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第37页
-
小儿夜啼 中医及时止啼方
不少婴幼儿白天能安然入睡,入夜则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称为小儿夜啼。本病多见于初生婴儿和半岁以下的婴幼儿,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 啼哭是婴幼儿的一种本能反应。因为婴幼儿尚没有语言表达能力,当出现饥饿、口渴、衣着过冷或过热、尿布潮湿、臀部或腋下皮肤糜烂、湿疹搔痒或虫咬等原因就会引起婴幼儿不适。此时婴幼儿表达要求和痛苦的主要方式就是啼哭。当不适因素解除后,婴幼儿就能及时止啼。以上所述这些还不属于病态。 临床上,小儿夜啼的常见原因主要有脾胃虚寒、心火上炎、惊恐伤神、食...
-
敷脐法治小儿流涎 小儿惊风夜啼
敷脐疗法是中医外治法之一,疗效可靠,具有安全、方便等优点,可减少小儿对打针、吃药的恐惧心理,减轻家长的心理负担;非常适合家庭使用。 小儿流涎:益智仁、滑石各10 克,车前子、冰片各6克,甘草3克。共研为细末,填满脐眼,外用胶布固定,每日更换1次,10天为1个疗程。 小儿惊风:鲜爬山虎叶60兜,鲜芙蓉花嫩叶10片,鸡蛋2枚。将上药共捣烂,加入鸡蛋清调匀,做成 2个药饼,蒸热,每次用药饼1个,趁温敷于患儿脐上,冷则换另1个再敷,交替使用。 小儿夜啼:牵牛子7粒,研为细末,用温水调成稀糊状,临睡前敷于患儿脐上,以纱...
-
小儿夜啼治疗经验和方法
编者按: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王应麟,擅治小儿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尤对小儿肝炎、小儿多动症、小儿癫痫、小儿皮肤病的治疗拥有独特的治疗经验和方法。本版今起将分4部分介绍其临证经验。 小儿夜啼多为日间精神如常,入夜则惊哭啼闹不安,食欲欠佳,大便偏干。素有脾寒、心热、惊骇等致病之说,治疗有别。 笔者在诊疗时,不论其为寒、为热、为惊、为滞,概从肝、胃、肠人手用药治疗,总可见效。治小儿夜啼,取昼鸣夜息之意,应用钩藤10克,清热平肝;蝉衣3克,散风解痉;木香3克,温中和胃,下气宽中;槟榔...
-
婴幼儿夜间烦躁哭闹不睡 中医治方
张炜,男,1962年出生,主任医师,现任河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南阳张仲景医院业务院长,河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南阳理工学院兼职教授。1985年8月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现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系,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从事中医儿科工作37年,潜心于仲景学术研究,致力于中医儿科经方临床应用研究。 组成: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黄连、黄芩、白芍、炙甘草各2~3g,生龙牡各6~9g,甜叶菊0.5g。(此为中药颗粒剂1剂之量。体重3kg用2g,体重5kg用3g,可视婴幼儿体重、月龄、病情增减。)...
-
穴位贴敷治小儿夜啼
小儿白天如常,入夜则啼哭,或每夜定时啼哭者,称为夜啼。本病多见于3个月以内的婴儿。若因伤食、饥饿、尿布浸湿、衣带过紧、皮肤瘙痒等原因引起者,不属本病范畴。 中医认为,小儿夜啼多为脾胃虚寒,心火内盛或惊吓所为,治宜温脾散寒,清心导滞,镇惊安神。采用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有明显疗效。现介绍如下: 1.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米醋调为稀糊状,放在伤湿止痛膏中心,外贴双足心涌泉穴及肚脐,每晚1次,连续2-3天。可引热下行,适用于脾胃虚寒及脏热心烦所致的夜啼。 2.朱砂0.5克,五倍子1.5 克,陈细茶适量,将2味中药研末,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