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 第9页
-
头面部三叉神经痛 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病例:患者,男,51 岁。患者头面部右侧三叉神经痛年余。形体肥胖,右侧头面阵发性疼痛如电击样,持续数十秒至1~2 分钟,痛时涕泪俱下,每日发作数次,甚至面部肌肉抽搐,头痛如针刺,夜寐欠佳,胸闷不舒,饮食一般,二便正常,舌红苔腻,脉弦滑。脉症合参,此系痰瘀互结,脉络阻滞,不通则痛。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处方:川芎、丹参、瓜蒌各 15克。地龙(干)、赤芍、元胡、白芷、胆南星、茯苓、半夏各10克,全蝎(研 粉冲服)、三七粉(冲服)、 甘草各3克。每日1剂, 水煎分3次服。服上方3 剂,疼痛大减,药中病机, 照上方再...
-
祛风止痛之法治疗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面神经疾病,患者一般都会出现“脸痛”等情况,容易与牙痛混淆。主要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为主要表现。国内统计的发病率52.2/10万,三叉神经痛是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常见病之一。多数三叉神经痛于40岁起病,女略多于男,发病率可随年龄而增长。三叉神经痛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右侧多于左侧。该病的特点是: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病骤发、骤停、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说话、洗脸、刷牙或微风拂面,甚至走路时都会导致阵发性...
-
元胡止痛经验方
元胡又名延胡索,中医认为,其辛散、苦泄、温通,既人血分,又入气分,既能行血中之气,又能行气中之血,气畅血行,通则不痛。临床运用元胡治疗各种痛症有良好疗效,下面介绍几则元胡经验方。 1.治胃痛:元胡、川楝子各等份,研为细末,每日3次,每次取6克,用温开水或黄酒送服。 2.治痛经:元胡15克,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服。 3.治偏头痛:元胡9克,猪牙皂3克,青黛6克,共研细末,每次取1克,放人鼻中嗅,以嚏出为度。 4.治跌打损伤:元胡适量,研为细末,每日3次,每次5克,温开水或黄酒送服。 5.治小儿疝气疼痛:元胡、茴香...
-
冰硼散泻火止痛 解毒消肿
冰硼散泻火止痛、解毒消肿之外用剂。主治喉痹、乳蛾、口疮、牙疳等症。用于口腔粘膜表浅有豆大溃疡点,色鲜红,微肿,有灼热疼痛,伴发热。急性扁桃体炎可用本剂。 1、治疗鼻塞不通:用冰硼散少许,吹入鼻腔中。可使鼻粘膜肿胀消退,鼻涕分泌减少,鼻窍得通。 2、治疗脓疱疮:用冰硼散3克,青黛粉3克拌匀,先用淡盐水将脓疱疮泡软洗去,然后撒上药粉,每日1次。如系全身泛发可用1∶2000冰硼散水溶液洗澡,洗后再在较大患处擦上冰硼散,连用3~5天即可见效。 3、治疗阴囊湿疹:用冰硼散2克泡热水500~1000毫升,熏洗阴...
-
牙痛怎么快速止痛
1.用花椒一枚,噙于龋齿处,疼痛即可缓解。 2.将了香花一朵,用牙咬碎,填入龋齿空隙,几小时牙痛即消,较长的时间内不再发生牙痛。 3.用水磨擦合谷穴(手背虎口附近)或用手指按摩压迫,均可减轻痛苦。 4.用盐水或洒漱口几遍,也可减轻或止牙痛。 牙若是遇热而痛,多为积脓引起,可用冰袋冷敷颊部,疼痛也可缓解。 注意:顽固的牙痛最好是含服止痛片,可减轻一时的疼痛,但止痛不等于治疗。当牙痛发作时,用上述方法不能止痛,应速去医院进行急诊治疗。 防止牙痛关键在于保持口腔卫生,而早晚坚持刷牙很重要,饭后漱口也是个好办法。刷牙时要求...
-
消炎止痛巧用热敷
中药热敷安全简便,疗效明显,主 要通过药物与热力的协同作用,使药物 更有效地经皮肤吸收,从而起到治病的 作用。适用于各类关节炎、骨质增生等 慢性疼痛性病症。现介绍一个对风湿性 关节炎、肩周炎、颈腰椎疾病、腰肌劳 损等有较佳治疗效果的热敷方。 方法:续断、杜仲、宽筋藤、牛 膝、当归、丹参、羌活、海桐皮、姜黄 各30克,防己、赤芍各20克,细辛 10克,混合后捣碎,用醋淋湿后,放 布袋内蒸30分钟,用毛巾将其包裹敷 于患处,待稍降温后可将药包直接放于 皮肤上。每日2次,每次约40分钟,6 天为1个疗程。此法可舒筋活血...
-
牙痛怎么止痛 牙痛偏方
[牙痛偏方一] 生地12克,石膏30 克,细辛6克,白芷12克,川连10克,栀子10克,荜拨12克,没石子12克(打碎),乌梅10克,黄芩10 克,煎服,一日三次。 来源:本药方系祖传。 提供人:杨永和 专家点评: 牙痛按中医理论分析,常由胃火炽盛、肠道湿热、热毒上窜或虚火上炎所致。本方所选药物,基本以走肺胃大肠经为主,符合归经原则,以治牙痛常用寒凉要药石膏为主,并以常用治牙痛药物细半、白芷为辅,以及治疗牙痛之温药荜拨、没石子为辅药,一方面可加强止痛作用,同时还可制约石膏苦寒伤胃的作用。临床上牙痛患者常伴...
-
伤湿止痛膏妙用
伤湿止痛膏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外用药,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疼痛、关节酸痛、肩背腰痛、跌打损伤、四肢麻木等症,具有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祛湿通络的功效。近年来,人们又发现伤湿止痛膏有许多新用途,可以用于以下疾病: ●皮肤疣取伤湿止痛膏贴于扁平疣、寻常疣或者传染性软疣患处,36小时更换一次,一般2-3次即愈。 ●感冒取伤湿止痛膏一张贴于大椎穴(第七颈椎棘突下),24小时换一次,直至病愈。 ●发热取伤湿止痛膏半张贴于曲池穴(屈肘,肘弯横纹外侧端),半小时左右即有显著的退热作用,用于儿童疗效更佳。 ●急性咽炎以患者的喉结为中心贴伤...
-
胸痹心痛 温阳通脉理气止痛法
胸痹心痛是以胸部憋闷、疼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主要病因有胸阳衰微,寒凝心脉;气血瘀滞,心脉痹阻;脾湿生痰,闭阻胸阳;气血不足,心脉失养等因素。治疗多从温阳散寒、理气化瘀、健脾化痰、补气养血等法论治。陈宝贵认为寒、虚、瘀是导致本病的主要病因。病胸痹心痛者,多年过半百,此时病者躯体阳气渐衰,正气渐虚,胸阳亦是如此,以致痰浊、寒凝、瘀血阻于胸中,或气、血、阴、阳亏虚,胸中脏腑失养,终致胸痹心痛的发生。治疗时,陈宝贵多从仲景瓜蒌薤白类方、血府逐瘀汤、生脉饮合丹参饮、二陈汤等方药加减,...
-
活血化瘀 理气止痛法
张某,男,65岁,2006年5月15日诊。 主因间断胸痛10余年来诊。早期因胸痛症状不重,未予重视,近一年胸痛较前加重,在心前区部位,有时胸前如压重物,夜梦多。近10余日症状更为明显,胸痛胸闷,烦躁不安,气短。舌暗,苔薄黄,脉弦细。查心电图:窦性心律,Ⅱ、Ⅲ、AVF导联T波倒置,结合患者症状,可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 证属:气滞血瘀,心脉痹阻。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处方:当归1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柴胡10克,枳壳10克,牛膝10克,瓜蒌15克,薤白10克,...
-
解郁止痛治紧张性头痛二方
一方:川芎12克,枳壳、郁金、 赤芍、白芍、黄芩各9克,柴胡、炙甘 草、香附、醋炒陈皮各6_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功效:疏肝解郁,止痛。 主治:紧张性头痛,中医辨证为肝 、气郁结型,症见头痛失眠,情志不遂, 喜叹息,胁痛,乏力,女性发病与月经 关系密切,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二方:半夏、白术、天麻、茯苓、 大枣、苍术、泽泻各9克,陈皮、生 姜、炙甘草各6克, 用法:每日l剂,水煎分3次服。 功效:健脾化痰,降浊止痛。 主治:紧张性头痛,中医辨证为痰 浊内阻型,症见头痛昏蒙,胸脘闷胀,...
-
紧张性头痛辨证为血虚头痛 养血解痉止痛葛根四物汤
何复东,男,汉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中医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中医诊疗工作50余载。被评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13年初,他带领的工作室确定为“自治州首批高层次人才工作室”,同年又被确定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系昌吉州首个获此殊荣的名老中医。擅长治疗各科疑难杂证,对心脑系病、肺病、脾胃病、经络肢体病等的研究尤为突出,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学术思想。 组成:葛根30 ~50克,当归15克,炒白芍30克,川芎30克,蝉蜕15克...
-
通络止痛 刘萍治疗三叉神经痛方
三叉神经痛常局限于三叉神经一或两支分布区,以上颌支、下颌支多见。发作时表现为以面颊上下颌及舌部明显的剧烈电击样、针刺样、刀割样或撕裂样疼痛,持续数秒或1~2分钟,突发突止,间歇期完全正常。患者口角、鼻翼、颊部或舌部为敏感区,轻触可诱发,称为扳机点或触发点。 名医治三叉神经痛(风热外袭)方 处方: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生石膏、蒲公英各25克,川芎、菊花、僵蚕、葛根符12克,川楝子10 克,枳实、白芷各9克,细辛3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l剂。 功效主治:祛风清热,通络止痛。用于治疗 三叉神经痛,中医...
-
通络止痛 张志鹏治疗食管炎
名医治食管炎(血瘀型)方 处方:生地、红花各9克,桃仁1 2克,牛膝10 克,三棱、莪术、枳壳、赤芍各6克,柴胡、桔梗、川芎各5克,甘草4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l剂。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用于治疗食管炎,中医辨证属血瘀型。症见胸骨后刺痛,吞咽梗噎,舌暗红,舌边尖有瘀点,脉沉涩。 创方者:张志鹏 名医治食管炎(气虚型)方 处方:黄芪18克,山药、党参各15克,白术、茯苓、法半夏各9克,陈皮、木香各6克,砂仁、炙甘草各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l剂。 功效主治:补脾健中,益气...
-
通络止痛 李德江创方治疗食管炎
名医治食管炎(血瘀型)方 处方:生地、红花各9克,桃仁12克,牛膝10 克,三棱、莪术、枳壳、赤芍各6克,柴胡、桔梗、川芎 各5克,甘草4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用于治疗食管 炎,中医辨证属血瘀型。症见胸骨后刺痛,吞咽梗噎, 舌暗红,舌边尖有瘀点,脉沉涩。 创方者:李德江 名医治食管炎(气虚型)方 处方:黄芪18克,山药、党参各15克,白术、茯 苓、法半夏各9克,陈皮、木香各6克,砂仁、炙甘草 各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补脾健...
-
浅表性胃炎 理气和中调胃止痛
浅表性胃炎,为内科常见病。本病属中医学胃脘痛范围。临床以上腹部饱胀疼痛、呈持续性、食后加重,伴嗳气恶心、食欲减退等为特征。其病因多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食物过硬及情志不遂、肝气郁结等因素所致。治疗此症,以理气和中,调胃止痛为法,采用加味香苏散治之,效果较为满意。 组成:制香附10克,苏梗10克,陈皮10克,炙甘草6克,佛手10克,炒白术10克,砂仁3克,(后下),生姜3片,红枣10枚。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煎2次,早晚分服。 加减法:若胃痛甚者,加玄胡10克,行气止痛;胃脘胀满者,加厚朴、枳壳各10克...
-
和胃理气止痛 朱慧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名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肝胃不和)方 处方:茯苓15克,白芍、白术、当归、合欢皮、鸡内金各12克,制香附6克,柴胡、甘草、佛手、郁金各 8兜,麦芽1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l剂。 功效主治:疏肝和胃,理气止痛。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属肝胃不和型。症见胃脘胀痛,痛及胁背,得嗳气痛减,急躁易怒,失眠多梦,泛酸,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 创方者:朱慧渊 名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瘀血阻络)方 处方:党参、茯苓、白花蛇舌草、山药各15克,白术、当归、鸡内金、白芍各12克,白芷、陈皮、甘草各 8...
-
理气止痛 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脘胀痛方
处方:柴胡、香附、白芍、茯苓、苏梗、枳壳、川楝子、元胡、甘草各10克。 加减:泛酸者,加乌贼骨、煅瓦楞子各 15克;食少,胃胀,嗳腐,苔厚腻,脉濡滑者,加神曲、炒山楂、莱菔子各10克。 用法:每日l剂,水煎分3次服。 功效: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中医辨证为肝胃气滞型,症见胃脘胀痛,食后尤甚,痛无定处,攻撑连胁,遇情志不遂则加重,嗳气频作,恶心泛酸,苔薄白,脉沉弦。 张谐 治胃痛方 川乌、草乌、花椒、香附、小茴香、吴茱萸各10克,川芎、延胡索、公丁香、川楝子各15克,共研粉,白酒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