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汤 第27页
-
麻黄汤在温病治疗中的一席之地
麻黄汤出自《伤寒论》,临床多用于风寒表实证。在温病的治疗中,麻黄汤属于禁用之方,这似乎早已成了定论。然而细阅《伤寒论》,以及参证临床实战中的认识,我觉得此论是否定得适当,还是值得商讨的。《伤寒论》第五十八条明文写道:“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这里说到的浮数之脉,无疑指的是风温在表之脉。这虽然不是麻黄汤的主症,而且带有一定的伸缩性,但是即使如此,却足以证明麻黄汤的应用范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延伸。这里说到的条件表现为以下2点: 1.必须是邪未...
-
中医治疗疝气 附子大黄汤治之
现代医学认为疝是人体腹部肌肉薄弱或开裂的区域,导致脂肪组织或肠等人体器官通过这个位置向外,在皮下形成明显突出,伴有不适感和疼痛。特别长时间站立、大小便或举重物时症状会更加明显。大部分疝是由于人体内有长期存在的薄弱区。通常腹壁的薄弱区域是与生俱来的,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遭受创伤或手术切口变得更薄。举重物或干重体力活会加剧疝的严重程度。疝的常见类型有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股疝、脐疝、切口疝等,中医统称为疝气。其基本症状是腹股沟区出现一可复性肿块,开始肿块较小,仅在病人站立、劳动、行走、跑步、剧咳时出现,平卧或用手...
-
猪蹄爪甲地黄汤 介绍三则验案
猪蹄爪甲地黄汤是三峡大学医学院钱达春教授医治血液病验方,是方据《备急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改变而来。因犀角药源奇缺,价格昂贵,故以价廉物美之猪蹄爪甲替代。笔者将其加味用于多种出血性疾病,屡获效验,介绍三则验案于后,供同路教正。 益气摄血固崩漏 蔡某,女,37岁。患者一年前因经来冒雨双抢,尔后经来淋漓不断,每次连续20余天方止,经净四五日后又作。迭经中西药医治年余,重复未愈,妇产科主张行“子宫切除术”,患者惧怕手术而求治于余。患者自诉月经淋漓不净已月余,量少色淡,时夹污黑血块...
-
从治疗阴虚火旺的处方分析知柏地黄汤
知柏地黄汤在课本上记载的功效是滋阴降火,治疗“骨蒸痨热、虚烦盗汗、腰肌酸痛、遗精”等阴虚火旺之证。许多人都认为该方能清虚火。笔者仔细分析知柏地黄汤功效后,觉得此说法值得商榷。 从知柏地黄汤的方义而言,熟地、山萸肉、知母滋阴;知母、黄柏、丹皮清火。我们常常认为后三者在方中的功效是清虚热,这是选择性解释。准确地说,知母、黄柏、丹皮既发挥着清虚火的作用,也发挥着清实火的作用。 阴虚火旺的火是实火 阴虚可导致:(1)阴损及阳,阴阳两虚;(2)阴虚阳亢。阴虚火旺指的就是阴...
-
生地黄汤佐人参黄芪 吐血收功
生地黄汤出自《医学心悟》卷三,为临床上血证的常用方剂,是滋阴凉血、宁络止血的效方。其组成(原方剂量)为:生地三钱,牛膝、丹皮、黑山栀各一钱,丹参、元参、麦冬、白芍各一钱五分,郁金、广三七、荷叶各七分。 生地黄汤主治吐血,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成效。方中以生地为君。生地,甘、苦,寒,归心、肝、肾经,甘寒质润,苦寒清热,入营分、血分,为清营、凉血、止血之要药。方中牛膝散血,兼引血下行;丹皮、元参、黑山栀、丹参,凉血止血;麦冬、白芍,滋阴敛津;郁金、广三七,行瘀止血。 临床医治吐血、鼻衄、齿衄等血证...
-
阿胶鸡子黄汤:养血滋阴 柔肝熄风
方源: 《通俗伤寒论》。 处方: 阿胶(烊化)、钩藤各9克,鸡子黄2枚(冲入),生地、白芍、茯神各12克,炙甘草6克,生石决明、络石藤、生牡蛎各15克。 用法: 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 养血滋阴,柔肝熄风。主治邪热久留,灼伤真阴,筋脉拘急,手足蠕动,或头目晕眩,舌绛苔少,脉细而数等证。 方解: 本方是用于滋阴熄风之剂,适宜于肝风内动而属于阴虚血亏者。若阴血既亏,则筋脉失其荣养;因筋脉拘挛,伸缩不能自如,故方中用阿胶、鸡子黄作为主药,以养血滋阴。另外,肝质喜柔,燥则风动,故用生地、白芍养血柔肝,茯神、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