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疗 第836页

疗 第836页

  • 点揉消渴穴治疗糖尿病

    点揉消渴穴治疗糖尿病

    按压消渴穴可预测糖尿病消渴穴位于小腿内侧,踝骨和胫骨的正中,按压此穴可预测糖尿病的发生。如果一个人在体检中没有发现血糖异常,且年龄在30岁左右,但按压消渴穴时有痛感,同时小腿较大腿细很多,那么其有可能在未来10年左右的时间里患上糖尿病。而40岁左右的中年人,若按压消渴穴时特别疼,且小腿细弱无力、肌肉松弛,说明其有可能在未来5年左右的时间里患上糖尿病。 此外,按压消渴穴还能准确诊断糖尿病。具体方法是:按压消渴穴时觉得指下有一个硬结,且痛感剧烈,说明其已经患上糖尿病,且这个硬结越大、痛感越强烈,说明糖尿病的病史越长 点...

  • 介绍几款药膳预防和辅助治疗糖尿病

    介绍几款药膳预防和辅助治疗糖尿病

      玉竹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玉竹(葳蕤)的根茎。因其草木之叶下垂,像古时官冠缨下垂有威仪,古称为葳蕤。其主产于湖南、河南、江苏、浙江等地,以浙江新昌产者质量最优,以条长、肉肥、色黄白、光泽柔润者为佳。玉竹味甘,性平而偏寒。归肺、胃经。本品善养肺、胃之阴液,具有养阴润肺、生津养胃作用。适用于肺阴不足之干咳少痰,甚者痰中带血,或胃阴不足、津液缺乏、阴虚燥热之糖尿病,而出现的“三多一少”等病症。现介绍几款药膳预防和辅助治疗糖尿病。   《本草大明》曰:“玉竹,除烦闷,止消渴,...

  • 艾灸治疗糖尿病

    艾灸治疗糖尿病

    艾灸,就是用燃烧艾条(艾叶加工制成),艾绒的方法灸烤相关穴位(直接灸或隔姜片等物灸),达到温通经络,祛寒除浊,暖真阳的目的,以治病养生。 《黄帝内经·灵枢》提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具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也就是说,在人体非常虚弱的时候(阴阳俱虚),灸法是首选之一。 相对来说,我们平常听到的中医非药物疗法中,针刺,拔罐,刮痧,按摩等比较多,灸法提得比较少,这主要是因为艾灸操作起来相对麻烦和专业,要购买艾条,艾绒,灸起来烟熏火烤...

  • 治疗糖尿病的偏方20

    治疗糖尿病的偏方20

    老宋茶10克。 [制用法]开水冲泡。代茶饮。 [适应证]糖尿病。...

  • 治疗糖尿病的偏方26

    治疗糖尿病的偏方26

    党参15克,丹参30克,元参、沙参各10克,玉竹12克,乌梅30个。 [制用法]水煎服。渴甚者加天花粉,大便稀溏加焦山楂。 [适应证]糖尿病。...

  • 治疗糖尿病的偏方19

    治疗糖尿病的偏方19

    山药25克,黄连10克。 [制用法]水煎服。 [适应证]糖尿病口渴、尿多、善饥。...

  • 中型地中海贫血患者的治疗

    中型地中海贫血患者的治疗

    输血   大多可不必输血,但当临床症状表现如重型患者时,即要同重型患者一样规则输血;有些中型患者因感染而暂时性血红素下降,此时输血又可回复。但是,怀孕的中型患者,在怀孕期间需要规则输血,且可能的话用冷冻血球以减少感染的机率,怀孕期间排铁亦要暂停。 排铁   病患应每年验血铁质,若血铁质(Feritin)大于2000mg/ml时,每星期排铁1-2天即可。 维他命之补充同重型病患。 健康检查同重型病患。 饮食 同重型病患。切忌服用含铁药物补血。 运动  同重型病患。特别注意骨骼病变所造成的伤害。 脾脏切除...

  • 口干唇燥 参梅芪麦汤治疗

    口干唇燥 参梅芪麦汤治疗

    老年人由于全身器官功能减 退,神经生理诃节功能较差,唾液 腺分泌量减少,口腔黏膜干燥并 失去弹性,故易引起口干。 中医认 为,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老年 人的脾胃功能一般均有下降,脾 胃阴虚,运化水谷精气、水湿及输 布津液的功能低下,故表现出口 干唇燥等窍失濡养的症候。 参梅芪麦汤治疗此症颇有效验,患者 不妨一试。 方法:太子参、黄芪、玉竹、茯 苓各12克,乌梅、沙参、玄参、麦 冬、五味子各10克,山药20克。 每日1剂,小火水煎两次,合并煎 液,早晚分服。 梁志恒...

  • 治疗糖尿病的偏方11

    治疗糖尿病的偏方11

    生地、枸杞子各12克,天冬、金樱子、桑螵蛸、沙苑子各10克,山萸肉、芡实各15克,山药30克。 [制用法]水煎服。 [适应证]糖尿病肾阴亏虚证。...

  • 治疗糖尿病的偏方24

    治疗糖尿病的偏方24

    鲜芹菜、青萝卜各500克,冬瓜210克,绿豆120克,梨2个。 [制用法]先将芹菜和冬瓜略加水煮,用白纱布包住取汁,同绿豆、梨、青萝卜共煮熟服。 [适应证]糖尿病口渴明显者。...

  • 糖尿病患者试着用豆渣来治疗

    糖尿病患者试着用豆渣来治疗

    许多糖尿病患者 同时存在便秘的毛病, 且吃通便药疗效往往 不是很好。这时可以试着用豆渣来治疗,效果 甚好。 取得豆渣的方法很简单,可以每天晚上把黄豆、绿豆、红豆、黑豆各适量,提前用水泡上。早上用豆浆机磨成豆浆,豆浆可以早餐饮用,滤出的豆渣可以和一些绿叶蔬菜一同炒熟食用。连续食用2~3 天,大便即可恢复正常。 豆渣含有丰富的纤维素,除了可以促进大肠蠕动外,还可以吸附糖分.使葡萄糖的吸收缓慢,在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情况下。不至于加重胰脏的负担。另外,纤维素还可以减少血中的胆固醇含量,因而对糖尿病兼有便秘的患者非常适宜食...

  • 治疗糖尿病的偏方12

    治疗糖尿病的偏方12

    红薯叶30克。 [制用法]水煎服。 [适应证]糖尿病。...

  • 治疗糖尿病的偏方2

    治疗糖尿病的偏方2

    生地、山药各20克,五味子、麦门冬、葛根各10克,蛤粉、海浮石各12克,天花粉15克,鸡内金5克。 [制用法]水煎服。 [适应证]糖尿病肾阴虚阳亢证。...

  • 糖尿病治疗:中药外治方

    糖尿病治疗:中药外治方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点是高血糖及糖尿,本病早期无明显症状,典型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疲乏等。严重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常见的并发症及伴随症有急性感染、肺结核、动脉粥样硬化,肾和视网膜等微血管病变及神经病变。   中医认为,本病病机多为燥热阴虚,津液不足,当以滋阴清热,补肾益精为治。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外治法,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一定疗效。以下介绍几则外治方:      方一   组成:桂枝、生附片各50克,紫丹参、忍冬藤、生黄芪各100克,乳香、没药各24克。   制...

  • 治疗糖尿病中成药的选用

    治疗糖尿病中成药的选用

    糖尿病相当于中医学 “消渴”等范畴。其病是在阴虚的基础上,由饮食不节、情志不调、房事不节、劳欲过度、热病火燥等因素引起阴虚燥热所致。中医治疗消渴证,注重整体调理,辨证施治,在治疗上强调阴阳平衡,坚持个体化的治疗原则。根据患者不同的体质、病症,甚全不同的季节及生活环境,采取不同的治法和方法,如补肾健脾、调肝和胃、滋阴清热、益气养阴或活血化瘀等。在改善症状、恢复胰腺功能、降糖及阻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方面皆有一定的疗效,显示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优势。 1.肺肾阴虚型:小便频数,腰酸耳鸣,身倦乏力...

  • 常用萝卜治疗多种疾病

    常用萝卜治疗多种疾病

    现在正是萝卜上市的季节。萝卜不但营养丰富,还有较高的食疗价值,民间有“秋冬萝卜小人参”之说,常用萝卜治疗多种疾病。 01 萝卜水 白萝卜500克,加水1 000毫升,煮至500毫升。食用,每日1次或隔日1次。治便秘效果好。 02 萝卜糖水 白萝卜适量,洗净切成薄片放入碗中,内加饴糖2~3匙,置放一夜,第二天即溶化成萝卜糖水。频频饮服。化痰止咳效果好。 03 萝卜生姜水 白萝卜、生姜适量煎水,趁热服下,有发汗解热的作用,可...

  • 治疗糖尿病的偏方4

    治疗糖尿病的偏方4

    西瓜子50克,粳米30克。 [制用法]先将西瓜子和水捣烂,水煎去渣取汁,后人米作粥。任意食用。 [适应证]糖尿病肺热津伤证。...

  • 中药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

    中药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其发病率达60%—90%,任何周围神经均可累及,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其病多属于“痹证”、“血痹”、“麻木”、“不仁”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是因虚致瘀变生而来,糖尿病(消渴)久治不愈,正气日衰,络脉空虚,脉阻络痹而致麻痹、不仁。通过中医分型论治,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1.气阴.两虚型:表现为手足麻木灼痛,渐至整个肢体,盗汗自汗,五心烦热,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腰膝酸软...

  • 治疗糖尿病的偏方7

    治疗糖尿病的偏方7

    山药、天花粉等量。 [制用法]水煎,每日30克。 [适应证]糖尿病。...

  • 治疗糖尿病的中医经验方

    治疗糖尿病的中医经验方

    糖尿病是一个慢性疾病过程,它的并发症多,尤其对心、脑、肾、血管系统威胁极大。中医认为“消渴病” (糖尿病)中后期必然气血两虚,气虚则运血无力,血虚则血行艰涩而成“久病多瘀”、 “久病人络”。清名医王清任说: “无气即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这也是消渴病的重要病因和慢性病变过程。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会给人带来多种危害,比如:动脉硬化、视网膜出血,失明、下肢溃疡等等。以上病变的发生,均符合中医:血瘀证&r...

  • 治疗糖尿病的偏方10

    治疗糖尿病的偏方10

    知母、麦冬、党参各10克,生石膏30克(先煎),元参12克,生地18克。 [制用法]水煎服。 [适应证]糖尿病热伤胃津证。...

  • 醋豆消渴丸治疗糖尿病

    醋豆消渴丸治疗糖尿病

      醋豆   用药:生黄豆100克,醋100毫升。   制作用法:黄豆洗净晾干,然后浸入醋中,8天后就可食用。每日30粒,日服3~6次。经常食用有效。   功效:降脂、降血糖、降压,适用于糖尿病、高血压。   猪骨莲枣汤   用药:猪脊骨一具,莲子(去心)100克,大枣10枚,木香3克,甘草10克。   制作用法:将猪脊骨洗净剁块,大枣、莲子洗净,木香、甘草装入纱布袋,一同入锅,加水炖熟,去药袋可成,每日或隔日1剂。   功效:补脾益肾、生津止渴,用治糖尿病之消渴、善饥、尿多等。   消渴丸   ...

  • 治疗糖尿病的偏方25

    治疗糖尿病的偏方25

    蛇床子、莲子须、山茱萸、白鲜皮各10克,益智仁、桑葚、炙黄芪、山药、银花藤各30克,白茯苓15克,五倍子、鸡内金(研末冲服)各6克,三七粉3克(冲服)。 [制用法]水煎服。 [适应证]糖尿病肾阴亏虚证。...

  • 广大糖尿病病友饮食治疗

    广大糖尿病病友饮食治疗

      新年伊始,佳节临近,在欢庆欣喜之时,糖尿病病友往往很容易放松警惕,造成血糖升高。一些血糖偏高、处于糖尿病临界的人群也很有可能在此时发展成为糖尿病。为此,本报特开辟“健康教育系列专栏”,让广大糖尿病病友过个平安健康年。   本报实习记者韦珍珍通讯员袁波   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教育与心理治疗、自我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正所谓“民以食为天”,饮食控制不好,糖尿病人会陷入肥胖、血脂更高、血压更高、并发症增...

  • 归脾汤加味治疗贫血一则

    归脾汤加味治疗贫血一则

    归脾汤源自宋代严用和《济生方》,用治思虑太过,劳伤心脾,健忘怔忡。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有所发挥,增补治疗脾不统血而致的下血、吐血。明代薛立斋《效注妇人良方》又增加了当归、远志二味药。清代汪切庵《医方集解》又扩展用于惊悸、盗汗、食少以及妇人经带崩漏诸症。该方由后世医家逐步完善,影响力在中药成方中并不多见。由于归脾汤能广泛用于心脾两虚、脾不统血、气血亏虚、心神不宁诸症,经查阅用此方治疗贫血的文献并不少见,运用此方时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因证因病化裁加减,既本乎原方用意,又不泥古、,妙在灵活运用。在归,脾汤之基础上,可...

  • 糖尿病健脾利湿治疗

    糖尿病健脾利湿治疗

      潘某,女,28岁,村民。2000年6月26日初诊。自诉两年前夏季发病,延医诊治,查尿糖定性阳性,以糖尿病在当地数所医院中西药断续治疗一年余,症状时轻时重,未能满意控制,遂来我院延余诊治。   症见精神疲惫,倦怠乏力,短气懒言,形体消瘦;口渴,饮水不拘寒热,每日约5~6升;食欲不振,口甜如饴糖,脘闷腹胀,大便清稀,每日2次,小便清长,日约十余次;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舌质淡嫩暗紫、苔灰白而润,脉缓沉细。尿糖定性(++++),空腹血糖340mg%,血常规及胸部透视正常。   观其脉症,乃属脾肾两虚,湿阻中...

  • 治疗糖尿病的偏方22

    治疗糖尿病的偏方22

    白术40-100克,枳壳15~20克,清半夏、三棱、莪术、葛根各20—30克,沉香15克,炙车钱子2-3克。 [制用法]水煎服。兼气虚者加党参、生黄芪;肝郁者加;郁金、茵陈;早衰者加女贞子、杞子、山萸肉。 [适应证]糖尿病。...

  • 中暑 刺血 穴位疗法

    中暑 刺血 穴位疗法

    刺血疗法 取穴部位 十宣、曲泽、大椎、委中、金津、玉液。 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点刺放血,或大椎加拔罐。对轻症中暑,刺血后挤出数滴血,片刻诸症即可消失。重症中暑者可挤出紫黑血液0.5-1毫升,并给予清凉饮料,针后约10分钟患者神志即可转清,继而热退汗出,诸症消失。 穴位按摩疗法 轻症中暑,可取足三里、大椎、曲池、合谷、内关五穴,以单手拇指或双手指顺该穴经络走向,由轻至重在该穴位上掐压,缓慢疏推和点按穴位,反复进行3-5分钟,以局部产生酸、麻、痛、胀感为度。 重症中暑,除上述穴位按摩外,另增加人中、十宣、委中...

  • 防治中暑用食疗

    防治中暑用食疗

      中暑是发生于夏季或高温环境的一种急性病。初见发热、头昏、烦渴、疲倦、少汗,继则高热神昏、烦躁、抽搐、四肢厥冷,中暑发病急,转变快,且易伤津耗气。是因高温环境,体内汗液蒸发困难,导致机体产热大增,从而造成热量在体内积聚而成。   中暑病人的饮食应选择较为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补充必要的水分、盐分、热量、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及清暑类的食物。   冬瓜莲叶粥冬瓜10克,莲叶1张,粳米60克,加水同煮粥吃。每天1剂,连服4~5天,用于预防中暑。   杨梅汁鲜杨梅500克,白糖50克,置瓦罐中捣烂加盖,...

  • 中暑“热伤风”中医疗法

    中暑“热伤风”中医疗法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每到这个季节,人们常会头晕目眩、心绪烦躁、食欲大减、胃肠道功能紊乱等,甚至有可能患上“热伤风”、中暑、痢疾等疾病,因此,在三伏天里,一定要小心防范这几种疾病,尤其是的中暑,更需积极预防。   三伏的“伏”字是隐伏之意,就是说在太阳大的时候,要将自己隐伏起来,不能逆天而行,不隐伏就会被夏天的邪气——暑气所伤。中暑的“中”字,形容暑热侵犯人体,来势凶猛,有如箭头石块猛烈击中人体一样。...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