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乳痈 第8页

乳痈 第8页

  • 治乳痈乳疖方

    治乳痈乳疖方

    治乳痈乳疖方 处方:蒲公英50克。用法:洗净捣烂敷于患处,日换药3~4次。主治乳痈、乳疖、疔毒及各种感染性疾病。 王勇华 治腱鞘炎方 处方:大黄10克(视患处面积大小加减剂量),白醋适量。用法:将大黄研成粉末状,用白醋调和成泥糊状,敷于患处。注意白酷要随干随加,以保持大黄粉湿润。每天1次,一股1~3次即可痊愈。丰治腱鞘炎。 方志简...

  • 治妇科乳痈 子宫脱垂 阴道干涩方

    治妇科乳痈 子宫脱垂 阴道干涩方

    治乳痈方 处方:露蜂房适量。烧炭,研成粉末,每日取lO克,水煎分3次服。 主治:乳痈(化脓性乳腺炎)。郑涛 治子宫脱垂经验 方法:取赤石脂30克,金银花、紫花地丁、蒲公英各20克,蛇床子、苦参、黄柏各15克,枯矾10克,黄连6克。水煎熏洗会阴部,2日l剂,每日2次,每次20~30分钟。 主治:子宫脱乖。 罗毅华 治阴道干涩症方 沙参30克.天冬50克.百合20 克,乌梅20枚,猪皮(去内层脂质) 1000克,姜5片。料酒50毫升。上7味共入沙锅.文火炖3 小时,待猪皮烂后加入少许...

  • 防治乳痈 疏泄肝经之郁结

    防治乳痈 疏泄肝经之郁结

    急性乳腺炎,又称乳痈。’中医针灸治疗多采用肩井穴配足三里穴、阳陵泉穴,收效很好。但对于晕针的患者或苦于吃草药的患者,则取效痛苦。《百症赋》中有“肩井治乳痈而极效”的记载,即单取肩井穴进行点按,对急性乳腺炎的治疗有一定效果。也可掌握点按肩井穴的手法,提前预防急性乳腺炎。 乳痈多由肝气不舒、胃热蕴滞、肝胃不和,以致经络阻塞,气滞血凝,邪热蕴结而成。临床症状有乳房胀痛、畏寒、发热,局部红、肿、热、痛,触及硬块,白细胞升高。多发于产后1~2个月的哺乳期妇女,尤其是初产妇。病菌一般从乳头...

  • 乳痈初期服金桔汤

    乳痈初期服金桔汤

    哺乳期乳痈为在产妇机体抵抗 力降低,乳汁瘀积的基础上,由细 菌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初期乳 痈患者表现为乳房肿痛,有硬结, 局部皮肤红肿热,但未形成脓肿。 乳房属肝胃二经,乳痈多因经络受 阻,气血凝滞而成结块。金桔又名 金枣、金柑,果生食或制作蜜饯, 其味甘酸、性温,与陈皮、佛手相 近,具有疏肝理气、解郁散结之功 效。用金桔治疗乳痈初期,疗效确 切。 方法:取金桔7枚,加水300 毫升,小火煎至200毫升,取液分 2次饮服,取果1次嚼服。服用3 天为1个疗程,可连用2个疗程。 治疗期间不服用任何其它药物。据 报道...

  • 乳痈而至风热结于乳络所起

    乳痈而至风热结于乳络所起

    患者韩某,女,33岁,2015年1月17日邀诊。产后20天,发热,右侧乳房疼痛,有结块,牵掣腋臂,庝不堪触。输液治疗数日发热肿痛不减,随邀余诊治。舌淡苔薄,脉滑数。证由产后体虚,风热郁结乳络所致。法当疏风解热,通络散结兼顾气血。点刺少泽穴后疼痛立减。 处方:当归30克,黄芪15克,红花10克,桃仁6克,王不留行10克,天花粉15克,蒲公英30克,忍冬藤30克,柴胡10克,仙鹤草30克,甘草6克,桔梗5克,水煎服。5服后诸症减轻,已不再发热,去仙鹤草,加党参10克 柴胡减为3克,续服10剂后肿消结散...

  • 裴正学治浆细胞性乳腺炎“粉刺性乳痈”病案

    裴正学治浆细胞性乳腺炎“粉刺性乳痈”病案

      浆细胞性乳腺炎,简称浆乳。浆乳不是细菌感染所致,而是导管内的脂肪性物质堆积、外溢,引起导管周围的化学性刺激和免疫性反应,导致大量浆细胞浸润,故称浆细胞性乳腺炎。该病反复发作,破溃后形成瘘管,可以继发细菌感染,经久不愈。   浆乳发生与乳头发育不良有关,乳头凹陷畸形也必然造成导管的扭曲、变形。导管就很容易堵塞,导管内容物为脂性物质,侵蚀管壁造成外溢,引起化学性炎症,形成小的炎性包块。   裴正学认为本病属于中医学之“粉刺性乳痈”范畴。属肝郁气结,寒痰凝滞之证。治疗宜用以下4法:...

  • 乳痈促进脓毒消散 中医外治方

    乳痈促进脓毒消散 中医外治方

    外治方 成脓期应及时切排引流,溃后除引流外,还应外敷清热解毒,收敛生肌中药,以促进脓收病愈。郁乳期及早使用外治方,可促进脓毒消散。 1.中成药外治方 ①金黄散:金黄散适量,用凡士林调匀外敷患处,包扎[占J 定,每日换药1次。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⑦紫金锭:紫金锭40粒,放人开水中研为稀糊状,均匀涂于双层纱布上,外贴患处,包扎固定,每日换药2次,连续 3~5天即可。可活血解毒,消肿止痛。 ③七厘散:七厘散5克,大黄粉50克,混合均匀,加凡士林适量调为软膏备用。按患处面积大小,将药膏外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

  • 治疗乳痈“奶疮”加减运用中药方

    治疗乳痈“奶疮”加减运用中药方

    组成 瓜蒌20克,牛蒡子15克,柴胡15克,蒲公英30克,夏枯草15克,炮山甲10克,皂刺30克,漏芦15克,路路通15克,通草6克。 功效 清热解毒,化瘀消痈。 主治 单侧或双侧乳房胀痛、红肿、有硬块,伴见发热、身痛等症状。 用法 上药浸泡2小时,武火煮开,文火再煮30分钟,取汁;加水再煎25~30分钟,取二汁,混匀,分2次早晚温服。药渣绞净药液,趁热作局部湿热敷,每次30分钟,日敷2次,第二次热敷前可将药渣再加热。 方解 乳痈,俗称“奶疮”,现代医...

  • 蒲公英捣敷治乳痈乳疖

    蒲公英捣敷治乳痈乳疖

      方药蒲公英。   用法捣敷肿上,日换药3~4次。   说明《本草正义》云:“蒲公英其性清凉,治一切疔疮、痈疡、红肿热毒诸证,可服可敷,颇有应验,而治乳痈乳疖,红肿坚块,尤有捷效。鲜者捣汁温服,干者煎服,一味亦可治之,而煎药方用必不可缺此。”   《本草衍义补遗》载:“治乳痈,蒲公英(洗净细锉)、忍冬藤同煎浓汁,入少酒佐之,服罢,随后欲睡,是其功也。”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蒲公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菌株、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故治乳痈、疔毒及各种...

  • 治乳痈经验

    治乳痈经验

    经验方:仙人掌150克,青黛粉、朱砂各30克,冰片15克。 用法:仙人掌去皮刺、捣烂如泥状,将青黛粉、朱砂、冰片与仙人掌共调成糊状,直接涂于乳痈患处并保持湿润,干后再涂。 疗效:本方治疗乳痈患者132例,痊愈115例,好转6例,无效11例。...

  • 急性乳腺炎 乳络瘀滞方治乳痈

    急性乳腺炎 乳络瘀滞方治乳痈

    马某某,女,29岁。2013年8月4日初诊。 患者于2月前足月顺产一男婴后,乳汁较少,担心乳汁不通,影响胎儿喂养,自行反复挤压双乳,乳汁逐渐增多。半月后,乳汁量多,每次孩子不能吸吮完,逐渐出现双乳房有刺痛感。求诊几位西医,畏及影响婴儿,未给予药物治疗,嘱其热敷,疗效不显,前来就诊中医。 诊见患者体胖,无发热,双侧乳房有包块感,右侧为甚,时有乳房刺痛,偶有牵扯腋下疼痛。婴儿发育正常,乳汁较多,孩子每次不能吸吮完, 舌淡苔厚腻,脉洪数。 西医诊断:急性乳腺炎。 中医诊断:乳痈,证属痰浊内阻,乳络瘀滞。...

  • 乳痈初起自己治疗或缓解症状 简介几例方便单方

    乳痈初起自己治疗或缓解症状 简介几例方便单方

    近年来,由于女性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结构的变化,加上无资质的手法“催乳”成风,乳痈即乳腺炎尤其哺乳期乳腺炎患病率日趋升高,有资料表明,产后妇女急性乳腺炎发病率最高可达16%,而哺乳期乳腺炎占总发病人数的90%。症状以乳房积乳、硬结、红肿、疼痛、化脓、发热等为多见。 西医治疗乳腺炎多用抗生素、手术方法,副作用较大,严重影响继续哺乳;针灸按摩、内服中药疗法标本兼治得以提倡,但专业性强、技术性高,更花费时间。 那么在乳痈初起时,患者有没有办法自己治疗或缓解症状呢?花草蔬菜、树根...

  • 女性养生 乳痈警惕“热敷伤”

    女性养生 乳痈警惕“热敷伤”

    由于自身生理特点与特殊的社会环境,女性所处的压力不亚于男性,怎样做到工作与生活都能劳逸结合呢?以下是女性三大修身养心秘诀。 第一,首先要保持平静的心态和充足的睡眠,要做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凡事要放宽心思,尽量调节好心态,避免情绪大起大落。睡眠质量也是重点,睡眠时间应该在夜间11时,让已经劳累一天的肝脏进行排毒和造血。另外,起床时间不要超过7点,因为5点到7点的时间段,肠道分泌大量的肠容物,可以促进肠蠕动,在这段时间起床不会出现便秘的问题,很多女性朋友因为便秘,长期积累毒素会造成...

  • 乳痈验方3则

    乳痈验方3则

    中医所说的“乳痈”相当于急性乳腺炎,是乳房急性化脓感染性疾病。患者最初感觉乳房肿胀疼痛或有硬结,进而出现乳房皮肤红肿,同时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如不及早治疗,则炎症继续发展,肿势扩大,疼痛剧烈,上述症状加重,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若及时、正确治疗.多能消散痊愈;若再失治、误治,则可形成脓肿,需要手术切开引流。口服及外用中药对急性乳腺炎初起尚未成脓者有很好的疗效。现推荐乳痈验方3则如下: 方一:蒲公英30-60克,野菊花30~60克。加水lg)00 毫升.煮沸20分钟后取汁留渣备用...

  • 乳痈偏方 苗方乳痈灵

    乳痈偏方 苗方乳痈灵

      方药组成:金银花15克,忍冬藤15克,蒲公英10克,夏枯草15克,柴胡10克,青皮6克,陈皮6克,天花粉15克,白芷10克,浙贝母10克,川楝子10克,瓜蒌皮15克。余以此方治疗乳痈,多在3剂取效。   加减运用:局部红肿热痛明显加赤芍15克、乳香6克,乳房胀痛明显加香附15克,局部肿块硬痛难消加皂角刺10克,全身热毒症状明显加黄芩15克、野菊花15克。   乳痈多发生于哺乳期妇女,可见患侧乳房红肿热痛,辨证多属肝胃郁热。方中金银花、蒲公英、夏枯草见于《串雅内编》之三妙散,有清热解毒、泻肝火散郁结之...

  • 中成药外用治乳痈

    中成药外用治乳痈

    临床观察发现,早期乳痈选用中成药外治有明显疗效,介绍几则,供选用。 云南白药:将云南白药与保险子共研细末,加凡士林调为糊状,外敷乳房红肿处,肿块可很快消散。或取云南白药1-2克,加适量50 度左右的白酒或75%的酒精调为糊状,涂搽于乳房表面,并用敷料复盖或暴露,2天后用同法更换白药,连续3次。可活血通络,消肿止痛。 六神丸:取本品,内服每次10粒,每日4 次;外用每次30粒,研末放入凡土林中调匀后外敷局部,每日1换,最少1次,最多10次即可治愈。或取六神丸30 粒,冰硼散15克,青黛 30克,芒硝12克,诸药共...

  • 乳痈早期治案举例

    乳痈早期治案举例

    病因病机 急性乳腺炎是乳房部位最常见的外科急性化脓性感染性疾病,往往发生于产后尚未满月的哺乳妇女,其中尤以初产妇更多见。属中医“乳痈”范畴,多因新产,气血暴伤,肝失所养,疏泄失调,乳汁发生壅滞而结块,郁久化热,热胜肉腐为脓;或因产后恣食厚味,而致阳明积热,胃热壅盛导致气血凝滞,乳络阻塞而发生痈肿。此外,产妇乳头破损、哺乳不尽、乳汁过多、乳汁排泄不畅、积存化热等,也是引起此病的原因。可见,其基本病机为肝胃郁热,乳汁瘀积。 辨证论治 乳痈早期主要表现为乳房胀痛而乳汁排出不畅,此时贵在消散,以...

  • 乳痈术后余热未尽 治清热益气生津

    乳痈术后余热未尽 治清热益气生津

      郑某,女,27岁,2007年6月19日初诊。   患者产后3月,因乳头内陷,吮乳困难,乳汁不畅,致使乳房红肿,渐成乳痈,经保守治疗未果,遂切开排脓引流。然术后持续发热,体温38.7°C,且刀口不愈合,脉象虚而无力,舌红苔薄黄,伴恶心呕吐、心烦、口渴欲饮。此乃乳痈术后余热未尽,气阴两虚之症。当治以清热和胃,益气生津。   处方:竹叶9克,生石膏30克,麦冬15克,半夏12克,红参10克,竹茹12克,陈皮6克,天花粉9克,甘草6克。3剂,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服药后体温降至37.2&d...

  • 乳痈 乳癖 选方用药佐以理气通络

    乳痈 乳癖 选方用药佐以理气通络

      乳房属肝络胃,与冲任关系最为密切。乳汁为血之所化,而冲任为气血之海,上行则为乳汁,下行则为经水。乳房之病,有因外邪侵袭,也有肝气郁结,或胃热壅滞、冲任失调、肝肾不足、心脾两虚、痰浊凝聚、瘀血阻络;更有乳络损伤、乳汁蓄积等。   笔者认为,“气”是引起乳房病的主要病因病机。妇人情志不畅,多愁善郁,肝气不舒,则乳络易壅,血脉易滞,痰浊易凝。乳房诸病,多由此诱发。故对乳房病的治疗,不论病之虚实新旧、温凉攻补,选方用药均要佐以理气通络之品,使乳络流通,气血通畅。达到乳络通畅,郁者可达,积...

  • 治乳痈《医宗金鉴》名方

    治乳痈《医宗金鉴》名方

    1971年8月我的儿子降生了,尚未满月,妻突发乳痈,左乳头旁边生一鸡蛋大肿块,颜色发红,异常疼痛,高烧39.8℃,头脑昏昏沉沉,浑身直打哆嗦,情况十分危急。当时我还是一个中学教员,对医学来说还是个门外汉。工作的林场医疗条件很差,无法住院治疗。我手足无措,心急如焚,赶紧找来我的好朋友——当地卫生院的中医师吕豪医生。吕医生仔细诊断后很有把握地说:“患的是急性乳腺炎,3剂药保好。”我怀着半信半疑的态度,赶紧按他的处方抓来了3剂药,给妻煎药,服药。服1剂药后,当天晚上妻就感觉...

  • 乳痈 丝瓜络善通乳络

    乳痈 丝瓜络善通乳络

    西医治疗乳腺炎多用抗生素、手术方法,副作用较大,严重影响继续哺乳;针灸按摩、内服中药疗法标本兼治得以提倡,但专业性强、技术性高,更花费时间。那么在乳痈初起时,患者有没有办法自己治疗或缓解症状呢?花草蔬菜、树根树叶,甚至某些粮食皆可用以救急。 丝瓜络 丝瓜络又名丝瓜瓤、千层楼。丝瓜络含木聚糖等, 具有镇痛、镇静、抗炎作用; 味甘性平, 入肺、胃、肝经, 具有通经活络功效。 丝瓜络15 克, 烧灰存性, 黄酒送下。按此量服两三次即可, 乳痈初期效果最好。 另方: 取长约15 厘米...

  • 刘启廷主治乳痈典型病例方

    刘启廷主治乳痈典型病例方

    乳痈是乳房部常见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病症,临床以乳房局部结块,红、肿、热、痛,并有恶寒发热为特征。多发生于哺乳期妇女,以初产妇多见,好发于产后3至4周内。若治疗不当或失治,可导致溃脓,不仅威胁产妇的健康,而且关系到哺乳及婴儿的生长发育,因此要及时治疗,避免溃脓后手术治疗带来的不便。 乳痈,又称为乳疮、吹乳,中医认为乳痈之成,外因为产后哺乳,乳头破损,风毒之邪入络;内因为厥阴之气不行,阳明经热熏蒸,肝郁与胃热相互影响,引起乳汁郁积,乳络阻塞,气血瘀滞,化热酿毒以致肉腐成脓,如《诸病源候论》中说&ldqu...

  • 治急性乳腺炎 乳痈速消汤

    治急性乳腺炎 乳痈速消汤

      组成瓜蒌仁、牛蒡子(炒研)、天花粉、黄芩、栀子(生研)、连翘(去心)、皂刺、金银花、陈皮、青皮、柴胡、蒲公英、黄芪各15克,生石膏50克,甘草5克。   功效清热解毒,散结消痈。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主治乳痈(急性乳腺炎)。   方解本方由《医宗金鉴》中的瓜蒌牛蒡子汤加生石膏、蒲公英、黄芪而成。方中用瓜蒌仁清热化痰,软坚散结;牛蒡子、黄芩、栀子、连翘、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天花粉清热生津,排脓;皂刺、黄芪脱毒消肿,生肌敛疮;陈皮、青皮理气止痛;柴胡与生石膏相伍,退热之效尤著;甘草调和诸药...

  • 乳痈(急性乳腺炎)方用瓜蒌牛蒡子汤加生石膏

    乳痈(急性乳腺炎)方用瓜蒌牛蒡子汤加生石膏

      急性乳腺炎   林某,女,31岁,2009年10月9日初诊。   主诉:产后乳房红肿热痛1周。该患10天前正常产一男婴,现母乳喂养。1周前哺乳后突觉乳房发热,红肿疼痛,继而出现气短胸闷,头痛目眩,烦躁多怒,口苦咽干,大便干结,小便赤黄。舌红,苔黄,脉弦数。现双乳异常疼痛,发热体温39℃。病情危急。某医院予抗炎治疗,患者畏惧,遂请中医诊治。   笔者辨证为:热毒内壅,气滞血瘀痰结而成乳痈(急性乳腺炎)。方用瓜蒌牛蒡子汤加生石膏。   处方:全瓜蒌30克,牛蒡子15克,天花粉15克,黄芩30克,...

  • 治急性乳腺炎“乳痈”中药单方

    治急性乳腺炎“乳痈”中药单方

    中医称急性乳腺炎为“乳痈”,选用单味中药治疗.疗效显著。 1.生半夏适量,晒千,研成细末,入瓶备用。以药棉包裹生半夏粉0.5 克,塞患乳对侧鼻孔。每日2次。 2.新鲜野葡萄根适量,将根之内皮切碎;捣 烂,加入适量食醋拌匀,外敷患处,1日2次。 3.白僵蚕15.克,研细末,陈醋调匀,涂乳房发炎处,日数次,直至肿块消失。急性乳腺炎一般用药2—3天症状缓解,5-8天肿块消失。 4.槐花15克,炒至黄褐色。研为细末,用黄酒与开水各半冲服,每日1 次。急性乳腺炎一般用药1-2次可治愈。 5...

  • 治妇女产后乳痈(急性乳腺炎)方

    治妇女产后乳痈(急性乳腺炎)方

    乳痈是发生于乳房部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乳腺炎。中医乳痈。痈肿之发于乳房者。又名妬乳、乳毒、吹你、吹乳、内吹、外吹、乳根痈、乳疯等。多因肝气郁滞,胃热壅塞,乳汁瘀积,兼感风寒之邪结聚而发。初起者,证见乳房部出现大小不等之硬结,始觉胀痛,乳汁吮吸不畅而郁滞,渐感全身恶寒发烧,或头痛,肢节不适。继则肿块增大,焮红痛加,寒热不退,甚则疼痛加剧,全身酸痛乏力,局部肿块由硬而软变,有波动感,为脓已成。 中药方剂: 用法:蒲公英30克,忍冬藤50克。水煎,日 1剂,加少量米酒一起饮服。连服3 剂。 功效:清...

  • 浅析《疡科心得集》中乳痈的辨治思想

    浅析《疡科心得集》中乳痈的辨治思想

    乳痈是指发生于哺乳期女性乳房部的一种化脓性的阳证疮疡,一般多于哺乳期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乳房出现局部肿块、红肿热痛,部分患者可合并其他全身症状,如发热、恶寒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病情迁延化脓,既加重患者的负担,也影响婴儿的喂养。该病为乳腺的一种常见病变,哺乳期女性发病率为9.5%~16.0%[1]。乳痈按照其临床特点,通常可分为初期(郁滞期)、中期(成脓期)、晚期(溃后期)。如果该病在初期治疗不及时,可发生一系列变证,影响哺乳,延长病程,日久可对乳腺造成毁坏性改变,给患者心理、生理造成严重的影响,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

  • 乳腺增生乳房结节 乳痈疏肝散结汤

    乳腺增生乳房结节 乳痈疏肝散结汤

    左振素,女,1951年生,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第四、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专家,国家级重点专科及山东省风湿病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曾任山东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出版医学著作23部,养生保健书籍4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年,擅长治疗内科杂病及疑难病症,尤其擅长治疗风湿类疾病及各类肾脏疾病,推崇中医外治法,崇尚内病外治理论,倡导简、便、廉、验之法。 组成:柴胡15克,郁金12克,香附15克,川芎15克,夏枯草15克,连翘15克,...

  • 粉刺性乳痈方用紫草阳和汤加减

    粉刺性乳痈方用紫草阳和汤加减

    粉刺性乳痈,是一种以导管扩张和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非细菌性乳腺炎症,多发生于非哺乳期,可表现为局部红肿化脓,脓肿溃破后可夹有粉渣样物质,对应现代医学中的“乳腺导管扩张症”“浆细胞性乳腺炎”“肉芽肿性乳腺炎”等病名。该病名于20世纪80年代首次收入顾伯华先生主编的《实用中医外科学》中,顾伯华等根据本病的发病特点,将本病命名为“粉刺性乳痈”,属于中医外科广义疮疡的范畴。 内外同治为本病的治疗大法。在内治时,现...

  • “三清法”治疗粉刺性乳痈

    “三清法”治疗粉刺性乳痈

    粉刺性乳痈属于西医浆细胞性乳腺炎范畴,是一种非细菌性感染,以乳腺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化脓性乳腺疾病。该病多发生于非哺乳期和非妊娠期的妇女,临床常表现为乳头溢液或凹陷,化脓溃破后脓液中有粉刺样物质,反复发作,经久难愈。1958年顾伯华教授在国内首次报道该病,并于《实用中医外科学》中将本病命名为“粉刺性乳痈”。据文献报道,该病已占乳房疾病4.1%~5.5%, 并有上升趋势。 病因、病机、治疗 古代医籍中未明确提出粉刺性乳痈,但根据病症,大致归于肝气郁滞,脾胃湿...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