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多汗 第7页

多汗 第7页

  • 夏季手脚多汗怎么办

    夏季手脚多汗怎么办

    专家答:夏天天一热,手汗、脚汗偷偷来袭,有的人甚至每天双手双脚都湿乎乎的。这在医学上称为“局部多汗”,从中医角度分析,手脚出汗与人的体质有关。以下四种体质可致手脚多汗。 一、湿热下趋 20~40岁的年轻人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他们平时喜食肥甘厚味,饮食不规律,导致脾胃功能虚弱造成的。而脾胃有运水化湿的功能,此项功能一弱,湿热便会郁积在体内。湿热下趋,从而引起四肢末梢多汗,尤以双脚出汗更为常见,占到70%—80%。对于这类人群,建议平时可用苦瓜、薏米、山药、红枣、莲子等有健...

  • 治手足多汗症

    治手足多汗症

    鲜白萝卜600克,切片,明矾15克,加水2500 毫升,煎30—40分钟,去渣取汁,漫洗手足部位20分钟 每日洗2次,一般3—5天即可收到明显效果。 (书强)...

  • 治疗足部多汗症验方

    治疗足部多汗症验方

    药物组成:枯矾25 克,轻粉10克,滑石粉30 克。 使用方法:将枯矾、轻粉分别研成细粉,与滑石粉混匀,装瓶备用。晚临睡前以温开水洗脚,擦干,取适量药粉用手反复搓擦整个脚部,脚心、脚趾缝都要搓到,每晚1次。同时更换新鞋垫(旧鞋垫洗净再穿亦可),也可取适量药粉撒进鞋垫内白天穿着行走。一般用药2—3次脚汗即可轻减,重症者适当多用几次,建议以脚汗显著减少为度,以防过分干燥。 方解:足部多汗症,系小汗腺分泌汗液过多所致。方中枯矾具有消炎、收敛、防腐作用,轻粉有杀菌、解毒和收湿功效,据现代研究,滑石有保护皮...

  • 治术后多汗方

    治术后多汗方

    方药:党参、麦冬各15克,山茱萸18克;熟地12克,五味子、山药、丹皮各6克,茯苓5克。 用法:每日1剂,文火煎,头煎于沸后30分钟,二煎于沸后20分钟左右,两煎相合,共取汁150毫升,分3次服,疗程3-20天。 主治:手术后多汗。 疗效:治疗33例,治愈24例,显效7例,有效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

  • 治心脏病多汗症方

    治心脏病多汗症方

    处方与用法:山萸肉 50克,水煎服,每日1剂,5 天为1个疗程。气虚明显,加黄芪30克,白术15克;血虚明显,加当归20克,川芎5克;瘀血明显,加丹参 30克,桃仁10克。 功效:敛阴滋阴,止汗定惊,主治各种心脏痛(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等) 伴多汗难止者,对其他痰病,如肺结核、更年期综合征等伴随多汗疰,也可参用本方。 (林富正)...

  • 治肺结核多汗症(阴虚火旺)方

    治肺结核多汗症(阴虚火旺)方

    处方:当归、生地、熟地、黄芩、黄柏、黄连各10克,黄芪18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滋阴降火,敛阴止汗。用于治疗肺结核多汗症,中医辨证属阴虚火旺型。症见夜寐盗汗,心烦口渴,咳嗽少痰,失眠多梦,骨蒸潮热,形瘦颧红,舌质红绛少津,脉细数。 专家点评:多汗症是指因阴阳失调,营养不和,腠理开合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症,据临床表现分为自汗、盗汗、脱汗等。肺结核病临床上多伴有盗汗或自汗症状,它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还经常因汗出不止,感受外邪,引来其他并发症,给结核病化疗带来困难,影响疗效,成为临床上较为...

  • 湖南名医治肺结核多汗症

    湖南名医治肺结核多汗症

    湖南名医治肺结核多汗症(肺气虚损)方: 处方:防风10克,生黄芪20克,白术15克。 加减:汗多者加麻黄根8克,浮小麦15克,煅牡蛎30克,以止汗敛阴。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益气固表,收敛止汗。用于治疗肺结核多汗症,中医辨证属肺气虚损型。症见久病体弱,汗出畏寒,动则益甚,面色苍白,易感冒,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专家点评:本型系久病体虚,伤及肺气,皮毛不固,气不摄汗所致。治宜益气固表,收敛止汗,方用玉屏风散加减。方中黄芪生用,补气固表止汗;白术健脾化湿以实表;少佐防风助黄芪固表之力。 湖南名...

  • 潮热多汗 老年瘙痒

    潮热多汗 老年瘙痒

    潮热多汗 服甘麦饮 冯女士正处于更年期,有潮热多汗、烦躁心慌、忧郁易怒等症状。医生推荐给她一个偏方,具体方法是:小麦30克,红枣10枚,甘草10克,水煎后每日早晚各服1次。她服用了一周时间,症状果然大有好转。 吕新 老年瘙痒 抹橄榄油 当老人瘙痒缠身时,可用沙参、麦冬泡茶喝;另外可把橄榄油按1:5的比例与水混合,涂抹瘙痒处,按摩直至油被吸收。平常记住“两个不要”,不要抓,遇到瘙痒用凉白开水外敷;不要洗澡太勤,每周两三次即可。 韦香媛 炎夏穿少 反而更热 烈日炎炎下,人们恨不得穿...

  • 治痱子多汗症经验

    治痱子多汗症经验

    治痱子经验 方法:取马齿苋20克,加水250毫升,煮 20分钟后去渣,每次用干净纱布蘸取少量马齿苋水,涂擦患处,每日5~6次,连用2~3天。 主治:痱子。 韦东和 治多汗症经验 方法:取五倍子30克,首乌、黄柏各18 克,共研细粉,每次取药粉适量,加米醋5毫升,调成糊状敷在肚脐中,外用塑料纸覆盖,胶布固定,自汗者清晨敷入晚间取出,盗汗者晚间敷入翌日清晨取出。 主治:多汗症。 王健初 治声音嘶哑经验 方法:取萝卜、生姜各等量,捣烂取汁,每次喝少许,嘶哑的嗓子可逐渐恢复。 主...

  • 治疗暑季多汗 当以清、宣、降为法

    治疗暑季多汗 当以清、宣、降为法

    暑热天汗出增多,更有甚者,汗出如洗。中医云:“汗为心液”,“血汗同源”。出汗过多,常致气阴两虚,重则虚脱。故汗出过多,不可不治,不可不防。然暑季多汗,多属阳热怫郁之故。多以热郁气滞为病机。常致机体升降失利,局部热气怫郁,蒸迫营阴,故汗出不止。 治疗暑季多汗,当以清、宣、降为法。宣可去壅,药用辛凉。薄荷、白芷、白蒺藜、柴胡,均可使用。清可散热,也可开郁,使热上下分消,汗出可止。故清热常与宣降同用,使方中药辛、苦、寒兼而有之。清热药常用黄芩、菊花、石膏、知母、芦根等。...

  • 治手足心多汗症验案

    治手足心多汗症验案

    病案:郭某,女,20岁。手足心出汗, 手心汗像流水,紧张则汗出更甚,心烦, 食纳减少,身倦乏力,气短懒言,入睡困 难,梦多,便秘,月经量少,有块色紫,舌 淡苔白,脉沉细。曾患夜游症。辨证属心 脾两虚之手足心汗症,方用归脾汤加减。 处方:黄芪、浮小麦、磁石(先煎)各20克, 白术、香附、煅龙骨(先煎)、煅牡蛎(先 煎)各15克,当归、龙眼肉各10克,白 芍、陈皮、炒酸枣仁、石菖蒲各12克.甘 草6克。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 服..服药后手心‘汗明显减轻,夜游症有所 好转,但便秘较重,上方加火麻仁...

  • 黄芪水治糖尿病多汗

    黄芪水治糖尿病多汗

    夏季,糖尿病患者会有出汗过多症状,容易造成血液浓缩、血糖升高。糖尿病人多汗主要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所致,也与血糖代谢率增高有关现代研究证明.人体内有一种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其含量及活性增加是引发Ⅱ型糖尿病的重要因素。黄芪中含有一种黄芪多糖,具有抑制该酶活性、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可有效降低血糖并改善糖尿病并发症。 此外,中医认为糖尿病患者多汗与气阴两伤、肺气不固有关,黄芪具有补气固表、止汗的作用,可治疗气虚乏力,表虚自汗,内热消渴等。 夏天喝黄芪水对缓解糖尿病多汗症状大有帮助,取生黄芪15克,冷水100...

  • 四川名医辨治糖尿病多汗症经验

    四川名医辨治糖尿病多汗症经验

    糖尿病汗出异常是糖尿病临 床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二,表现为汗 出过多或减少,多见上半身多汗, 下半身皮肤干凉、少汗,无特异性 理化检查指标。临床所见,有时糖 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良好,也无明显 神经血管并发症,仍汗出过多,此 时中医治疗更显优势。四川名医、 硕士研究生导师亓鲁光教授临床 从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30 余年,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现介绍如下。 亓鲁光教授认为,消渴多汗的 主要病机与消渴的病机同出一源, 以阴虚燥热为本j饮食无节,嗜食 肥甘,耗伤脾胃,内生痰浊水湿,郁 积生热,或五志过极化火,煎熬脏 腑...

  • 治风寒感冒 体虚多汗验方

    治风寒感冒 体虚多汗验方

    体虚多汗验方 炒党参、炙黄芪各15克,酸枣仁、龙眼肉各10克,炒白术、全当归、茯神各8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一般连服7~15剂。再改以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归脾丸交替服用。 芫荽煎汤治风寒感冒 芫荽30克,黄豆10克。先将黄豆浸泡一夜后,第二天加适量水煎煮,煮15~20分钟时,加入芫荽,再煎5~8分钟,去渣,1次服用完,每日1服。此方不仅能治疗风寒感冒,尤其可迅速消除恶寒、发热、头痛等症状。感冒初期,连服1~2剂就能见效。(胡佑志)...

  • 耳鸣(如蝉鸣响)多汗耳鸣案

    耳鸣(如蝉鸣响)多汗耳鸣案

    多汗、耳鸣案   杨某,女,44岁,教师,2017年1月21日来诊。患者精神萎靡,面色黄暗,自诉近1个月不定时出汗明显,活动后加剧,耳鸣(如蝉鸣响),冬季手脚怕冷,腰酸明显,月经量明显较前减少,舌苔白腻,舌质衬紫,脉细弱,纳可,二便尚调。证属肝肾不足。予苁蓉牛膝汤加减:淡苁蓉15克,怀牛膝15克,大熟地15克,宣木瓜10克,西当归10克,炒白芍10克,制乌梅10克,鹿角霜15克(先煎),生甘草5克,7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饭后服用。   2017年2月16日复诊,患者述服完7剂中药后,出汗和...

  • 百合固金口服液治咽喉痛 口疮 多汗症 泌尿系感染

    百合固金口服液治咽喉痛 口疮 多汗症 泌尿系感染

    【百合固金处方】 百合 100g 地黄 200g 熟地黄 300g 麦冬 150g 玄参 80g 川贝母 100g 当归 100g 白芍 100g 桔梗 80g 甘草 100g 【功能与主治】 养阴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肾阴虚,燥咳少痰,痰中带血,咽干喉痛。 秋季常用的中成药百合固金口服液,有养阴润肺,止咳化痰的作用。传统应用于秋燥久咳、咽燥口干,痰中带血等症。 近年来研究发现,该药经中医辨证后灵活使用,对下列疾病也有较好的疗效。 咽喉痛 内服百合固金口服液,每次1支,先含10分钟后再咽下,日服3次,5天为1个疗程...

  • 自汗多汗2年 桂枝汤加味治疗

    自汗多汗2年 桂枝汤加味治疗

      王某某,男,40岁。2007年5月初诊。患者自汗、多汗2年。经深圳多家医院体检、化验正常。B超报告轻度脂肪肝。先后服中西药皆不能止汗。刻诊:面白体胖,动则汗出,额头及颈皆见汗出,口渴欲饮,心烦气燥;神倦思卧,喜饮凉茶,大便干结。舌肿苔薄,有齿痕,脉象浮缓。辨证为气虚肺卫不固,腠理疏松而自汗。处方:桂枝10克,白芍10克,黄芪30克,炒枣仁20克,煅牡蛎30克,龙骨30克,浮小麦20克,大枣10克,炙甘草6克。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饭后服。   二诊:汗出减少,心烦平,神倦乏力有好转,守原方再...

  • 五苓散新用 高脂血症+多汗症

    五苓散新用 高脂血症+多汗症

    五苓散来源于汉·《伤寒论》一书。现代临床已把它制成丸剂、片剂(各地大中型药店一般均有售),是一种价格便宜的常用中成药。 它传统应用于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所致的发热头痛,烦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或水湿停聚所致水肿等病症。近年来发现,五苓散对下列疾病也有较好疗效。高脂血症 方法是内服五苓散丸剂,每次6-9克,每日3次。服药后可使血脂降低,体重逐渐减轻。其治疗机理是配方中白术有降低血糖,利尿,促进胃液分泌,促进血液循环作用;桂枝能扩张血管,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机能;茯苓、猪苓均有利尿,提高免疫力作用;泽泻...

  • 背热如焚,上身多汗,上热下寒,附子泻心汤

    背热如焚,上身多汗,上热下寒,附子泻心汤

    韩某,男,28岁,未婚。患者背热如焚,上身多汗,齿衄,烦躁不安。但自小腹以下发凉,如浴水中,阴缩囊抽,大便溏薄,尿急尿频,每周梦遗2~3次。在当地数医医治无效,特地来京请治。视其舌质偏红,舌苔根部白腻,切其脉滑而缓。此为上热下寒之证,治当清上温下。然观患者所服之方,皆补肾固涩之品,故难取效。 处方:附子泻心汤:黄芩6g,黄连6g,大黄3g(沸水浸泡10分钟去渣),炮附子12g(文火煎40分钟,然后兑“三黄”药汤。加温后合服)。药服3剂,大便即已成形,背热减轻,汗出止,小腹转暖,阴囊抽搐...

  • 多汗症(秘方数:5)

    多汗症(秘方数:5)

    多汗症是指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主要表现为对称地见于身体两侧比较局限的部位,如手、脚或面红等,在受热、精神紧张、情绪兴奋或睡眠。手术后更为显著。多汗症的病因主要是因为出汗中枢的反射作用,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神经系统的其他功能则完全正常。全年性的如代谢年增高(甲状腺机能亢进等)、毒素(如发热疾病)、某些反应(如体克、恶心等)、情绪波动(如恐惧、惊骇等)均可引起多汗症。局限性的如汗腺机能失调、刺激交感神经(如动脉瘤等)、神经损害(如脊髓痨等)也可引起多汗症。多汗症可根据其伴随症状的表现以及检查,作出病因诊断。现代医学对...

  • 多汗症的治疗方(手足多汗症)

    多汗症的治疗方(手足多汗症)

    【简介】多汗症是指皮肤出汗过多。大多数与精神紧张、恐惧、焦虑、愤怒等精神因素有关。好发于手掌、脚底、前额、腋部、外阴等处。轻微的多汗症只是皮肤湿润 【治法】多汗症中医方 【组成】熟附片30克(先煎),肉苁蓉、生地、山萸肉、巴戟天、五味子各12克,党参、黄芪、桂圆肉各60克,鸡血藤18克,桂枝3克,生白芍9克,金樱子24克。 【制法】水煎服 【用法】每日1剂,早晚服用。 【疾病】全身性多汗可以是一种异常的生理性反应,或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的症状之一。局部多汗可由于交感神经损伤或异常的反应,乙酸胆碱分泌增...

  • 手足多汗中医调治

    手足多汗中医调治

    有不少人因喜食肥甘厚味,饮食不规律,导致脾胃虚弱,当脾胃功能减弱,湿热便会郁积在体内,湿热下趋,从而引起手脚出汗。对于这类人群,中医专家建议平时可以用苦瓜、薏苡仁、山药、红枣、莲子等有健脾作用的食材熬粥服用。 还有一部分人,在手脚出汗的同时还伴有口干舌燥、手足心烦热、大便干结等情况,属于阴虚血热。对于这样的人,在治疗的时候需要滋阴养血、凉血祛风,可以服用知柏地黄丸、防风通圣丸等中成药进行调节。在饮食上,建议以清淡为主,少食肥甘厚味、油腻之物。如鱼虾、鸡肉、羊肉等“发物”尽量不吃,避免辛辣油...

  • 产褥期多汗不能一直“捂”

    产褥期多汗不能一直“捂”

    产妇在生产后的第一个星期出汗较多,尤其在睡眠时,常常会把衣服、被子浸湿,医学上将这种生理现象称为“褥汗”,7天左右会自然停止。一般来讲,每个产妇都有褥汗,所以很多老人特别强调月子里不能吹风,要“捂”,否则容易感冒和感染。 分娩给产妇的宫颈、阴道及外阴都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创伤,特别是宫体里胎盘附着处留下一个较大的创面,这都给细菌和病毒侵犯提供了机会,尤其是一些异常分娩的产妇,出现胎盘早剥、产后出血等现象,身体抵抗力更为薄弱,加上大量出汗,更要特别注意保暖,防止受凉、感冒...

  • 更年期多汗怎么办

    更年期多汗怎么办

    更年期综合征中的多汗症往往继皮肤发红潮热之后.发生,亦有单独发生的。多汗可表现为面部、胸部等局部性的,也可以是全身性的。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时易发生。多汗发生的机理与皮肤发红潮热症状一样,是由于更年期神经功能紊乱所致。更年期多汗一般对健康没有影响,但若出汗过多,可引起体液耗损。当您感到汗水涔涔而下时,不妨试试下面几种办法。 1.当潮热多汗出现时,不要过分紧张和在意,否则出汗情况可能会更加严重。此时最好能保持情绪稳定,可采用放松和默想方式,想象自己处于一个绿草如茵、鲜花盛开、有潺潺溪水的凉快的地方;也可以倒一杯凉开水喝...

  • 夏季多汗冬季治

    夏季多汗冬季治

    当人体阴阳失调、卫表不固、肺气虚弱、痰湿中阻等情况发生时,会表现出多汗症。中医有自汗、盗汗之分。于冬天治疗此症有一定的优势。 一、饮食疗法 1.姜枣羊肉汤 羊肉50克,生姜10克,红枣7枚。羊肉用开水洗净,去膻味,切片;生姜洗净,切片。将羊肉片、姜片、红枣同放入锅内,加水适量,放入盐拌匀,煲2—3小时即可喝汤吃肉。 2.核桃莲子山药羹 核桃肉20克,莲子15克,黑豆、山药各20克,白糖10克。将核桃炒香与白糖拌匀,研成细粉;莲子去皮、心;黑豆提前浸泡半天;山药洗净切片备用。将莲子、黑豆放入锅内,...

  • 汗斑是多汗引起的吗?

    汗斑是多汗引起的吗?

    花斑癣俗称汗斑,是由糠秕马拉色菌感染表皮角质层引起的一种浅表真菌病。其皮肤病损表现多呈汗渍干燥后的斑点状,因而得名汗斑,以颈、胸、背等皮肤汗腺丰富活跃处多见,亦可蔓延到下肢或全身。 初起损害为围绕毛孔的圆形点状斑疹,以后逐渐增至甲盖大小,边缘清楚,邻近病损在可相互融合成不规则大片形,而周围又有新的斑疹出现。表面附有少量极易剥离的糠秕样鳞屑,灰色、褐色至黄棕色不等,有时多种颜色共存,状如花斑。时间较久的呈浅色斑。皮疹无炎性反应,偶有轻度瘙痒感,皮损好发生于胸背部,也可累及颈、面、腋、腹、肩及上臂等处,一般以青壮年男性...

  • 中医治体虚多汗

    中医治体虚多汗

    对于身体虚弱引起的多汗,可适当服些中药调理。 以自汗(在清醒时出汗)为主,出汗部位以头部、躯干为主,并伴有精神疲惫、食欲下降、大便稀溏、小便清长(即小便色白、量多)、周身无力、手脚冰冷等症者为气虚,治宜益气固表止汗,选用生黄芪、太子参、炒白术、炒防风、浮小麦、煅牡蛎各15—20克,水煎服。轻者可单服浮小麦炒熟,泡水代茶饮用。 以盗汗(睡着出汗、惊醒立止)为主,汗出部位常在胸背及手脚心,并伴有心烦易怒、睡眠不安、两颧红赤、大便干结、小便黄赤、午后低热等症者为阴虚,治宜清热养阴敛汗,选用生地、白芍、五味子、...

  • 肩膀痛 麦粒肿 多汗症的穴位按摩

    肩膀痛 麦粒肿 多汗症的穴位按摩

    肩膀馥痛的穴位按摩 能治疗肩膀僵硬、酸痛的 穴位有三处。一处是颈脖子左 右2厘米处的“天柱”。第二处 是“肩井”。第三处是肩胛骨内 侧,一压及p疼,使情绪好转的 ‘‘膏肓”。 具体方法:指;压这三处穴 道时,一面缓缓吐气一面揉6 秒钟,如此重复10次,就可治 愈肩膀僵硬、酸痛。周婧 麦粒肿的穴位按摩 麦粒肿俗称针眼,是睫毛 毛囊附.近的皮脂腺或睑板腺的 急性化脓性炎症,麦粒肿是眼 科病里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一 年四季均可发病...

  • 产后多汗是体虚吗

    产后多汗是体虚吗

    不少产妇,在分娩之后出现多汗现象,汗少者微汗津津;多者,大汗淋漓,她们大多以为这是体虚之故,于是大量吃补品。实际上,产后多汗完全是一种生理性的调节现象,与产后的新陈代谢活动有关。 那么,产后怎么会多汗呢?原来,女性怀孕之后血容量增加,使大量的水份在体内潴留。分娩以后,产妇的新陈代谢活动和内分泌活动显著降低,机体也不再需要如此多的循环血量,潴留的水份就显得多余,必须排出体外,才能减轻心脏负担,有利于机体全面康复。 人体排泄水份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条是经泌尿系统从尿液中排出;一条是通过呼吸,从呼出的气体中以...

‹‹ 3 4 5 6 7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