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汗 第6页
-
八解散治疗四时伤寒,头疼壮热,感风多汗,及疗劳伤过度,骨节痠疼,饮食无味,四肢疼倦,行步喘乏,面色痿黄,怠情少力,咳嗽寒热、羸弱自汗、胸膈不快,呕逆恶心。八解散秘方制作方法。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八解散的秘方制作方法,八解散的配方治疗功效用于四时伤寒,头疼壮热,感风多汗,及疗劳伤过度,骨节痠疼,饮食无味,四肢疼倦,行步喘乏,面色痿黄,怠情少力,咳嗽寒热、羸弱自汗、胸膈不快,呕逆恶心。欢迎大家收藏。 秘方配方:八解散秘方的配方仅会员可见,欢迎注册查看。 主治功效:四时伤寒,头疼壮热,感风多汗,及疗劳伤过度,骨节痠疼,饮食无味,四肢疼倦,行步喘乏,面色痿黄,怠情少力,咳嗽寒热、羸弱自汗、胸膈不快,呕逆恶心。...
-
产后多汗不可一味滋阴
产后妇女一般常有多虚(血虚、津液亏虚)、多瘀(血瘀)、多寒(外感风寒)等特点,诚如张仲景《金匮要略》所言:“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然而,临床上不仅如此,有少数患者由于素体为阳旺之躯,再兼怀胎时过食辛辣或温补之物,导致体内火气有余,即便产后,仍然火气不降,内蒸津液,使其外泄;或火热上冲,出现目赤、咽痛、牙龈肿痛等症。针对这种内热盛导致的多汗症,治疗不宜再补血、滋阴,而应当以辛寒清气为主,生津为辅。 上官某某,女,32岁。 2019年10月15日一诊:产后自汗4月余...
-
腋下多汗症 中药内服外治法
腋下多汗症的原因很多,常见的原发病有甲状腺机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中医则认为,汗之多生乃营卫不和、卫外不固、气虚不能摄运津液,治疗方法如下: 中药内服法: 1.加味生脉散:生地、党参、麦冬、大枣各 10克,炙甘草3克,地骨皮,五味子各5克,煅牡蛎、煅龙骨各15 克(先煎),每日1剂,水煎服。 2.止汗汤:当归6 克,牡蛎5克,生地、益智仁各lO克,甘草3 克,水煎服,每日1剂。 3.逍遥散加减:白芍、当归、白术、炙甘草各6、克,柴胡、丹参各 5克,五味子、麻黄根各3克,水煎服,每目 l齐0。 4.龙胆...
-
治小儿顽咳 小儿顽固性多汗 小儿紫癜方
治小儿过敏性紫癜方 处方:自茅根、生地各12克,金 银花、小蓟各10克,丹参、紫草、丹 皮、茜草各6克,桃仁5克,防风3 克。瘙痒者,加荆芥穗、蝉蜕各6克。 每日l剂,水煎分3次服。疹退后可 用生地12克,芡实、鸡内金、自茅 根、连翘各10克,丹皮、赤芍各6克 水煎常服,以防复发。 主治:小儿过敏性紫癜,中医辨 证为血热型,症见初起疹高于皮面, 色淡红,随后变为深红色,多见于下 肢,出没无常,伴关节疼痛,甚至尿 血。 徐灵 治小儿顽固性多汗方 处方:黄芪、防风、白茅根各lO 克,白术、连翘各6克,麻黄根3...
-
内热熏蒸多汗症 临床辨治
多汗症是指局部或全 身皮肤出汗量异常增多的 现象。中医认为本病多因 阳气亢盛,内热熏蒸;或湿 热蕴蒸肌肤,迫津外泄;或 阳气虚弱,腠理不固,津液 外泄所致。根据临床表现 的不同,中医可将其分为 以下六型辨治。 1.卫气虚弱型:证见 动则汗出,恶风,出汗后感 觉肢体寒冷,倦怠乏力,舌 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宜益气固表。方用:黄芪 30克,党参10克,白术10 克,防风10克,当归20 克,白芍10克,川芎10 克,龙骨_30克,牡蛎30 克,五味子6克,甘草6 克。水煎取液,早晚分服, 每日1剂。 2.胃热...
-
更年期多汗症 治当温阳固表止汗
2003年秋,患者范某,女,49岁,前来求诊。 主诉:睡眠多梦,心烦乏力,每日汗出不止,衣被尽湿,汗出以头面部为主,精神不振,纳食减少,四肢倦怠无力。曾经中、西医治疗一年有余,诸医投以玉屏风、补中益气汤等,药多用牡蛎、麻黄根、浮小麦之辈,收效不明显。 刻诊,观其面目稍有浮肿,其色少华,下肢略肿胀。舌淡红少苔,有齿痕,脉虚无力。 家父诊后认为,此症为更年之期,阳气内虚,故卫外不固,津液失其常道,浮越而上,故发为头面汗出。治当温阳固表止汗。 方药:附子9克,肉桂6克,山茱萸20克...
-
中医治疗多汗症 几则方药
皮肤出汗过多或稍动就出汗,称为多汗和自汗症。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脾胃湿热,蕴蒸肌肤,迫津外泄而致,或素体阳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津液外溢而致。同时亦与精神紧张、焦虑、恐怖、愤怒,以及某些疾病如神经官能症、甲亢等密切相关。多为对称性发生于手掌、足底、前额、腋部和外阴等处,尤以手掌、足底为多见。若情绪激动或紧张时,汗珠可呈点滴状滴流。中医治疗多汗症有较好疗效,其治则为清热利湿止汗,益气固表止汗。这里介绍几则行之有效的方药。 1.熟附片30克(先煎),肉苁蓉、生地黄、山萸肉、巴戟天、五味子各12克,党参...
-
中医对小儿多汗进行辨证论治
出汗是人体调节体温的一种方式和生理现象,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由精气所化,不可过泄,过泄则耗,伤人之正气,导致体质虚弱,疾病缠身。中医对小儿多汗进行辨证论治,临床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气阴亏虚 以盗汗为主或有自汗、身体消瘦、心烦少寐、寐后多汗等症或伴低热、口干、手足心灼热、舌质淡、苔少、脉细数等症。治则:益气养阴、止汗。方用党参、麦冬、五味子各6克,酸枣仁4克,茯苓、黄芪各5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服,连服3~7服。 肺气不足 见汗出怕风、动则多汗、容易感冒咳嗽、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脉细...
-
中医看待小儿多汗 如何调理
在门诊,经常遇到家长们说小朋友汗比较多,特别是活动后或者睡眠时;很多家长疑惑这个多汗,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今天我们来说说多汗这些事。 从西医生理来讲,小儿时期由于代谢旺盛,皮肤含水量大,微血管分布较多,且小儿多活泼好动,故出汗一般比成人多。由于环境温度过高,衣被过厚,剧烈运动等原因,导致多汗是机体调节体温所必须的过程,这种称生理性多汗,属正常现象。如夏季气候炎热而致小儿多汗;婴幼儿刚入睡时,头颈部出汗,熟睡后汗就减少;宝宝游戏、跑跳后出汗多,一般情况很好;冬天宝宝衣服穿得过多,晚上被子盖得太厚,加上室内空调...
-
多汗症 反复全身汗出夜间尤甚 滋阴降火安神方药
患者周某,女,67岁。2020年1月10日初诊,反复全身汗出3年,加重1周。患者3年来反复全身汗出,夜间尤甚,汗如水滴,浸衣湿被,近1周来因烦心事加重,平时亦多心烦、焦虑,情绪激动、焦躁不安时易出微汗;口渴不欲饮,纳差,大便稍干每日1行;舌红降、无苔,脉细数。 诊断:(阴虚火旺型)汗证(西医称为多汗症)。 治疗:滋阴降火安神,兼以健脾和胃。 方药:黄连12g,黄芩6g,白芍10g,阿胶(烊化)10g,鸡子黄2枚,石斛30g,生地黄30g,焦山楂15g,神曲15g,炒麦芽30g,炒谷芽3...
-
当归六黄汤治愈更年期多汗症
临床用当归六黄汤加味治疗更 年期多汗症60例,取得满意疗效, 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60例均为门诊患者。年龄46~ 58岁;病程最短2月,最长7年; 绝经前36例,绝经后24例。主要 表现为月经不调,潮热多汗,失眠 健忘,烦躁易怒,头晕耳鸣,舌红 少苔,脉细数或弦细。以潮热多汗 为主要症状。 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 研究指导原贝必(第3辑)为准。 二、治疗方法 治以滋阴泻火、固表止汗,方 用当归六黄汤加味。处方:黄芪15 克,当归、生地、熟地各10克,黄 芩、黄连、黄柏各6克。心烦易怒 加丹皮、...
-
围绝经期多汗证病案1则
患者,女,57岁,2019年5月6日就诊于南京市中医院针灸科。主诉:汗出过多5年余。现病史:患者5年前出现前额、前胸部及背部出汗过多症状,动辄出汗,后病情进展,静坐时亦汗出较甚,体倦乏力,汗出时间长达1~2h,每日2~3次,每日需换衣3次,手足偏冷,肤冷黏腻,伴潮热,偶有盗汗,无家族史,不嗜食辛辣刺激食物,喜饮温水,5年前出现月经周期紊乱,3年前已绝经,舌质红,苔薄白有裂纹,脉细弱。西医诊断:围绝经期多汗证。中医诊断:绝经前后诸证(汗证)。治法:患者取俯卧位,选取肺俞(双)、心俞(双)、肾俞(双)穴,采用0.25m...
-
多汗喝碗姜枣汤
有的人动则大汗淋漓,还伴有后背怕冷、手脚发凉等不适。这种情况的多汗症,属于体内阳气不足。在自我调节时,一方面要温补体内的阳气,另一方面则需要补血养阴,以达到人体阴阳平衡的健康状态。 简单易行的姜枣汤,就是一款适合于体弱多汗者的对症药方。 其制作方法是:取生姜3片,大枣4个,桂枝、白芍各6克。以上原料放入锅中,加水煮开后改成小火,再煮15分钟关火。倒出药汁,加入适量红糖调味即可饮用。桂枝、生姜有温和的补阳作用,桂枝还有助于疏通经络。 大枣、白芍、红糖补血养阴。此方调补阴阳,使之恢复平衡而使机体达到正常的健康状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