荆芥、皂角刺;发于筋脉加柴胡、麦芽等。   慢性下肢溃疡由浅入深一般可分为脓腐层、瘀滞层、正常层。其中瘀滞层局部组织的发展变化是治疗关键。且邪毒与气血相互搏结,瘀阻经络是瘀滞层的病机关键。只有局部气血运行正常,经络疏通,才能恢复正气,托毒外出,化腐排脓。   疮面、部位、经络辨证结...

  • 治创伤性溃疡 黄连黄芩黄柏

    治创伤性溃疡 黄连黄芩黄柏

    黄连、黄芩、黄柏各100克,冰片5克。 上药打碎研成细粉,加冰片调匀,装入瓶中密闭备用。 用时可撒三黄冰片粉覆盖创面,用纱布固定,1天换药1次; 创面入无渗液者,可将三黄冰片粉用香油调成糊状,外涂创面,每天1次。(胡佑志)...

  • 创伤溃疡中药外涂

    创伤溃疡中药外涂

    笔者用中药三黄冰片粉外涂治疗创伤性溃疡,收到了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组成:黄连、黄芩、黄柏各100克,冰片5克。 具体方法:黄连、黄芩、黄柏打碎研粉,加冰片,调匀,装入瓶中密闭保存备用。应用时如渗液较多者,可撒三黄冰片粉覆盖创面,用消毒纱布固定,1天换药1次;创面无渗液者,可将三黄冰片粉用香油调涂创面,每天 1次。 中医三黄冰片粉由黄连、黄芩、黄柏、冰片研粉组成。三黄均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现代药理证实,三黄抗感染,对多种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通过局部用药,抑制感染,从而改善创面血供,提供营养...

  • 治下肢静脉炎 下肢慢性溃疡方

    治下肢静脉炎 下肢慢性溃疡方

    治下肢静脉炎方 处方:丹参、赤芍、当归、川牛 膝、香附、防己各12克,地龙lO克, 桃仁、水蛭各8克,王不留行、炒穿 山甲、甘草各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功效:活血通络,去瘀生新。 主治:下肢静脉炎,中医辨证为 气滞血瘀型,症见下肢创面红紫发暗, 胀痛明显,肌肤甲错,伴下肢青筋暴 露,舌紫苔薄,脉细涩。 潘文波 治下肢慢性溃疡方 薏苡仁(生)30克,赤芍9克,茯苓12克.连翘12克,当归、秦艽、木防己、牛膝、黄柏 (炒)、泽泻各9克。苍术 (炒)9克。金银花30 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

  • 中医秘方治创伤性溃疡疗效好

    中医秘方治创伤性溃疡疗效好

    三黄冰片粉是中医秘方,临床外用治疗创伤性溃疡18例,收到了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方药组成:黄连、黄芩、黄柏各100克,冰片5克。 使用方法:黄连、黄芩、黄柏打碎研末过20目筛,加冰片5克,调匀后再过20目筛,装入瓶中密闭保存备用。应用时如渗液较多者,可撒三黄冰片粉覆盖创面,用消毒纱布固定,1天换药1次;创面无渗液者,可将三黄冰片粉用香油调涂创面,每天1次。 治疗结果:外用三黄冰片粉,全部患者用药3天后渗液减少,周围红晕消退;5天后基本无渗液;7天后可见部分肉芽组织生长;2周后大量肉芽组织生长,填充创面,并有部分...

  • 治小面积烧烫伤 下肢溃疡经验方

    治小面积烧烫伤 下肢溃疡经验方

    治小面积烧烫伤经验 方法:根据烧伤面积,取新鲜芦荟 、叶片洗净,剥去表皮后取其冻胶部分, 敷于经清洁消毒的烧伤部位,然后用 消毒纱布覆盖、固定。当天每1~3小 时换药1次,以后每日换药2~3次。 一般敷贴后即感清凉,随后1~3小时 内疼痛即可减轻或消失,红肿逐渐消 退,经数天痊愈。 主治:小面积烧烫伤,表现为病程 小于2小时,烧烫伤局部红、肿、热、 痛,感觉过敏,有或无水疱、水肿。 卢金魁 大黄儿茶治烫伤 取大黄、石膏、儿茶各25克,冰片5克,共研成细末,用香油调成糊状,敷于烫伤部位,可很快治愈烫伤。...

  • 黑龙江名医治溃疡性结肠炎方

    黑龙江名医治溃疡性结肠炎方

    黑龙江名医治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方: 处方:白芍20克,黄连、木香(后下)、槟榔片各8克,当归10克,黄芩12克,红藤各1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加减:大便脓血较多加紫珠草、地榆、马齿苋凉血解毒;大便白冻黏液较多加苍术、薏苡仁健脾燥湿;腹痛较重加延胡索、乌药行气止痛;发热加葛根、金银花解肌退热。 功效主治:清热化湿,调气行血。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属大肠湿热型。临床症见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黑龙江名医治溃疡性结肠炎(脾胃气虚)方: 处方:党参、...

  • 溃疡性结肠炎中药方

    溃疡性结肠炎中药方

    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学“泄泻”、“痢疾”、“肠风”、“肠毒”等范畴。多因情志所伤,或者过食肥甘,或湿热之体复因饮食生冷以致脾胃损伤,湿热内蕴,下迫大肠,损伤血络,乃见腹痛、腹泻、便下脓血;病久脾病及肾,肾阳虚而见五更泄泻等。故治疗上以健脾肾、清湿热为基本治则。 【调治原则】脾虚湿胜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外因与湿邪关系密切,内因与脾虚最为相关,两者之间又相互影响,所以健脾、运脾、醒脾法则应该贯穿始终。另外,病久瘀滞肠,也...

  • 溃疡性结肠炎 治疗中药验方

    溃疡性结肠炎 治疗中药验方

    李某,女,28岁。1月6日初诊。腹泻反复发作3年,大便夹有黏液脓血,曾3次肠镜检查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先后予柳氮磺吡啶片、强的松及中药等治疗,症状时好时差,因惧怕西药副作用而前来中药治疗。 诊治:大便日3—4行,质烂,夹有黏液,间有血便,小腹隐痛,肠鸣腹胀,面色少华,舌质淡红,苔薄腻,脉细弦。责之脾虚不运,肠络不和。治拟健脾助运和中。 方用:炒党参15克,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甘草3克,陈皮6克,法半夏10克,砂仁3克(后下),煨木香10克,炮姜10克,防风10克,仙鹤草...

  • 河南名医治溃疡性结肠炎(湿热蕴结)方

    河南名医治溃疡性结肠炎(湿热蕴结)方

    河南名医治溃疡性结肠炎(湿热蕴结)方 处方:白头翁、土茯苓各25克,秦皮、当归、炒麦芽、炒谷芽、炒神曲各18克,枳壳10克,黄柏、陈皮各12克,黄连9克,广木香、生甘草各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利湿,调气行血化滞。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属湿热蕴结型。临床表现为大便质稀,有时如水样,便中夹有大量脓血黏液,每日5—6次之多,伴有低热37.5度左右,肛门灼热疼痛,腹痛下坠,泻后疼痛稍减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专家点评:溃疡性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

  •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中药灌肠法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中药灌肠法

    中药灌肠能治疗多种疾病,而近代应用最多的疾病首推溃疡性结肠炎。从治疗方法看,灌肠方药的应用大体为四类:一是成药验方,如锡类散、云南白药灌肠;二是内(服)外(灌肠)合治;三是分型论治,根据不同证型选用不同的方药;四是中西药联用,如在中药灌肠液中加入氢化可的松、奴夫卡因、葡萄糖酸钙等。下面介绍几则简便易行的验方: 复方锡类散溶液:锡类散2支,冰硼散0.5袋,云南白药1克,0.25%奴夫卡因20毫升,加温水至120毫升,混个均匀。保留灌肠。每晚1次,1 5次为1个疗程。 大黄苦参汤:大黄50克,苦参30克,白及10克,地...

  • 溃疡性结肠炎偏方

    溃疡性结肠炎偏方

    溃疡性结肠炎偏方 (大肠湿热) 处方:白头翁、蒲公英各20克,秦皮、黄柏、槟榔、白芍、木香各10克,黄连4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加减:胃脘痞满,舌苔白腻,加生薏苡仁30克,佩兰10克,以健脾祛湿;身热重口干口苦,加黄芩、栀子各10克,以清热燥湿;腹痛,加元胡10克,以行气止痛;大便脓血加败酱草30克,地榆10克,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功效主治:清利湿热。用于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属大肠湿热型。多见于本病初期。症见腹痛,腹泻,肛门灼热,里急后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创方者:曹...

  • 河南名医治溃疡性结肠炎(血瘀肠络)方

    河南名医治溃疡性结肠炎(血瘀肠络)方

    河南名医治溃疡性结肠炎(血瘀肠络)方 处方:当归、赤芍、肉豆蔻、滑石各20克,桃仁、厚朴、杏仁各10克,竹叶6克,通草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理肠通络。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属血瘀肠络型。临床表现为腹痛有下坠感,泻后痛减,便质或溏或成形,便中有少量暗红色血,舌质暗淡并有瘀点,脉沉。 创方者:张东岳...

  •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药方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药方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大肠湿热)方 处方:白芍25克,黄芩、红藤各15克,大黄4 克,槟榔片、黄连、当归、广木香各10克(后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加减:大便脓血较多加紫珠草、地榆、马齿苋凉· 血解毒;大便白冻黏液较多加苍术、薏苡仁健脾燥湿;腹痛较重加延胡索、乌药行气止痛;发热加葛根、金银花解肌退热。 功效主治:清热化湿,调气行血。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属大肠湿热型。临床以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为主要证候。 创方者:陈治水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脾胃气...

  • 溃疡性结肠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C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与结肠慢性炎症性疾病,以黏膜发生糜烂溃疡为主,多累及远端结肠,亦可累及全部结肠,主要症状有血性黏液便、腹痛、里急后重、腹泻等。溃疡性结肠炎祖国医学没有其病名记载,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重型或爆发型溃疡性结肠炎类似于中医的“血痢”或“疫毒痢”。此症发病急骤,腹痛剧烈,痢下脓血,多为紫红色或血水状,便次频繁,后重特甚。如不及时有效的抢救,可危及生命,本文对我科受治的35例重症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和同道一...

  • 溃疡性结肠炎中药防治方

    溃疡性结肠炎中药防治方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它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的炎性疾病,可能是因免疫异常、遗传因素、氧自由基损伤、细胞因素、炎症介质及精神刺激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而造成直结肠黏膜损伤、炎症和直结肠动力功能紊乱。临床主要表现为血性腹泻或脓血便,每日2~4次。重者出现血水样便,每日10次以上。结肠镜检可见病变部位肠管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浅小溃疡,或见肠管增厚、狭窄、假性息肉等。 食疗方:大麦仁100克,土豆300克,精盐、葱花、植物油适量。制法:土豆去皮,切小丁。大麦仁去杂,洗净。锅上火,放油烧热,放葱花煸香,...

  • 治溃疡性结肠炎方

    治溃疡性结肠炎方

    方一白芍、白术各15克,柴胡、当归各10克,艾叶20克,生甘草、炮姜各5克,地榆12克。水煎服,每日1剂,10天为1个疗程,1-2个疗程可愈。 方二艾叶30克,地榆10克,黄芩12克,木香、当归、白芍各10克,乌贼骨15克,白芨20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5天可愈。 方三黄芪、艾叶各20克,乌贼骨、白芨各10克,炮姜5克,柴胡9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20天可愈。 怀化市第四人民医院 教授蒋改苏献方...

  • 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辨证施治

    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辨证施治

      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学“下利”、“久泄”、“久痢”范畴,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疾病。起病大多缓慢,有腹泻腹痛、逐渐加重,便血和脓血便的症状,可伴有乏力、纳差、消瘦等,严重者有发热、多汗、便血、进行性消瘦等表现,诸症中尤以腹泻多见。西医对于本病尚无特效的方法,而中医辨证施治的效果良好。兹将临床经验及体会浅谈于下,与同道交流。   湿热困脾型   多因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或因湿热困脾,损伤脾胃所致。常见症状有腹痛,脓血样便,肛门灼热,里急后重,纳差...

  •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健脾调肝法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健脾调肝法

    钟一棠,全国名老中医,从医70余年,擅长内科,尤精脾胃病。本期介绍钟老应用健脾调肝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 1.病因病机。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发病原因不明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本病与遗传、感染、自身免疫功能障碍、饮食及精神因素等有关。本病发生后出现腹痛、腹泻、痢下脓血等,钟老根据小医“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发病原理及“四季脾旺不受邪”等理论,认为本病无不与脾虚有关,脾虚运化失司,湿邪内聚,大肠传导无力,常见腹胀、或久泻、久痢;脾虚则失其统血功能,则便下脓血或便中夹杂...

  • 名医治溃疡性结肠炎(气血两虚)方

    名医治溃疡性结肠炎(气血两虚)方

    名医治溃疡性结肠炎(气血两虚)方 处方:当归、太子参、炒白术、茯苓皮、炒枣仁各 20克,炙远志、陈皮各12克,马齿苋、生黄芪、补骨脂各30克,龙眼肉15克,阿胶珠18克,广木香、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补益气血化滞。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属气血两虚型。临床表现为少腹隐痛,泻后痛减,便质稀溏,有少量黏液血迹,或量多色淡,伴有头晕、全身乏力,舌质淡苔白,脉细。 创方者:张东岳...

  • 溃疡性结肠炎辨治六型

    溃疡性结肠炎辨治六型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为非特异性或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以结肠黏膜的溃疡糜烂为主,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脓血便或黏液血便以及伴发多系统肠外表现,病程漫长,反复发作。精神刺激、过度劳累、饮食失调和继发感染为常见诱发因素。其轻者每日腹泻4次以下,便血轻或无,无发热、贫血及脉速,血沉正常。重者每日腹泻6次以上,有明显黏液血便,低热,脉速,贫血,血沉增快。粪常规有血便或黏液便,粪便病原性检查阴性。血常规可有贫血。X线钡剂检查可见肠黏膜紊乱、结肠袋加深或消失、多发性锯齿状阴影、肠腔狭窄等。结肠镜检查急性期结肠黏膜呈弥漫性充...

  • 河南名医治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方

    河南名医治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方

    河南名医治溃疡性结肠炎(脾肾两虚)方 处方:当归、太子参、白芍、诃子肉、肉豆蔻各 18克,补骨脂25克,五味子、吴茱萸各12克,制附子6克,广木香、肉桂、炙甘草各5克,大枣5 枚。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温补脾肾,涩肠止泻。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属脾肾两虚型。临床表现为腹痛肠鸣,泻后痛减,以黎明为甚,每日3-4次,伴腰酸乏力,腹部及四肢不温,舌质淡稍胖,苔白,脉沉迟。 创方者:张东岳 河南名医治溃疡性结肠炎(肝脾不和)方 处方:炒白术、炒白芍、麦芽各20克,黄芪30 克,陈皮、防风、柴胡...

  • 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寒热并用

    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寒热并用

      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会长田振国教授依据“六腑以通为用”的中医学理论,以“宣通气血,寒热并用”之法治疗炎症性肠病,疗效良好。   他认为无论外感邪毒,内伤饮食,抑或情志不遂等,最终都将导致肠中气机不畅,大肠传导失职,出现腹痛、泄泻、腹胀或便秘等症状,不利于浊邪从肠道排出,亦影响肠道内和肠道血络的气血运行,肠中糟粕与浊邪蕴结,壅阻肠络,气血留聚,郁而化热,热盛肉腐则成脓,故成肿疡;破溃则成溃疡,故见便黏液脓血,伤及血络...

  •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方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方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直肠、结肠黏膜非特异性炎症、溃疡形成为主的病变。临床主要症状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病程迁延,常反复发作。部分病人可有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   本病的诊断多依赖于结肠镜和病理学检查。临床类型分为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急性暴发型、初发型四种,其主要并发症有大出血、穿孔、中毒性巨结肠及癌变等。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痢疾”、“泄泻”、“肠风”、“下利”等范畴。在治...

  • 治尿道溃疡经验方

    治尿道溃疡经验方

    经验方:生地18克,茯苓、黄柏各9克,秦皮6 克,泽泻4克。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连服2—5 剂。 疗效:本方治疗尿道溃疡患者6例,症见小便色黄而频数,尿后阴茎刺痛,少腹痛,大便结,服本方后痊愈4例,好转1例,无效1例。...

  • 治小腿慢性溃疡一法

    治小腿慢性溃疡一法

    方法:用3%双氧水清洁创面,拭干,取宽3-4厘米、长约为小腿周径一圈半的医用胶布若干条,从溃疡面上缘2-3厘米处开始粘贴,后一条胶布压往前一条胶布的一半,依次粘贴,将溃疡面包扎完毕,松紧适度。头几次粘贴分泌物较多,需 2-3天换药1次,以后每周1次,直至痊愈。 疗效:收治小腿慢性溃疡5例,均治愈。 (甫文) ·下肢溃疡(秘方数:7) ·治皮肤病不收口方·复发性阿弗它性溃疡(秘方数:9)...

  • 下肢溃疡(老烂脚)中药方

    下肢溃疡(老烂脚)中药方

    所有的下肢慢性溃疡中,静脉性疾病导致的溃疡所占比例为90%以上,其余不足10%者为动脉性疾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淋巴阻塞以及神经性疾病、新陈代谢失调、血液系统紊乱和脂膜炎等所致。可见,下肢慢性溃疡主要由周围血管疾病所致,它可大致分为以下两类:一为瘀血性溃疡,即静脉性溃疡,主因下肢静脉血液瘀积而致;另一为缺血性溃疡,也称为动脉性溃疡,主因四肢动脉供血不足所致,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导致的溃疡也归于此类。以上两类溃疡也可相互夹杂、同时并见。 下肢溃疡治方:五枝膏 制作:柳枝、槐枝、桃枝、榆枝、桑枝各适量,剪成小段;制乳香、制...

  • 民间治下肢溃疡方“老烂脚”

    民间治下肢溃疡方“老烂脚”

    下肢溃疡,民间称为“老烂脚”,言其难以愈合。患者可试用以下民间方: 1.辛荑花50克,紫草100克,共研为细末。视患处大小;取适量药粉猪猪油或芝麻油调成膏状,敷于患处,每天换药1次。 10天为1个疗程。 2.按树叶100克,艾叶100克。桉树叶水煎后,去渣,浓缩成稀糊状。艾叶水煎,反复洗净患处;再将桉树叶膏敷于患处。隔日换药 1次,7次为1个疗程。 3.鸡蛋黄10个。将鸡蛋煮熟,剥取蛋黄;微火烤出蛋黄油,收贮。治疗时,潦擦于溃疡面上,每天1-2次,以愈为度。(马无缺)...

  • 小腿慢性溃疡 内治外治方

    小腿慢性溃疡 内治外治方

    小腿慢性溃疡又称静脉曲张性溃疡、郁积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本病由于静脉曲张,静脉压增高,毛细血管损伤,局部循环障碍,小动脉及淋巴管阻塞,以致局部组织营养不良,氧合作用降低,或外伤感染而导致溃疡形成。属于中医“臁疮”“裤口疮”“裙边疮”等病范畴。 小腿慢性溃疡一般以40岁以上的患者为多见,多因长久站立或负重跌扑,以致脉络失畅,局部气血不行,影响下肢静脉的回流;或因下肢皮肤破伤,以及湿疹抓破等,导致湿热下注,气血凝滞经络。好发于小...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