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脾汤 第2页
-
甲状腺乳头状癌方药:归脾汤加减
屈某,女,58岁,长沙市人。 患者于2011年8月9日在湘雅医院行双侧甲状腺癌根治术加甲状旁腺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恢复差,出现伤口大出血,伤口感染,肺部感染,菌群失调。在该院住院予西医治疗达半年之久,于2012年2月22日求吾师中药治疗。 症见:睁眼困难,不能站稳,餐后肠鸣,矢气臭,大便稀,完谷不化,神疲乏力,纳食一般,面色苍白,多梦,睡眠差,舌淡红,苔厚偏黄,脉细。 中医辨证:气血亏虚,肝脾失调。 治法:益气养血,调理肝脾。 方药:归脾汤加减。白参10g,黄芪20g,白术10g,茯苓10g,...
-
使用归脾汤治疗心悸不寐 水肿胃癌术后化疗所致虚损等杂病
归脾汤出自宋代严用和的《济生方》,由人参、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大枣、生姜组成,本方为养心与益脾并进之方,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能。方中人参“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可补气生血、养心益脾;黄芪、白术、甘草、生姜、大枣益气补脾;当归、龙眼肉养血补益心脾;茯神、酸枣仁宁心安神;远志交通心肾而定志宁心,木香理气醒脾,以防补益气血药腻滞碍胃。诸药合用有益气健脾、补血养心、安神定志、摄血止血之功,主治心脾两虚之眩晕、心悸、失眠、虚劳、健忘以及脾不统血等各种血证。临床以心悸失眠、食少...
-
黄褐斑方用归脾汤加减 色素沉着性皮肤病
黄褐斑 毛某,女,36岁,2009年初诊。患者诉近1年无明显透因而部起黄褐斑,尤以两侧面颊部为甚,伴面色少华,肢冷,纳呆,腹胀,夜寐不安,二便调。舌质暗淡苔薄白,脉细。辨证属心脾两虚。 方用归脾汤加减:党参15 g,黄芪30 g,甘草10 g,茯神10 g,酸枣仁5 g,龙眼肉10 g,大枣10 g,远志10 g,当归10 g,熟地10 g,白术10 g,木香10 g,益母草15 g,桃仁0 g,红花10 g。 服药7剂,斑色即明显变淡,但仍诉肢冷,上方加穿山甲5 g,佐当归、桃仁、红花活血通络...
-
归脾汤治疗妇科疾病 脏躁崩漏
归脾汤首载于南宋严用和所撰的《严氏济生方》(简称济生方)[1]。由黄芪、白术、当归、酸枣仁、人参、龙眼肉、木香、大枣、茯苓、远志、甘草、生姜等组成。主要用于治疗心脾两虚之心悸、怔忡、健忘、不寐,及脾不统血、气不摄血之月经不调、崩中漏下、皮下出血等症。笔者灵活的应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举例如下。 脏 躁 王某,女,48岁,2008年4月初诊。近1年来感心悸怔忡,同时伴疲乏无力、失眠健忘,潮热、心烦,饮食减少。月经数月一至。舌淡苔白,脉细弱。同时查心电图示:T波改变,心得安试验阳性。中...
-
归脾汤加减治疗崩漏
患者贾某,女,17岁,2019年2月1日初诊。诉阴道不规则流血20余天。患者阴道不规则流血,在当地医院门诊检查均未见异常,今日来中医科求治。症见:阴道不规则流血20余天,月经量适中,色红,无血块,倦怠乏力,语声低微,口苦、口干,怕冷,饮食尚可,睡眠欠佳,多梦,小便略黄,大便成形,日1次。查体:形体偏瘦,面色萎黄,舌质红,苔薄黄,右脉沉细,左脉沉弱。 诊断:(心脾两虚证型)崩漏。 治则:健脾益气,养心安神,佐以止血。 方药: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5g,当归5g,茯苓15g,远志1...
-
张永康运用归脾汤治疗月经病经验探讨
张永康,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西省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特需党支部书记、中医科主任,第6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3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2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原明忠学术经验继承人。张永康主任师承吕仁和、肖承悰、侯振民教授,善治内科心肺疾病、发热、肿瘤、疑难病、老年病等,尤其对于妇科疾病治疗有丰富经验。 月经病是以月经期、量、色、质的异常改变为主症,或伴随月经周期或绝经前后出现明显症状的妇科常见病。中医治疗月经病理论完善,疗效显著。《妇人大全良方》指出:“故妇人病有三十六...
-
治尿血方用归脾汤加味
病例:李某,男性,46岁。患者诉尿血1年余。近日加重,曾用止血药治疗效果不佳。现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头目眩晕,气短声低,饮食无味,牙龈出血,舌质淡,脉细弱。证属脾不统血,气血虚损。治宜补脾摄血,兼补气血。 方用归脾汤加味:黄芪18克,党参、阿胶(烊化后兑服)各15克,白术、当归、茯苓、远志、炒酸枣仁(打)、桂圆肉、木香、熟地、花生衣、仙鹤草各10克,生姜、炙甘草各6克,大枣6枚。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8剂后复诊,诉尿血明显减少,余症减轻。原方再服8剂,尿血止,余症大有好转。原方去阿胶、仙鹤草,加制何首乌、白...
-
归脾汤治疗神经官能症
梁某,男,49岁,2011年6月28日初诊。患者在煤矿工作,较为劳累,因头痛头晕,焦虑不安,心悸失眠健忘数日,入某院住院治疗,未检查出明显器质性病变,诊断为急性焦虑性神经官能症,予改善微循环、镇静、调节神经、抗焦虑等治疗10天,各种症状未见明显好转,主动要求出院。诊见其身体瘦弱,面色少华,述其肢体倦怠乏力,纳差,察舌质淡,苔白,脉细弱。辨证为劳伤心脾,气血亏虚,而呈上述诸症。治则:健脾养心,益气补血,佐以安神镇静。方予归脾汤加减:党参30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黄芪30克,当归15克,白芍30克,桂圆肉...
-
归脾汤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症 疗效满意
椎一基底动脉是负责大 脑血液供应的动脉,分左右两根,当椎一基底动脉因骨质增生或其他原因而发生狭窄、畸形、管腔形态不规则等变化和异常时,可引发短暂性脑缺血,产生局限性脑功能障碍,其突出临床表现为眩晕,但常被怀疑为美尼埃综合征或前庭功能障碍,而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采用归脾汤治疗椎一基底动脉病变引起的气血亏虚型眩晕症,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症状 有突然眩晕和昏厥史,发生前有疲劳、情绪波动等,发作时与体位及头部变换位置有关,有不同程度的黑蒙、复视,手麻木,出汗,或有视物变形。发作时间一般持续l~2天,发作...
-
多思善虑 归脾汤治郁证
采用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郁证, 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来自门诊,治疗3l例, 患者年龄最大50岁,最小20岁,平均 38岁;其中男性5例,女性26例;病 程最长3年。 诊断标准:首诊患者一般表现为多思,善虑,胸闷心悸,面色苍白,头晕 神疲,食欲减退,舌质淡,脉细弱。中 医辨证为心脾两虚型郁证。 二、治疗方法 处方:白术15克,黄芪、桂圆肉、 酸枣仁、党参各12克,茯神、当归各9 克,木香、远志各6克,炙甘草3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分3次服。 以7天为1个疗程,治疗时间...
-
心中悸动 惊惕不安 处方归脾汤加减治疗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临床一 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而 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耳 鸣等症状。病情轻者,多因惊恐或劳累而 发为惊悸,若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心悸是 临床常见病症之一,也可作为临床多种 病症的症状表现之一,如胸痹、失眠、健 忘、眩晕、水肿、喘证等表现为心悸时,主 要参照原发病进行治疗。根据本病的临 床特点,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 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缩、心房颤动 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 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心肌...
-
归脾汤加味治疗贫血一则
归脾汤源自宋代严用和《济生方》,用治思虑太过,劳伤心脾,健忘怔忡。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有所发挥,增补治疗脾不统血而致的下血、吐血。明代薛立斋《效注妇人良方》又增加了当归、远志二味药。清代汪切庵《医方集解》又扩展用于惊悸、盗汗、食少以及妇人经带崩漏诸症。该方由后世医家逐步完善,影响力在中药成方中并不多见。由于归脾汤能广泛用于心脾两虚、脾不统血、气血亏虚、心神不宁诸症,经查阅用此方治疗贫血的文献并不少见,运用此方时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因证因病化裁加减,既本乎原方用意,又不泥古、,妙在灵活运用。在归,脾汤之基础上,可...
-
经行眩晕治疗以归脾汤加减
经行眩晕 赵某,女,20岁。2007年初诊。1年来每到经期,便觉头晕,经净后渐渐恢复,伴体倦乏力,月经量偏少,色淡等,无血块。现正值经期,感头晕、乏力,轻度心慌,纳食差,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辨证为血虚清窍失养。 治疗以归脾汤加减:党参15 g,黄芪30 g,甘草10 g,茯苓10 g,酸枣仁5 g,龙眼肉10 g,大枣10 g,远志10 g,当归10 g,枸杞5 g,白术10 g,木香6 g,天麻10 g。5剂,水煎服,1剂/d,分2次温服。 5 d后月经已止,眩晕缓解。守方共服药20余剂。...
-
郁证性脾病 归脾汤医治郁证性脾病
郁证性脾病是指思虑伤脾所引起的病证,及在此基础上影响脾脏其他生理功用而出现相应病理变化的病证,包含单纯郁证与病郁同存两种形状。临床上有关思虑伤脾所造成的的郁证性病证常被忽视,故笔者略述一二以示留意。 脾为后天之本取决于脾藏意智 脾的生理功用首要有化气愤血、运化水湿、升清举阳、统血、藏意智、在志为思。其间,思虑伤脾可影响脾脏的其他生理功用,然后发生脾胃类、情志类、虚劳类、出血类、杂病类五种病证。脾主化气愤血为后天之本。思虑伤脾不仅暗耗气血,并且影响气血化生,进而变生诸证。诚如清代冯楚瞻《冯氏锦囊秘...
-
邱明义巧妙合用经方苓桂术甘汤和时方归脾汤治疗顽固性失眠验案
邱明义,湖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临证50余年,一直致力于《伤寒论》的研究,深谙辨证论治之精髓,临床强调以疗效为本,主张经方与时方并重,不局限于一方一药之中,以疗效为准,灵活将经方与时方结合,疗效确切。如治疗过敏性鼻炎之肺脾气虚兼外感风寒证,常用桂枝汤合玉屏风散;治疗咳喘之痰热蕴肺证,常用小陷胸汤合千金苇茎汤;治疗泄泻之肝脾不和证,常用四逆散合痛泻要方等。 苓桂术甘汤出自汉代《金匮要略》,曰:“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归脾汤出自宋代《严氏济生方》...
-
直肠癌 中医处方仿归脾汤意化裁
李某某,男,75岁,2006年11月15日初诊。直肠癌术后4年,肺转移术后6个月,肝肾囊肿,脂肪肝。刻诊: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食欠佳,眠可,大便稍干,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沉细无力。 辨治要点 老年男性,正气不足,正消邪长,故术后4年发生肺转移。拟健脾益肾,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为法,仿归脾汤意化裁。 处方 生黄芪30克,远志10克,太子参15克,生白术30克,茯苓15克,龙眼肉10克,炒枣仁30克,桑寄生15克,牛膝10克,桑椹30克,生地15克,鳖甲10克,浙贝母10克,凌霄花15克,鸡内金30...
-
归脾汤治小儿贫血及各种出血证经验
“归脾汤”在不同医学著作中组成及剂量不尽相同,较为著名的当属《正体类要》之归脾汤和《严氏济生方》之归脾汤。《正体类要》所载归脾汤,组成为白术、当归、白茯苓、炙黄芪、龙眼肉、远志、炒酸枣仁、木香、炙甘草、人参,功能为健脾养心、益气补血。《严氏济生方》所载归脾汤,组成为白术、茯苓(去木)、黄芪(去芦)、龙眼肉、酸枣仁(炒、去壳)、人参、木香(不见火)、甘草(炙),功能为解郁、养脾阴。 小儿生理特点 小儿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是说...
-
郁证性经前期头痛 方用归脾汤合小柴胡汤都梁丸加减
第六、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届岐黄学者、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教授蒋健临证近40载,崇奉“大内科”理念,中西融通,发皇古义,根据当今社会疾病谱的变化,系统地构建了郁证诊疗体系。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获益匪浅,现整理其从郁论治经前头痛验案一则如下。 胡某,女,38岁,2022年9月16日初诊。主诉:经前期头痛反复发作3年余,加重半个月。现病史:患者自2019年以来,月经来潮前1~2天均会出现右侧颞后部胀痛,持续数分钟后缓解,一天之内反复发作1...
-
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CFS) 是一种表现为身体持续疲劳或反复疲劳发作的慢性过 度疲劳为主的全身证候群 [1 ] 。本病主要的病情特点是 脑力疲劳和体力疲劳, 伴有记忆力下降、 注意力不集 中、 咽痛、 肌肉关节疼痛、 反复头痛、 睡眠质量不佳、 颈 部僵直或腋窝淋巴结肿大等, 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 活和工作。西医对本病的治疗缺乏有效药物, 而中医 通过辨证论治、 调整脏腑功能、 激发正气、 益气养血等 治疗可获得一定疗效 [2 ] 。中医认为, 劳伤心脾, 致心脾 两...
-
体会归脾汤对“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诠释
归脾汤原载于宋代严用和的《济生方》,方中不含当归、远志,至明代薛己为加强养血宁神之效将此二味补入。全方由白术、人参、黄芪、当归、炙甘草、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龙眼肉、大枣、生姜组成,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的功效,心脾同治,重在补脾,气血并补,重在益气。主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不足所致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诸多血证,临床可见体倦食少、面色萎黄、盗汗虚热,舌脉可见舌质淡苔白、脉细缓无力等。 笔者根据《中医内科学》中运用归脾汤治疗的各类病证做一总结,以便更加清晰地体会归脾汤对“气为血之帅、血为...
-
血虚发热案方用归脾汤加减
全国名中医孙伟正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中医理论渊博,临床经验丰富,临床过程中辨证治疗内伤发热疗效显著。现将其治疗内伤发热验案3则介绍如下。 内伤发热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以低热为主,有时高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内伤发热的治疗以辨证论治为基础,辨证候之虚实,但内伤发热属虚者居多,临证时可针对病情补益气血阴阳,以促进脏腑功能及阴阳平衡的恢复,切不可一见发热,便用发散解表及苦寒泻火之剂,以致耗气伤阴或伤败脾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