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瘟疫 第9页

瘟疫 第9页

  • 新型冠状病毒新瘟疫倒逼中医药理论创新“河舟码头学说”

    新型冠状病毒新瘟疫倒逼中医药理论创新“河舟码头学说”

    新型冠状病毒新瘟疫倒逼中医药理论创新——“河舟码头学说”与病证结合分层诊疗 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随着疫情的发展逐渐蔓延到全国,这一疾病被列为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1]。王玉光等[2]提出本病属“湿毒疫”。《黄帝内经》记载:“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说明致病人群的普遍易感性和症状的相似性。《伤寒杂病论》载:&ld...

  • 《广瘟疫论》“遗证”发挥

    《广瘟疫论》“遗证”发挥

    瘟疫一病,历代名医大家各抒其见,俱有高论。戴天章(1644-1722),字麟郊,晚号北山,清代温疫学派代表医家,其于疫病不乏详论,见识高卓,戴麟郊以后诸医论瘟疫,鲜有不引其说者。《医学集成·瘟疫》载:“千古治法,惟有吴又可、戴麟郊深知其意”,对其评价甚高。戴麟郊著有《广瘟疫论》一书,又名《瘟疫明辨》,是书遵吴又可之说,取欲使吴氏《瘟疫论》广之意,阐理法之奥,释方药之用,周杓元谓此书可“开后人无数法门”。 瘟疫一病,有本证、兼证、夹证、复证、遗证...

    精品偏方 2024-03-08 13 0 瘟疫广
  • 主治瘟疫邪毒之证症见发热咳嗽方

    主治瘟疫邪毒之证症见发热咳嗽方

    处方组成   西党参10克,生黄芪15克,紫丹参10克,板蓝根15克,蒲公英12克,金银花12克,冬桑叶10克,麦门冬10克,生甘草3克。   方药歌诀   九味清瘟芪参参,   银花公英板蓝根,   更加桑叶麦门草,   清热散瘟润肺津。   功能主治   具有益气活血、清热解毒、润肺生津之功效。主治瘟疫邪毒之证。症见发热、咳嗽、肌肉肢体疼痛。其中,发热多为干热,不伴有寒战;咳嗽多为干咳且少痰;疼痛多表现为全身性、多关节性疼痛。舌边尖...

  • 流感“六气”异常 中医名家治疗瘟疫

    流感“六气”异常 中医名家治疗瘟疫

    近年来,因为学习中医,一直在线上线下搜寻各种中医资料。在这个过程中,总是与“黄元御”“周易悬象”“四圣心源”等关键词不期而遇。这种邂逅,这种缘分,就好比你遇到了一个冰雪聪明而又美艳不可方物的女子一样,激动而又忐忑。激动的是又遇到一位可敬以为师的先贤,忐忑的是自己能否真正领会数百年前先贤的智慧。 后来才知道,有很多人在线上线下免费讲解黄元御的医学思想;有很多人在运用黄元御的理法方药来治病,并屡获奇效。也有人不辞辛劳,每日去湖南省图书馆抄录...

  • 余奉仙辨治瘟疫学术思想探析

    余奉仙辨治瘟疫学术思想探析

    余奉仙 ( 1860—1939) ,字涤凡,亦称涤凡道 人,晚号 “咸丰遗民” ,江苏阜宁人。其先祖从安 徽歙县迁至江苏,累世业医。奉仙公幼年习儒,资 质敏慧,读书善悟,四书、五经通达淳熟。中年以 后,因当时该县及邻近诸县 ( 包括宿迁、盱眙、 涟水、泗阳等县) 均有疫病流行,经其救治,屡 起沉疴。余奉仙一生长于内科杂病、伤寒、温病诊 疗,尤其在诊治疫证方面有较深的造诣 [1 ] 。其治 疗瘟疫的学术思想主要见于由其子余无言编辑整理 的 《医方经验汇编》中。今将原书依病论疫或依...

  • 温病亦称瘟疫 表里证期 表里同病

    温病亦称瘟疫 表里证期 表里同病

    温病,即温热病,亦称瘟疫,属现代医学之传染病,如流感、流脑、麻疹等,其临床诊治以卫气营血辨证分期。 表证期 邪在卫分,以肺卫症状为主,为温热病之初期阶段。 表寒 症见发热轻、恶寒重、苔薄白、脉浮紧。方选荆防解表汤加减:荆芥9g,生姜9g,防风9g,大枣5枚,水煎服。 表热 症见发热重,恶寒轻,苔薄黄而干,脉浮数。方选银翘散加减:银花15g,连翘15g,薄荷6g(后入),荆芥穗 4.5g,淡豆豉9g,淡竹叶9g,苦桔梗9g,牛蒡子6g,芦根 15g,水煎服。兼咳嗽者,可加桑叶9...

  • 古秘方熏治消毒避瘟疫

    古秘方熏治消毒避瘟疫

    古人熏治消毒常采用的药物有艾草、苍术、贯众等。苍术的药用机理是健脾、燥湿、解郁、辟秽,临床上运用苍术的方剂很多,端午节前后,古人有用苍术“辟疫邪”的习俗,或用苍术熏屋,或以苍术和辛夷、薄荷、苍耳子、紫苏、细辛、云香草等多种中药做成香袋、香囊挂于室内、佩于身上,达到辟疫邪、身芳香之功效。 李时珍谓:“用苍术同猪蹄甲烧烟。”陶隐居亦言:“术能除恶气,弭灾疹。”故今病疫及岁旦,人家往往烧苍术以辟邪气。《和剂局方》的仙术汤,能“辟瘟疫,除...

  • 从“时疫丹”治疗时病瘟疫说起

    从“时疫丹”治疗时病瘟疫说起

    王石清(1884—1945),北京名医,初为教师,感国运多艰,兵乱频仍,瘟疫流行,遂潜心歧黄,自学成才。因成功救治乡间“哑巴痧”症,而名噪乡里。中年悬壶京城,多起奇疾,求诊者盈门,先生以寿世为怀,不分贫富,昼夜不拒。1945年8月,抗战胜利,消息传来,先生欣喜异常,大笑而逝,享年六十一岁。 时疫丹组方分析 在《王石清医话医案集》中载,王石清先生治疗疫病时,常自备“时疫丹”,一以救人,二以自全。我遍翻诸书,均未见著录。近日在整理其后人学医...

  • 佩戴中药香囊预防感冒、瘟疫

    佩戴中药香囊预防感冒、瘟疫

      佩戴中药香囊(简称香佩疗法)是指将芳香性中草药碾成细末装入特制布袋中,佩在身上以预防疾病的一种传统方法。香佩疗法历史悠久,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就有熏燎、艾蒸和酿制香酒的记载,至周代有了佩带香囊、沐浴兰汤的习俗。春秋战国时期有佩戴芳香性植物以防秽避邪,清代有用中药香囊佩戴胸前预防四时感冒、瘟疫等的记载。至今,民间仍有“带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风俗。   香佩疗法以芳香性药物为主,具有芳香辟秽、开窍醒神、祛邪解毒、清热消肿、安神定志、醒脾开胃等功效。芳香性中药挥发之气味通过口鼻黏膜、肌...

  • 吴有性治疗瘟疫特色

    吴有性治疗瘟疫特色

    明代温病学家吴氏著《瘟疫论》两卷,是我国第一部温病学专著,创“戾气”学说,以区别于伤寒。治疗上创疏利透达之法,推崇攻下逐邪,重视养阴护正,并将传变方式分为九种,称为“九传”。 1.温疫初起,邪在膜原,宜疏利透达,用达原饮。 2.膜原伏邪既溢于三阳经而出现三阳经证,又入里而见里证,宜表里分消,用三消饮。 3.疫邪溃出膜原,向表传变,宜汗解,以战汗为要。里热散漫(或下后身微热无汗),用白虎汤。 4.疫邪溃出膜原,内转入胃,郁于胸膈,用瓜蒂散吐之;留于胃腑,则承气辈大剂下之...

  • 夏防眼科“瘟疫”——红眼病

    夏防眼科“瘟疫”——红眼病

    眼科专家提醒,由于夏季气温较高,空气湿润,病原微生物繁殖得快,人们室外活动(如游泳、外出旅行等)普遍较多,更容易接触外界病原,若不加以注意极易患上此病。 红眼病是由于细菌或病毒感染造成的急性传染病,医学上称为“急性结膜炎”,感染上此病的人,几乎都会有眼睛红、肿及分泌物增多的情况,眼部有明显的刺激症状。 潜伏期短传播快: 红眼病有流行快的特点。常常一人得病,在1~2周内患者活动范围的人群会被广泛传播。红眼病发病急,细菌或者病毒一般潜伏1—2天后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红眼病的典型症状是...

  • 释义《瘟疫安怀集》歌诀

    释义《瘟疫安怀集》歌诀

    田净意,名鸾,字净意,生卒年月与祖籍不详。据《巩县志》记载,田净意因战乱而逃至河南巩县(今巩义市)。当地民风淳朴,善待外人,对田净意关心倍之。田净意知医,道光年间,巩义地区温疫肆行,田净意自制五瘟至宝丸、灵应豁心丹等药,施于百姓,活人无数,名声大噪。 田净意认为,对于温疫病症,虽有吴又可《温疫论》可以作为治疫津梁,但民间读之甚少。于是,他在《温疫论》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经验,编著了《瘟疫安怀集》四卷。此书撰写于道光丁酉年(1837年),至今已有180余年了。书名“安怀”,出自《论语&...

  • 中医治瘟疫的良方 防治新型肺炎疫情

    中医治瘟疫的良方 防治新型肺炎疫情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大大小小瘟疫不断,有史可考的疫情从公元前243年到公元1911年,在这2154年里,中国发生重大疫情共352次。其中,秦汉34次,三国8次,两晋24次,南北朝16次,隋唐22次,宋金70次,元朝24次,明朝34次,清朝115次;平均6.1年发生一次大疫情,后期频率更快,到了清朝,是2.3年。 《说文解字》:“疫,民皆疾也。”《素问遗篇·刺法论》也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南阳活人书》:“问...

  • 常州名医陈乾初奇法治瘟疫

    常州名医陈乾初奇法治瘟疫

    江苏常州曾有一位奇法治瘟疫的名医陈乾初。陈乾初(1892—1969),江苏常州湖塘人,医德医术被广为传颂。在《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院志》“人物传略”中,陈乾初被列为第一位。 陈乾初青年时曾为塾师,对古典文学颇有修养,能写一手好行书。因过度用功,致使其身患重病。为治疗疾病,陈乾初赴苏州名医曹沧洲处就医。曹沧洲(1849—1931)是清末民初名冠吴中的一代名医,精于内科,“多著奇险,远近求诊者日以百计”。他曾奉召入京,与陈莲舫共同为光绪皇帝...

  • 从《水浒传》说宋代瘟疫

    从《水浒传》说宋代瘟疫

    《水浒传》开篇即描述,“嘉佑三年上春间,天下瘟疫盛行,自江南直至两京,无一处人民不染此疫……开封府主包待制亲将惠民和济局方,自出俸资合药,救治万民,那里医治得住,瘟疫越盛。文武百官商议,奏闻天子,专要祈祷,禳谢瘟疫。”嘉祐三年三月初三,宋仁宗早朝时,大臣奏曰:“目今京师瘟疫盛行,民不聊生,伤损军民多矣。伏望陛下释罪宽恩,省刑薄税,以禳天灾,救济万军。” 史书记载宋朝多瘟疫 中医“瘟疫”,亦称温疫、...

    养生秘方 2024-03-06 15 0 瘟疫
  • 瘟疫的阴森与恐怖

    瘟疫的阴森与恐怖

    元丰三年(1080年)正月初一,苏东坡来到“僻陋多雨,气象昏昏”的黄州。此时,一场可怕的瘟疫正在当地肆虐,“目之所见,白骨遍地”。 瘟疫的阴森与恐怖使得黄州百姓不敢外出活动,只能待在家里烧香拜佛、祈求上天佑护。与此同时,当地官员慌张躁乱、一筹莫展,眼看疫情猖狂而无所作为。 刚到黄州的苏东坡在镇定之余,想起了故友巢谷送的抗疫药方圣散子。圣散子专门治疗由阴冷寒湿引发的各种疫病。但是,巢谷赠送药方时一再叮嘱不要传于外人,可看到备受瘟疫摧残的黄州百姓大量死...

    养生秘方 2024-03-06 12 0 瘟疫
  • 北宋防治瘟疫举措

    北宋防治瘟疫举措

    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记载了宋神宗时期的一次瘟疫。诗曰:“来往三吴一梦间,故人半作冢累然。独依旧社传真法,要与遗民度厄年。赵叟近闻还印绶,竺翁先已返林泉。何时策杖相随去,任性逍遥不学禅。” 在古代,水、旱、风、蝗等自然灾害造成的饥荒,往往增加疫病流行的几率。因而,继之于灾荒之后的疫病流行时有发生。北宋从建隆元年至靖康二年整整167年中,发生14次瘟疫,平均每12年1次。而南宋则平均5年多1次。不仅与南宋比,与其他朝代相比,北宋疫病的发生频率也是较为低的。 究其原因,与政府...

    养生秘方 2024-03-06 12 0 瘟疫防治
  • 防治瘟疫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防治瘟疫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 《吴又可先生温疫方论》。 瘟疫是中医对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急性传染病的统称。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称之为“五疫”。明代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总结其发病原因为感受天地间别有的一种异气,又称为疠气、杂气、戾气。尽管表述不尽相同,但历代医家一致认为这一类疾病具有传染性强、发病急、传变快、病状表现相似、危重死亡多发的致病特点。并且同一种瘟疫的致病特点、病程演变及临床表现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常呈现出群体性发病,也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l...

  • 芳香类中药防疫 瘟疫与芳香类中药的主要作用

    芳香类中药防疫 瘟疫与芳香类中药的主要作用

    《说文解字注》言:“疫,民皆疾也。”[1]瘟疫一般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染性强的特点,可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及安全。据历史资料记载,从春秋战国至清朝末期,共发生瘟疫352次[2]。为抗击瘟疫,中华民族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因此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抗疫经验。芳香类中药的运用在防疫方面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21世纪以来,人类仍面临着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id...

‹‹ 5 6 7 8 9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