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褐斑 第5页

黄褐斑 第5页

  • 何为黄褐斑 活血养颜的美丽之方

    何为黄褐斑 活血养颜的美丽之方

    四物汤可赶走令女性闻之色变的黄褐斑。 何为黄褐斑 黄褐斑,中医也称为蝴蝶斑,此病又称黧黑斑、肝斑、面尘,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调理起来也分很多种类型。比如随着年龄增长而加重的黄褐斑多是因为肝肾亏虚导致,需要滋养肝肾;还有一些黄褐斑与脾气相关,则需要调理肝气。 桃红四物汤对症的黄褐斑属于血虚血瘀型,产后的黄褐斑多是此种类型。因此桃红四物汤适合的黄褐斑要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其一,血虚:面色黄,黄里带白,而且除了面色不佳,还会有眼睑、手指甲泛白的表现。这里的黄色黄与脾虚的面色黄是不同...

  • 艾儒棣圣愈汤加减治疗女性气血亏虚型黄褐斑经验总结

    艾儒棣圣愈汤加减治疗女性气血亏虚型黄褐斑经验总结

    黄褐斑为多见于中青年女性面部的色素沉着性 皮肤病。 皮损常对称分布于颧部及颊部而呈蝴蝶斑, 亦可累及前额、 鼻、 口周或颊部。 皮损为大小不一、 边缘清楚的黄褐色或深褐色斑片, 受紫外线照射后 颜色加深, 常在春夏季加重, 秋冬季减轻。 无自觉症 状。 病程不定, 可持续数月或数年 [1-2] 。 相当于中医的 “面尘” “黧黑斑” 。 早在 《黄帝内经》 中就对黄褐斑 有了描述。 《素问· 至真要大论》载: “岁阳明在泉, 燥淫所胜, 则露...

  • 艾灸治雀斑 艾灸治黄褐斑 艾灸祛斑需要注意

    艾灸治雀斑 艾灸治黄褐斑 艾灸祛斑需要注意

    在各种皮肤问题之中,雀斑和黄褐斑又是最常见的。很多皮肤病根据中医理论来讲都和身体的异常状态有很强的联系,下面就让我们看看中医艾灸有哪些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去除皮肤的烦恼,为身体的健康起到积极作用。 艾灸治雀斑 雀斑是一种在脸颊上密密麻麻分布的疾病,对于外观的影响很大。雀斑除遗传因素外,是一种光损伤性皮肤病。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禀赋肾水不足,不能荣华于面,或虚火上炎、日晒热毒内郁蕴结为斑,或腠理不密,外卫不固,风邪外博,肌肤失于荣润而成雀斑。 艾灸取穴:雀斑局部,大椎、曲池、三阴交。 用法:艾条温和灸,...

  • 中医妙招巧除黄褐斑

    中医妙招巧除黄褐斑

    黄褐斑又称“蝴蝶斑”多分布于鼻旁、颧部、面颊,形似蝴蝶,以女性多见,常伴发月经不调、肝病、结核病及其他慢性病,很多爱美女性受此困扰。中医在调治黄褐斑的过程中,有着自己的独特方式,会从人体免疫系统整体进行探究。本报记者就如何用中医防治黄褐斑采访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黄青。 黄青介绍,从病因、病机的角度来看,黄褐斑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以气血不能上荣于面为主要病机。主要有四个病机可以导致黄褐斑:第一,情志不畅,肝郁气滞,郁而化热,熏蒸于面,灼伤阴血,致使颜...

  • 治黄褐斑 清补肝肾立法

    治黄褐斑 清补肝肾立法

    黄褐斑俗称肝斑,属 中医“面尘”、“黧黑斑”范 畴,皮损为面颊部对称性 黄褐色色素沉着,为中青 年女性常见皮肤病。以清 补肝肾立法,自拟中药方 治疗黄褐斑34例,疗效 满意,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34例, 均为女性,年龄25岁~43 岁。其中兼月经不调、痛 经者10例,服避孕药者2 例,妊娠期发病者3例, 有上述二种以上原因者2例。 二、治疗方法 处方:麦冬、女贞子、熟地各15克,桑叶、 黄芩、菊花、沙参、旱莲草、当归各10克。 加减:便秘,...

  • 治黄褐斑 中药方治色素沉着性

    治黄褐斑 中药方治色素沉着性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色素沉着性,损容性皮肤病,多发生于中 青年女性的面部。临床表现为颜面 两颊、前额、鼻背、口周、眼周,呈现 淡褐色或淡黑、大小不等、界眼清 楚的斑块,通常呈蝶形对称分布, 平于皮肤,无炎症表现或鲜屑;多 数患者兼有痛经、月经不调或慢性 盆腔炎。排除肝病、结核病、糖尿 病、甲状腺等其他慢性病所致外,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可获良效。 1.肝郁脾虚型:除黄褐斑外, 兼见情志不畅,月经不调,乳房作 胀,胸胁痞满,倦怠乏力,纳差,舌 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渴。治宜疏 肝理气,健脾化痰,活血消斑。方 用逍遥散加黄...

  • 黄褐斑三种证型予以论治

    黄褐斑三种证型予以论治

    黄褐斑,中医称为“黧黑 斑”,“面尘”,因其对称分布, 状如蝴蝶,又形象的称之为 “蝴蝶斑”。 西医认为本病与内分泌 有关,妇女妊娠期较多见,也 常见于绝经期及妇科疾病患 者。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肾阴 不足,肾水不能上承,或肝气 郁结,郁久化热,灼伤阴血, 或劳伤脾土,气血双亏,使颜 面气血失和所致。 本病男女均可发生,但 以女性多见。皮损对称发生 于颜面,尤以两颊、额部、鼻、 唇、颏等处为多见,损害呈淡 褐色至暗褐色斑片,指甲至 钱币或小儿手...

  • 黄褐斑治则方药 中医黧黑斑,黑皯,面尘

    黄褐斑治则方药 中医黧黑斑,黑皯,面尘

    黄褐斑属于中医“黧黑斑”“黑皯”“面尘”等范畴。病机主要为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本文通过中医药临床治疗黄褐斑的医案一则总结,以期提供黄褐斑诊治的思路方向。现代医家在历代医家研究的基础上,从不同的侧重点切入,根据长期的临床实践形成其独特的辨证体系,并针对病因病机和辨证分型,在经方的基础上加减用药,衍生了许多有效的经验方和自拟方。有学者提出,络病理论为黄褐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认为皮肤病的发病主因是邪在皮肤脉络,络脉为机体小的脉络,在脏腑及大的...

  • 黄褐斑治案小汇

    黄褐斑治案小汇

    黄褐斑俗称“蝴蝶斑”“肝斑”或 者“黧黑斑’’“面尘”。主要发生在面 部,以颧部、颊部、鼻、前额、颏部为 主.为边界不清楚的褐色或黑色的 斑片。多为对称性。一些妇女在怀 孕中容易出现此斑.在生产届却减 轻或消失。因其多出现于脸上.当 侵犯的面积较大时.便会造成容貌 上之困扰.影响病患心理及人际交 往等。 治案1:刘某,女。28岁。颜面黄 褐斑2年.加霞2个月。月经自13岁 初潮开始.月经色暗、量适中、有血...

  • 黄褐斑的病因病机 中医治疗思路 月经与女性黄褐斑发病相关性

    黄褐斑的病因病机 中医治疗思路 月经与女性黄褐斑发病相关性

    丁慧根据“月经周期”论治女性黄褐斑 黄褐斑是一种中青年女性较为常见的损容性的皮肤病。色斑多对称布于面颊,呈淡褐色或黑色,形状不一,部分可相互融合,呈边缘清楚的蝴蝶型或不规则形,无鳞屑覆盖,亦无痛痒等自觉症状。中医又称为“面尘”“肝斑”“黧黑斑”等。随着生活中压力的不断增大,临床上黄褐斑患者越来越多,色斑持久而不易消退,影响了患者的美观,给患者造成了严重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1]。丁慧教授在辨证时注重四诊合参,根...

  • 长黄褐斑怎么办

    长黄褐斑怎么办

    黄褐斑(面部对称分布的淡褐色或黄褐色斑)是让女性很头疼的皮肤问题。中医称其为“面尘”“黧黑斑”,认为其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尤以肝为主。 现代女性承担了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容易情绪不畅、焦虑不安。如果没有及时疏解,憋闷久了,就会造成肝郁。肝郁后,常常累及脾脏导致脾虚,也可能引起血瘀;肝肾同源,肝郁导致的相火妄动(肝肾阴虚,不能涵养寄居肝肾的阳火,导致其冲逆上炎的病变)也是导致黄褐斑的元凶之一。 中医治疗黄褐斑,除了临床常用的逍遥丸外,还可...

  • 祛除黄褐斑 中医有妙招

    祛除黄褐斑 中医有妙招

    黄褐斑是一种以面部色素沉着为特征的皮肤病,男女均可发生,但以中年以上女性多见,化妆品使用不当亦可诱发本病。也有一种说法叫做“累”出来的黄褐斑,熬夜、工作压力大等不良生活方式都可催生,黄褐斑似乎与人体内分泌系统密切相关。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黄青指出,中医在调理黄褐斑的过程中,有着自己的小妙招。 妙招一:防晒要注意“三数” 第一是天数,一年365天不能间断,无论是否出门,无论天晴天阴,都要好好擦防晒品;第二是次数,至少一天两次,无论...

  • 血管痣黄褐斑案 用黄连茯苓汤治疗体会汇报

    血管痣黄褐斑案 用黄连茯苓汤治疗体会汇报

    黄连茯苓汤是宋代医家陈无择根据六丙年运气特点“寒盛火郁”所创制的方剂。2016年4月,笔者有幸师从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在老师指导下,学习运用运气理论和方药,临证时力求辨天、辨人、辨病证相结合,在治疗常见病及疑难病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笔者就2016年运用黄连茯苓汤治疗皮肤病的体会汇报如下。 【验案举隅】   血管痣、黄褐斑案   蒲某,女,39岁,于2016年5月24日初诊。主诉:皮肤有红色点状痣,面部黄褐斑近5个月。患者近5个月来全身散在较多的...

  • 柿叶治黄褐斑 桑叶洗头能护发

    柿叶治黄褐斑 桑叶洗头能护发

    柿叶治黄褐斑 柿叶味甘苦涩,性微寒,有收敛止泻、润肤止痒之功效。用以治疗黄褐斑,有较好的疗效。取青嫩柿叶50克(晒干研成细末)与白凡士林50克调匀成膏,临睡前搽于患处,次日早上洗去,一般连搽15-30天,斑即消退。此方对妇女雀斑等色素沉着也有一定疗效。 桑叶洗头能护发 桑叶味甘苦,性寒,有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之功效。用桑叶洗头能护发美发。取新鲜桑叶200克,洗净搓碎后,放入容器注入清水,继续使劲搓揉,直到水变暗绿胶汁状,随后将碎渣叶滤去,将汁略加热洗头。能使头发乌黑、光泽、柔软。 樱桃叶可治阴道滴...

  • 桑叶风热感冒 结膜炎 黄褐斑

    桑叶风热感冒 结膜炎 黄褐斑

    风热感冒:霜桑叶9克,野菊花10克,竹叶6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5日为1个疗程。 结膜炎:霜桑叶、野菊花各9克。上药以清水2500毫升,煎沸10分钟,取药液外熏眼部。每日早、晚各熏治1次,每剂药可用1日,连熏2~3日。 黄褐斑:取冬桑叶500克,隔水蒸煮消毒,去除杂物,干燥处理后备用。每日取15克,沸水浸泡当茶饮。1个月为1个疗程。...

  • 治无名肿毒 治黄褐斑 治哮喘经验方

    治无名肿毒 治黄褐斑 治哮喘经验方

    治无名肿毒经验 方法:取新鲜夏枯草 500克(干品200克),洗净 后加水煮烂,过滤去渣,药 液再浓缩呈糊状即可。每天 服3次,每次1汤匙;再取 适量外敷患处,每天2~3 次。 主治:无名肿毒。何远 治黄褐斑经验 方法:白芷、白芍、白 蔹、白及、党参各等量。诸药 研粉,加入等量熔化的白色 凡士林中,搅拌以成膏为 度,浓度为50%,每天1次, 外搽皮肤患处,l~2小时内 勿洗去。 主治:黄褐斑。邓国华 治哮喘经验 方法:海螵蛸(又名乌 贼骨、墨鱼骨)500克,,白糖 l公斤。将海螵蛸于锅内焙 干,捣...

  • 独活寄生汤治胃脘痛 支气管哮喘 黄褐斑

    独活寄生汤治胃脘痛 支气管哮喘 黄褐斑

    独活寄生汤出自唐代孙思邈 《备急干金要方》。处方为独活9 克,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 艽、茯苓、桂心、防风、川芎、人参、 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6克。 此方具有祛风湿.止痹痛。益肝 肾。补气血之功。用于痹症日久。 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者。证见腰膝 疼痛.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 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 白.脉细弱。 1.隐形脊椎裂某女.49 岁。5年前因背负过重之物.腰 部闪挫.经某医院确诊为“隐形 脊椎裂”。两日前又因劳累诱发, 腰部痛而沉最.弯腰或转侧肢体 及咳嗽排便时疼...

  • 血府逐瘀汤治黄褐斑案 失眠案 抑郁症案

    血府逐瘀汤治黄褐斑案 失眠案 抑郁症案

    血府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是王清任治疗胸中血府血瘀之证的主方。“血府”一词是指“人胸膜下隔膜一片,其薄如纸,最为坚实……前高后低,低处如池,池中存血,即精汁所化,名曰血府。”后世医家对血府的阐释进行了深化,认为血府泛指脉。其一,查血府逐瘀汤所治条目其病位遍及上下内外,后世应用此方更是内外妇儿无不包括,只有脉络遍及全身。其二,《素问》曰:“夫脉者,血之府也。”故而说,此方主治脉络瘀滞,符合生理和临床实际。血府逐瘀汤体...

  • 黄褐斑(秘方数:12)

    黄褐斑(秘方数:12)

    本病也称肝斑,是发生于面部的常见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黄褐色、暗褐色或深咖啡色的斑片,常对称分布于颊部,呈蝴蝶形,亦可累及前额、眉弓、眼周、颧部、鼻背、鼻翼、上唇及下颏等颜面皮肤。斑片形状不一,或圆形,或条形,或呈蝴蝶形。边缘清楚,表面平滑,无鳞屑。一般无自觉症状及全身不适。有的妇女在月经前加重。本病的发生多与女性激素代谢失调有关,常见于月经不调、妊娠、口服避孕药及肝病者,而日光的曝晒、精神创伤等为常见的诱因。雌激素、黄体酮与日光照射均能促进黑色素的代谢而使表皮基底层黑色素细胞内所含黑色素量增多,促使皮肤颜色...

  • 黄褐斑七个食疗方

    黄褐斑七个食疗方

    黄褐斑是皮肤科常见的色素增生性疾病,可由各种因素引起,中医认为与人体的内脏虚实、寒热痰湿、气血瘀阻有关。中医以补益、清热驱邪、活血消斑为基本治疗原则,家庭中许多食疗、药茶等方法可应用于黄褐斑的防治。 1.益母草茶益母草水煎代茶饮,或用益母草曝晒干,烧灰,洗面,可使皮肤嫩白。 2.枸杞菊花茶枸杞子6克,菊花3克,泡开水,每日频频饮服。有滋阴养血祛风的作用,可防治色斑。 3.双花茶金银花3克,菊花3克,泡开水,每日频频饮服。有清热祛风的作用,可防治面部红斑、色斑。 4.养颜桃红茶桃仁(打碎)10克,红花3克,枸杞子6克...

  • 食疗法防治黄褐斑

    食疗法防治黄褐斑

    黄褐斑,亦称肝斑、蝴碟斑,是一种常见的色素沉着性疾病。黄褐斑多与内分泌,特别是性激素失调有关,最常见于生殖活动期的妇女。黄竭斑形成的原因很多,当人体肝脏或肾脏功能不佳而又过多接受紫外线照谢时,面部极易生出黄褐斑。黄褐斑还与遗传造成的黄褐斑体质有关。另外,精神因素、慢性消耗性疾病、妇女妊娠期和某些劣质化妆品刺激都易发生本病。黄褐斑与饮食有着密切关系。专家们认为,饮食中长期缺乏谷胱甘肽,可使皮肤内的酪氨酸形成多巴醌,进而氧化成多巴素,形成黑色素,从而发生色素沉着。因此,合理饮食对防治黄褐斑有一定效果。    实践证明,...

  • 中医食疗祛斑:黄褐斑 雀斑

    中医食疗祛斑:黄褐斑 雀斑

    色素斑呈点状或圆形、卵圆形,或呈各种不规则的形态;分布在颜面部,尤其是鼻与两颊周围最为常见,大小如同针尖至米粒大,直径一般在2毫米以下,呈淡褐色至深褐色不等;分布数量少者几十个,多者成百,多数呈密集分布,但互不融合,孤立的布散在面部周围,严重者也可见于手背、颈、耳前后、耳腔、肩臂等躯体暴露的部位。多数呈对称性。经过一夏阳光的照射,皮肤白晳的人特别容易长出黑斑,令爱美的女性们心恼不巳。 中医认为,黄褐斑、雀斑事由平素性情忧思抑郁,脾气不足、虚热郁结不散而引起,故调理时应事以疏肝健脾、滋肾清热,理气和血为原则.而最重要...

‹‹ 1 2 3 4 5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