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承气汤 第5页

承气汤 第5页

  • 三承气汤临证比较

    三承气汤临证比较

      大承气汤去芒硝,减枳实、厚朴用量,为小承气汤,用于热结不甚者。   方以示法,方以示例,经方也不例外,临证者总宜随证处方用药。在处大、小承气汤方时,每味药的用量都当因证而施,因人而异。基于此,大、小承气汤两方的主要区别,对于临证者而言,主要在于有无芒硝。   《伤寒论》在大承气汤方证中多次提到“燥屎”,如215条:“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宜大承气汤下之。”此为古人临证观察所得。患者在服泻下药后,在泻下...

  • 《伤寒论》“三承气汤”医案

    《伤寒论》“三承气汤”医案

    所谓“三承气汤”,是指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在讲《伤寒论》承气汤前,我们先看一个医案。   一患儿,10岁,2004年10月来诊。半月前感冒风寒,发烧39.8℃,怕冷,随即到医院输液治疗三天,发烧不退,并出现咳嗽、气喘,白天咳,晚上喘,痰多壅于咽喉,喉咙中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医院确诊为肺炎,继续输液治疗4天,体温降至37.5℃,但气喘不减,痰仍然很多,呼吸不利,晚上睡觉不能平卧在床上。遂停止输液,改用中药治疗,服一周清热化痰、止咳平喘药(生石膏、鱼腥草、瓜蒌皮、浙贝母、桑...

  • 下瘀血汤、桃仁承气汤、抵当汤、桂桂茯苓丸之比较

    下瘀血汤、桃仁承气汤、抵当汤、桂桂茯苓丸之比较

    下瘀血汤、桃仁承气汤、抵当汤、桂桂茯苓丸 抵当汤、下瘀血汤、桃仁承气汤三方中均有大黄、桃仁,都具有活血化瘀,攻下瘀血作用,但其作用有强弱的不同。 抵当汤配伍了水 蛭、虻虫,其作用最为 峻猛;次为下瘀血汤, 方中仅配伍了庶虫,再 次为桃仁承气汤,方中配伍了桂枝、芒硝、甘草。至于桂枝茯苓丸,方中用了桃仁、芍药、丹皮、茯苓j桂枝,本方活血化瘀而无攻下作用,剂型为丸剂,故其力温和而不峻,只有渐消缓散作用。 所以前三方主治下焦蓄血、瘀热互结及血瘀经闭的实证,桂枝茯苓丸则善于缓消小腹瘀块。(欧阳军)...

  • 杨保林对桃核承气汤在喘证的应用

    杨保林对桃核承气汤在喘证的应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教授杨保林对桃核承气汤在喘证的应用上有着自己的思考。   他认为“危重急症,皆属邪气极盛,或正气甚虚。”桃核承气汤来源于《伤寒论》第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在临床中,多种原因引起突然急性发作的呼吸喘促,呼吸不相接续,喝喝息数,张口抬肩,摇身撷肚,或至喘脱;症见面青唇紫,大汗淋漓,烦躁不安的病证,其病情极为凶险,皆为内科急危重症。  ...

  • 调和肝脾 方用逍遥散合桃核承气汤加减

    调和肝脾 方用逍遥散合桃核承气汤加减

      李某,女,34岁。2012年3月6日初诊。   因月经未行5月余就诊,平素月经后期。喜食冷,大便干。舌质暗红,舌苔白润,脉细弦。   笔者思,证属肝脾不调、腑实瘀热。   治以调和肝脾、通腑逐瘀为法。方用逍遥散合桃核承气汤加减。   处方:柴胡9克,当归12克,赤芍12克,生苍术9克,厚朴9克,陈皮9克,桂枝6克,桃仁12克,生大黄9克(后下),芒硝6克(分冲),益母草15克,生甘草3克。5剂水煎服。   2012年3月11日二诊:服上药后便泻日2~3次,余无明显变化。上方去芒硝,加丹皮...

  • 承气汤类方“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渊源

    承气汤类方“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渊源

    本文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渊源、方剂演变以及应用进行了归纳总结。“肺与大肠相表里”源自《黄帝内经》,是中医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肺与大肠在经络上相互络属,生理上相互联系,功能上相互协调,进而在疾病方面也相互影响。对于肺系或肠系疾病的治疗,历代医家遵循“肺与大肠相表里”之论,多采用肺肠同治之法。同时,受到《伤寒论》中诸承气汤的启发,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化裁出诸多承气汤类方。其中尤以吴鞠通《温病条辨》所载宣白承气汤为首,是肺肠脏腑合治的代表方。凡证...

  • 三承气汤再认识

    三承气汤再认识

    •所谓“承气”,指帮助大肠承接胃的下降之气,使六腑以降为顺的功能得以延续,与“亢则害,承乃制”没有关系。 •调胃承气汤清泻胃热,大承气汤攻下大肠燥屎,小承气汤介于两者之间,在未确定燥屎形成的诊断时,用于试探性治疗。 •“三承气汤”并非阳明腑实专用方,只要是内热亢盛,腑气不降,则不管病在何脏何腑,皆可用之。 对于《伤寒论》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及调胃承气汤三方,笔者略有管见,兹简陈如下。...

  • 承气汤在临床运用现状

    承气汤在临床运用现状

    急危重症是一种紧迫、濒危的病症,需求及时的医学处理,否则可对患者身体重度损害或导致逝世。因为病况的紧迫性,西医“马到成功”的医治效果得到越来越多的选用以及开展,然后被称为“慢郎中”“治未病”的中医医治急危重症的办法作为一种辅佐办法受到忽视。但中医在医治急危重症方面历史悠久,经历丰富,其间《伤寒论》记载了很多的医治急危重症的丹方。在《伤寒论》很多丹方中,以承气汤为现代运用医治实证的急危重症较广泛。承气汤最早见于《伤寒论》阳明病篇,其间有大承气汤、...

  • 承气汤方应用于临床都大有裨益

    承气汤方应用于临床都大有裨益

    试论吴鞠通承气汤类方及其临床应用 “承气者, 承顺胃气也。 ” [1 ] 即承顺其失降的胃气, 以恢复其主降的功能 。“故承气汤通胃结、 救胃阴, 乃 系承胃腑本来下降之气。因其能攻下腑实、 泄热救阴、 承顺胃气, 使塞者通、 闭者畅而得名。 ” 承气汤方出仲 景, 后世医家吴鞠通则在《温病条辨》 中对其大加发展 创新, 既继承仲景下法之精髓, 又不落于古训之窠臼。 吴氏根据温病的病理特点, 结合邪气所袭的脏腑部位 及病邪发展变证的差异, 经过化裁, 制定了 8 个...

  • 大承气汤 小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大承气汤 小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东省名中医刘启廷,从事中医事业70年,善用经方。现将刘启廷临床运用《伤寒论》阳明腑证四方的应用经验介绍如下。 大承气汤 《伤寒论》252条:“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辨证要点:不恶寒,潮热,大便难,不大便五六日以上,腹满腹痛,拒按,或绕脐痛,舌苔干黄,或焦燥起刺,脉沉迟或沉实有力。证属燥热实邪结聚,痞满亦甚。 药用:大黄12克,厚朴15克,...

  • 桃核承气汤治疗围手术期病症

    桃核承气汤治疗围手术期病症

    随着外科设备、器械和技术的发展,外科手术适应指征扩大,临床手术量大幅度上升,出现围手术期病症也日益增多。尤其对于许多脏器功能的恢复、调整,和临床症状的解除等方面,现代医学采取的对症治疗显得局限或单一。经方上溯岐黄,下逮百世,为“方术之祖”,是整体观与辨证观的典范。《金匮要略》治疗“肺痈”“积聚”“肠痈”“疮痈”等外科病多有丰富记载。近贤曹颖甫《经方实验录》以抵当汤治疗妊娠伴腹腔脓肿等,均证明经方在...

  • 调胃承气汤 大承气汤 小承气汤 三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大承气汤 小承气汤 三承气汤

    三承气汤是指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三方,三方药物相似,主药相同,配伍及适应症略有差别,现集而述之。 承气者,为承顺胃气之下行之意。感染性疾病发热会造成交感神经兴奋,容易抑制肠道蠕动,造成大便停留于大肠中,水分被过度吸收而致便秘。另外,持续的炎症反应导致发热出汗,体液丢失,肠道主动吸收水分的能力增强,亦会造成大便干结。大便在肠道中停留时间过长,肠内容物腐败产生毒素,更容易引起全身尤其是脑中毒。三承气汤就是通过作用于上述过程的不同阶段来治疗感染性疾病。 三承气汤皆以酒洗大黄为主药。大黄性寒,...

  • 王永炎星蒌承气汤钩玄

    王永炎星蒌承气汤钩玄

      ●对“上病下治”中“上”、“下”的理解不可拘泥于病变部位的上下,病居高位为上,直折其上逆之势亦为上;病居低位为下,通腑沉降亦为下。“上病下治”总属中医“治病求本”之法,临床应以谨守病机为前提,辨证论治,整体调解。   ●星蒌承气汤总属于承气类方药,是中风病“上病下治”的代表方剂,药效学研究和临床研究都证实其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临床上可加减化裁使用。但要严格明确其应用指征,...

  • 桃核承气汤发微

    桃核承气汤发微

    《伤寒论》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解外宜桂枝汤。)” 桃核承气汤方: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大黄四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芒硝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桃核承气汤是调胃承气汤加桂枝、桃仁。调胃承气汤甘草与大黄同煮,取缓下之意,主阳明腑实轻证有积滞而无胀满,主泻...

‹‹ 1 2 3 4 5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