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 第101页
-
肝辨治慢性咳嗽临床意义
慢性咳嗽一般病史较长、病机复杂、反复发作、难以治愈。临床上对于慢性咳嗽的论治多以肺脾肾三脏为主辨治,如培土生金法、补肾纳气法或金水相生法,而对于肝肺关系在慢性咳嗽辨治中的作用研究相对较少。笔者认为,从肝辨治慢性咳嗽在临床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脏关系中肺肝关系特殊 五脏关系中,肺脾关系土金相生,肺肾关系金水相生,心肺关系虽属于火克金,但生理上二者往往表现出的并不是对抗的关系,而是协同的关系,心为君主之官,肺为相傅之官,心主血脉,肺主气,共同推动着气血运行周身。这三种关系都有同一性。慢性咳...
-
升降散治咳嗽变异性哮喘
方药组成:僵蚕10克,蝉蜕10克,生大黄5克,炙麻黄9克,炙紫菀10克,黄芩15克,地龙9克,防风9克,百部15克。临症加减:流清涕、鼻塞,加苍耳子、辛夷、红花;干咳少痰,加沙参、天冬、款冬;气虚乏力,去大黄,加生黄芪、五味子、白术;咽痒甚,加威灵仙、荆芥、元胡;痰多质清稀,加细辛、干姜、云苓;咽痛加玄参、板蓝根、桔梗;气逆而咳,加枳壳、旋覆花。 咳嗽变异性哮喘又称隐匿性哮喘,是以慢性咳嗽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哮喘的潜在形式。可由两种形式起病。一是以支气管平滑肌病变为主,表现在发作性呼吸困难,二是以呼吸道炎症刺激...
-
治感冒后咳嗽 麻旋二虫饮
胡国俊,男,1946年出生于皖南中医世家,尽得其父胡翘武先生(系安徽省著名老中医,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医学真传。从医近50年,擅长中医内科疑难杂症。现为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第四批、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名老中医工作室指导老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师承博士生导师,安徽中医肺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先后发表医学论文100余篇,中医专著3部。 组成麻黄8克,旋覆花(包)10克,蝉蜕6克,僵蚕10克,杏仁10克,炒白芍10克,枇杷叶10...
-
中医对症治疗咳嗽
春天阳气生发,万物皆处于生长的时机,就连大大小小的病症也会凑热闹,咳嗽也是常有的事儿。近日,记者从医院了解到,咳嗽病人徒增,专家提醒,咳嗽的原因很多,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从咳嗽的症状中可以找出原由,再对症治疗,方能促使疾病痊愈。 常见的咳嗽有哪几种类型 1、外感引起的咳嗽。一般外感咳嗽起病急,病程短,由风热感冒引起的咳嗽声音清亮,多伴有头痛、发烧但不怕冷的症状,宜清热解表;由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嗽声音重浊,多有背心冷、畏寒并伴有身体疼痛等症状,宜解表驱寒。 2、痰湿型咳嗽。如果患者痰多、有咯痰现象,胃口...
-
感冒后咳嗽 两个简单的方法
感冒基本好了,剩余一点咳嗽总不好,那就分清此时的寒热状态。剩余一点寒邪残留体内,用烤橘子,剩余一点热邪,用川贝炖梨,不能用一个方法处理一切情况。 很多家长对孩子感冒后的咳嗽很是头疼,我介绍两个简单的方法。 中医分析疾病,从两方面考虑,古人认为疾病一定会向两个方向发展,把事情简单化,就是阴阳,具体而论,就落实在寒热上,那就是身体或向着热的方向发展,或向寒的方向发展。 这可能由体质决定,如孩子喜欢吃肉,平素身体壮实,可能外感后向热发展,另如平时总闹肚子,脾胃虚弱,易受寒,就容易向寒发展。...
-
防治咳嗽晕厥综合征
咳嗽晕厥综合征不是一种单独的疾病,它是各种原因引起的中老年人慢性咳嗽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本征临床上并不多见,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多有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结核及其他慢性肺部疾病史,易在合并肺部感染时诱发。咳嗽晕厥综合征是指发作性咳嗽数秒钟后出现一过性意识丧失,多在10秒钟至1分钟内苏醒。其成因可能与剧烈咳嗽致肺的通气换气障碍,导致大脑一过性缺血缺氧密切相关。本征轻者可不发生晕厥倒地现象,只是在咳嗽后感到头脑发闷、头昏头晕、两目昏花、大汗淋漓、浑身无力,对正在从事的工作发生瞬间遗忘现象;重者不仅在深沉...
-
治“感冒后咳嗽”要分型
秋凉时节感冒十分常见。不少老人在感冒治愈后咳嗽却依旧不停,每天总会咳上一阵,很是苦恼。 感冒后的咳嗽,多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或咳少量白色黏液痰,可持续3—8周,甚至更长时间,但是去医院做X线胸片检查却无异常。最新研究数据显示,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的患者,11%~25%会发生感冒后咳嗽,而在秋冬季,感冒后咳嗽发生率可高达25%~50%。 目前,感冒后咳嗽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可能是由于感染引起的气道非特异性炎症,气道上皮损伤脱落,上皮下感觉神经暴露,黏膜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和炎性介质释放,从而诱发咳嗽。西医...
-
秋季咳嗽对症食疗
秋季天气干燥,容易诱发咳嗽,咳嗽由多种原因引起,食疗可以起到一定的疗效。 一、感寒咳嗽服杏苏糕。因寒冷或骤受风寒引起的咳嗽,症见日久不愈,日轻夜重,咳嗽痰鸣,咯痰白稀,便溏溺清,纳呆神疲,脉细缓,舌淡苔薄白等。 做法:取面粉适量,经过发酵,揉制成3—5块。将甜杏仁15克去皮研压成粉,加适量红糖拌匀,撒于糕面上,再将新鲜苏叶3-5片洗净覆于糕上,置锅上蒸,熟后取食,每日1~2次。 二、风热咳嗽初病时可服金银花冲鸡蛋。症见咳痰黄稠,或间发风热,头痛咽痛,汗出口干,舌苔淡黄,脉浮数。 做法:鸡蛋1个,打入...
-
藕汁拌梨汁可治口干咳嗽
藕生用可凉血、散淤,熟用能益血、止泻,还能健脾、开胃。 相传明孝宗下江南时,因为贪吃河蟹,导致腹泻不止,接连服了几服中药,病情虽有好转,但却除不了根儿。几日后又见便中带血,这时湖北巡抚推荐一位民间大夫为皇帝看病。询问病情后,他叫人采来鲜藕,捣烂,与酒共热,让孝宗服用。不久,孝宗的病就痊愈了。 中医认为藕性寒、味甘。生用,具有凉血、散淤之功,治热病烦渴、吐血、热淋等;熟用能益血、止泻,还能健脾、开胃。以藕为主的单验方在临床上应用较广,有很好的效验。比如鲜藕汁,每日早晚各服半杯,治肺结核出血、产后出血、鼻流血。另外,生...
-
如何用贝母蒸梨治咳嗽
贝母蒸梨是民间流传治疗咳嗽的一个验方,在秋冬比较干燥的季节,一些人出现感冒咳嗽后,就用贝母煮梨吃。有的人吃了有效,有的人吃后咳嗽反而加重了。这主要是因为不对症和制作方法的问题,一般人制作贝母蒸梨时都以为就是把贝母放梨里面蒸熟食用这么简单。其实,贝母蒸梨治疗咳嗽是有好多讲究的。 首先,贝母有川贝母和浙贝母之分。川贝母也称川贝,是一种比较贵的中药材。浙贝母即是浙贝,价格比川贝便宜许多。川贝和浙贝都可用于止咳,川贝止咳化痰效果较好,且有润肺的功效,特别适用于肺燥或秋燥所致的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嗽,伴有痰少、难咯,或痰中带血...
-
秋季咳嗽多,预防为上策
秋天是最易犯咳嗽的季节。由于秋季气候干燥,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湿润,常可使人的咽喉具有干燥之感;加上秋风阵阵,凉意袭人,使人的皮肤收缩。人的肺脏十分娇嫩,不耐痰湿和干燥,古人譬喻为悬挂的金钟。稍有外邪犯肺,金钟就会报警,出现咳嗽。由于秋令与肺相应,秋燥之邪更易通过口鼻呼吸道或皮毛而侵犯于肺,影响肺脏清润宣肃的功能。所以,秋天的咳嗽,多为燥性咳嗽。 秋天的燥咳,可有温燥与凉燥之分。一般以中秋节(阴历八月十五日)为界线。中秋以前有暑热的余气,故多见于温燥;中秋之后,秋风渐紧,寒凉渐重,故多出现凉燥。当然,秋燥温与凉的变化,...
-
治肺燥咳嗽方
治肺燥咳嗽方药:桑叶、枇杷叶、浙贝母各15 克,夜交藤、玄参各20克,太子参、射干、牛蒡子、瓜蒌壳、天花粉、陈皮、茯苓、杏仁(冲)、苏梗、炒枳壳各10克,神曲15克,桔梗6克。 功效:清肺化痰、养阴止咳。 加减:咽痛加马勃(包煎)、板蓝根各10克,蒲公英30克;口干明显、大便干燥加生地、麦冬各20克,胡麻仁15克;心烦不寐或咳嗽夜间较重,加柏子仁(冲)、合欢皮各15克,炙远志10克,炒酸枣仁20克;月经期感冒咳嗽加生地、赤芍、川芎各10克,当归6克;舌尖红加生地15克,淡竹叶6 克,通草10克;舌质红,无苔少津加女...
-
咳嗽不愈艾叶熏脚
方法是:艾叶30-50克,放人1500毫升的沸水中煎约15分钟;捞出艾叶,将药汁倒人脚盆中,趁热熏蒸双脚,为防药气外散,可在双脚外蒙盖一块稍大于脚盆的塑料纸(布),待温度适宜时,浸泡双脚;每晚睡前1次,每次15-20分钟,一般3-5次即可显效。 艾叶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心腹冷痛、月经不调、胎动不安、咽喉肿痛等症。口服煎剂或人丸散剂,常用量为3-9克;外用则为煎液熏洗,或炒热温熨,或制成艾条灸用,或鲜叶捣烂外敷。但阴虚血热者慎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艾叶中含有的挥发油具有明显的镇咳、祛...
-
小儿咳嗽外治法
中医认为,小儿形气未充,脏腑娇嫩,卫外功能较差,且小儿寒暖不知自调,故易被风、寒、热等外邪侵袭,肺失宣肃,而发生咳嗽。小儿咳嗽以外感咳嗽为多,治宜宣肺理气、疏散外邪。现介绍几则行之有效的简易外治法,供选用。 贴穴疗法: 细辛、白芥子各2份,半夏1份,杏仁、蒸百部各3份,共研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每次取药末适量,用米醋少许调成糊状,3岁以下小儿外敷于涌泉穴、天突穴,4岁以上小儿敷肺俞穴、天突穴(因小儿皮肤娇嫩,可将膻中穴与天突穴、定喘穴与肺俞穴交替使用),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3-5天。此法可宣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