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散治 第791页

散治 第791页

  • 自拟安胃散治疗急慢性胃炎

    自拟安胃散治疗急慢性胃炎

    近几年来用自拟安胃散治疗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取得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安胃散处方、制备、服法 处方 桂皮3克,砂仁2克,良姜3克,党参4克,沉香2克,法半夏3克,煅牡蛎5克,田七3克,郁金4克,白芍4克,甘草2克,黄连2克,大黄3克。本方为1日量。 制备 按此方药物比例,将药晒干(或60℃烘干)研末,过100目筛即得。 服法 每餐饭前半小时,用温开水或饭汤冲服上方药散1/3量。病情稳定后,药量可以减半。 病案举例 十二指肠溃疡...

  • 玉屏风散治泄泻案 治头风案肾风案

    玉屏风散治泄泻案 治头风案肾风案

    玉屏风散是益气固表、祛风止汗的传统名方,由黄芪、防风、白术三味药组成,药简效宏,备受历代医家推崇。今学者研究认为玉屏风散方源《究原方》(现已失传),现存最早见于《丹溪心法》卷三自汗门附方,传统医家认为该方是以治疗表虚自汗,易感风邪为主的方剂。然而后世医家并未拘泥于此,在前人基础上灵活运用该方。如吴昆在《医方考》中以“黄芪防风各一两,白术二两”治疗外冒风雨寒湿伤形证故令皮肤枯槁者。王肯堂《证治准绳》曰:“卒中偏枯之证,未有不因真气不周而病者,故黄芪为必用之君药,防风为必用之臣药。黄...

  • 桑贝止嗽散治肺部占位案

    桑贝止嗽散治肺部占位案

    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痰声并有则称之为咳嗽。止嗽散是临床上止咳的一首常用方,出自清代程钟龄的《医学心悟》,书中云其:“治诸般咳嗽。”原方由紫菀、百部、桔梗、白前、陈皮、甘草、荆芥这七味药组成。方中紫苑、百部苦温下气,化痰理肺为君;臣以桔梗、白前宣降肺气,化痰止咳;佐以陈皮、荆芥理气化痰、疏风解表;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配伍得当,为末调服,温润和平,“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使得邪散肺畅,气顺痰消,主用于治疗外感咳嗽诸症。现代医家在其基础上...

  • 椿皮白术散治功血

    椿皮白术散治功血

    处方组成:椿皮40g,白术、炒山栀、棕榈炭、地榆炭各25g,侧柏叶20g。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功效:凉血活血,补气健脾。 主治: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加减:气虚不摄者,加人参、黄芪;血热妄行者,加黄芩、地骨皮;肝气郁结者,加柴胡;肾虚不固者,加杜仲、枸杞子。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功血患者122例,结果67例显效,36例好转,无效19例。(韦良渠)...

  • 腭扁桃体中医谓之喉核 银翘散治之

    腭扁桃体中医谓之喉核 银翘散治之

    腭扁桃体,中医谓之喉核,位于喉关之两侧,左右各一。 如遇风热邪毒侵犯则红肿胀大,形似蚕蛾,故名乳蛾或喉蛾。病发于一侧者谓之单蛾,两侧均发为双蛾。 此即西医所谓急性扁桃体炎也。 此证初起以乳蛾红肿疼痛为主症。因感受风热邪毒而病,故发病迅速,疼痛逐渐加剧,吞咽不利,咽喉干燥灼热。并见外症如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咳嗽吐痰。脉象浮数,舌质偏红,苔薄白或薄黄等。 咽喉为肺胃之门户,叶天士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中风热之邪循经上达于咽喉,搏结于喉核,邪阻络脉,...

  • 翘荷四逆散治鼻窦炎案 耳鸣案

    翘荷四逆散治鼻窦炎案 耳鸣案

    全国名中医吴光炯是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擅长中西医汇通治疗疾病。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并整理总结其临床应用翘荷四逆散经验,现介绍如下。 翘荷四逆散解析 翘荷四逆散是由翘荷汤及四逆散合方而成,吴光炯常将两方合用治外感热病合并气机不畅证。翘荷汤出自《临证指南医案》,由吴鞠通整理而得,收录于《温病条辨·上焦》。原方由“薄荷,连翘,生甘草,黑栀皮,桔梗,绿豆皮”组成。治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诸症。四逆散来源于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 单兆伟用异功散治口臭案解析

    单兆伟用异功散治口臭案解析

    王某,男,42岁。主诉:口臭5年余。患者5年前与朋友吃火锅后腹泻一周,经治疗后腹泻已止,然出现口中异味,认为是伤食,即与吗丁啉、四磨汤等助消化药物治疗,证未减,渐成口中臭秽,与人交谈时常以手捂住口鼻,甚是苦恼。曾经多方医家诊治,多以脾胃积热、食滞不运等论治,取效甚微。遂延请笔者的老师、全国名中医单兆伟教授诊治。 刻下:口中臭秽,无热腥味,无口干,时嗳气,腹部痞满,纳谷欠馨,面黄乏华,大便溏薄,形体瘦削,夜寐不实,查血常规、血生化等无异常,胃镜检查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阴性。舌苔薄白微腻,舌质淡红,...

  • 柴胡疏肝散治疗肝气郁结所致胃脘痛,痤疮,乳腺小叶增生

    柴胡疏肝散治疗肝气郁结所致胃脘痛,痤疮,乳腺小叶增生

    柴胡疏肝散源自《景岳全书》,由柴胡、香附、川芎、陈皮、枳壳、芍药、炙甘草组成。方中柴胡功善疏肝解郁;香附可理气疏肝而止痛;川芎活血行气以止痛;陈皮、枳壳理气行滞;芍药、炙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活血止痛的功效。本方主治肝气郁滞证,症见胁肋疼痛、脘腹胀满、情志抑郁易怒、胸闷易叹息等。 江苏省扬州市名中医、仪征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张恩树在辨证基础上,灵活使用柴胡疏肝散治疗肝气郁结所致胃脘痛、痤疮、乳腺小叶增生等杂病,收效满意。现介绍验案两则。 案一:肝气郁结胃脘痛案 患...

  • 清骨散治术后发热

    清骨散治术后发热

    王某,男,19岁。因“车祸致胸腹部疼痛5小时”于2010年6月5日由外院转入。诊断为:失血性休克;胸、腹部闭合性损伤(肝脾破裂);全身多发骨折。急诊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脾切除+左肝外侧叶切除+胃修补术。术后第8天病人逐渐出现夜热早凉,烦躁不安,体温多波动在37.5℃~38.5℃,血常规:WBC:32.85×109/L,NEUT:93%。抗生素调整为泰能、莫西沙星静滴。3天后,仍发热,体温仍波动在37.5℃~38.5℃,同时伴有嗜睡,血常规:WBC:27.7×109/L,...

  • 七厘散治病验方

    七厘散治病验方

      七厘散,又称伤科七厘散,为流传极为广泛的著名中成药,由血竭、乳香、没药、红花、儿茶、冰片、麝香、朱砂等8味中药组成。适用于跌打损伤、闪腰岔气、伤筋动骨、瘀血不散、外伤出血等。近年来,七厘散的临床应用日渐扩大,现择要介绍以下几种新用途: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取七厘散2份,凡士林8份,调匀成膏备用。局部皮肤消毒后,用七星皮肤针叩刺,以隐隐出血为度,然后将膏药均匀涂抹叩刺处,外敷消毒纱布,胶布固定。每5日治疗一次,一般需连续治疗1~2周。   褥疮:将七厘散均匀撒布于疮面上,厚度以隐约可见基底组织为佳,盖上凡士林...

  • 防风通圣散治实热证

    防风通圣散治实热证

    防风通圣散出自金代刘元素所撰《宣明论方》一书,该书全名为《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全方由防风、麻黄、芥穗、薄荷、大黄、芒硝、滑石、生栀子、黄芩、连翘、生石膏、桔梗、川芎、白芍、当归、白术、甘草等 17味药物组成。方中以防风、麻黄解风寒之在表皮者,使外邪由汗而泄;荆芥、薄荷清上焦风热之在巅顶者,使邪由鼻而泄;大黄、芒硝泻热通便,使里热积滞从大便而解;配滑石、栀子清热利湿,引邪热从小便排出;石膏、桔梗清肺胃之邪;,连翘、黄芩祛诸经之火;加入川芎、白芍、当归养血和血,白术健脾燥湿,甘草调和诸药。‘各药配合,共奏解...

  • 泻黄散治疗脾中伏火

    泻黄散治疗脾中伏火

      泻黄散出自宋代医家钱乙所著《小儿药证直诀》:“泻黄散,又名泻脾散,治脾热弄舌。藿香叶七钱,山栀子仁一钱,石膏五钱,甘草三两,防风四两(去芦,切焙)。上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钱至二钱,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清汁,无时。”在《小儿药证直诀》中,尚有两处见到泻黄散,一处是“目内证”下:“黄者,脾热,泻黄散主之”。另一处是“弄舌”下:“脾脏微热,令舌络微紧,时时舒舌。治之勿用冷药及下之,当少与泻黄散渐服...

  • 胰腺炎合并囊肿 加味四逆散治疗

    胰腺炎合并囊肿 加味四逆散治疗

      钟某某,男,46岁。2008年5月就诊。3个月前因腹痛腹胀严重,经当地县、市、省医院检查确诊为胰腺炎合并囊肿,但治疗效果不佳。刻诊:面黄无华,形体消瘦,神倦乏力,腹痛腹胀,痞满拒按,胁肋不舒,欲呕而纳少,四肢凉而不温,口苦而黏,大便薄而不利,小便黄浑,舌苔薄黄而腻,脉象沉弦。实验室检查:淀粉酶及谷丙转氨酶偏高;CT检查示:胰腺炎合并胰尾囊肿。辨证属肝郁气滞,克伐脾土,气机不畅。方用四逆散加味,处方:柴胡10g,枳实10g,芍药10g,蒲公英15g,半枝莲20g,银花15g,连翘10g,佛手10g,醋延胡索1...

  • 升降散治内伤病

    升降散治内伤病

      升降散本为治疗温疫而设,治疗伏气温病、外感温病以及内伤病,俱属方剂的扩展应用。当代医家赵绍琴教授使用升降散不仅治疗温病,同时广用于内伤杂病,可谓善用升降散者。   赵绍琴教授在《温病浅谈》中指出:“火郁当发。发,谓令其疏散也。重在调其气机,可用升降散、栀子豉汤之类,气机输转则郁开火散,切忌寒凉滋腻……升降散可宣全身之气机,使郁热多从大便而去。其加减变化,用于杂病亦效。曾治一人,女,年32岁,四末不温,心烦梦多,面色花斑,舌红起刺,苔腻脉弦涩,曾服四逆汤,附子用至两余不效。...

  • 升降散治疗外感温病

    升降散治疗外感温病

      升降散为表里双解之方,如在外感温病过程中出现表里热盛证候时可以取用。即使里热不盛,通过适当加减,加用凉散表热之品,也可随宜取用。   笔者在治疗以发热为主症的上呼吸道感染时,除外伤寒、食积等证候,如果是常见的外感温病,多采用升降散合银翘散,或升降散合小柴胡汤加减,取效颇捷。   如治疗赵某,男,15岁。2011年6月19日初诊。主诉发热2天,伴咽干、咽痛,头痛,口干喜饮,有汗,无恶寒,纳食尚可,大便日1次,偏干。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数。证属外感温病之风热外侵,治以疏风清热为法,方用升降散合小柴胡汤加减。处方:...

  • 四逆散治胃炎 四逆散治月经病

    四逆散治胃炎 四逆散治月经病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临床常用于肝胃气滞阳郁之厥逆证。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四逆散治疗胃炎、月经病之肝胃(脾)不和者屡见成效。   四逆散治胃炎   胃炎,常表现为上腹部饱胀感、疼痛、恶心、嗳气、食欲不振等症状,其发病因素很多,药物、应激、感染等为常见原因,临床实践中因情志不畅引起上述症状者亦不少见。此类胃炎因情志不畅,肝胃(脾)不和,致气机升降失司,外加体质因素或...

  • 防风通圣散治疗热证

    防风通圣散治疗热证

      防风通圣散方出自刘河间的《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原方:“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各半两,石膏、黄芩、桔梗各一两,滑石三两,甘草二两,荆芥、白术、栀子各一分。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温服。涎漱,加半夏半两,姜制。”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为每服一两。荆芥为荆芥穗,且白术、栀子、荆芥穗用量为各二钱半。   不计药引生姜,共17味药,在古方中可谓大方、复方。   该方出自“风门”,且方名中有&ld...

  • 金黄散治疗输液后静脉炎疗效显著

    金黄散治疗输液后静脉炎疗效显著

      金黄散是《外科正宗》治疗痈疡、疔肿、乳痈、丹毒、漆疮等病证之效方。近年来,笔者用本方治疗输液后静脉炎疗效显著。   用法:取天花粉20克,黄柏、大黄、姜黄、白芷各10克,厚朴、苍术、陈皮、天南星、甘草各4克。共研细末,用茶水和蜂蜜少许调和成软膏外敷病灶,外用纱布包好,每次6~8小时,每日换药1次,换药时用生理盐水棉签清洁病灶,连续敷3~7天。   静脉炎是长期输液后易发的疾病之一,用金黄散外敷患处,具有较好的清热消肿、散瘀止痛的作用,有预防和治疗双重效果。敷药时要摊均匀,一般2~3毫米最好。预防输液...

  • 防风通圣散治疗诸般杂症之临床

    防风通圣散治疗诸般杂症之临床

    防风通圣散是表里双解的著名方剂。由防风、荆芥、麻黄、连翘、薄荷、川芎、当门、白芍、白术、山栀、大黄、芒硝各10克,石膏20克,黄芩、桔梗各15克,甘草6克,滑石30克组成,加牛姜三片,共细,每服 6克;作汤剂,水煎服,剂量按原方比例调整;也可做丸剂,每服9克,每日2次。 功能:解表攻里,清热解毒。主治:表里实热证,憎寒壮热,头昏目眩,目赤肿痛,口苦口干,咽喉不利,胸膈痞闷,咳嗽喘满,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洪数或弦滑,本方具有表里双解,前后分利,气血均调之力,寓散泻于补养之中,使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

  • 刘启廷教授在临床中善用鸡鸣散治疗下肢浮肿症

    刘启廷教授在临床中善用鸡鸣散治疗下肢浮肿症

    鸡鸣散具有行气降浊,宣化寒湿之功效,主治脚气病。症见人感风湿,流注脚足,痛不可忍,用索悬吊,叫声不绝,筋脉肿大。所谓“鸡鸣”,是指服药时间。五更鸡鸣乃阳升之时,取阳升阴降之意。方药组成:槟榔7枚,陈皮、木瓜各1两,吴茱萸2钱,桔梗半两,生姜(和皮)半两,紫苏茎叶3钱。原方用法:上为粗末,分作八服。隔宿用水三大碗,慢火煎,留一碗半,去滓;用水二碗,煎滓取一小碗,两次以煎相和,安顿床头,次日五更分二三服,只是冷服,冬月、略温亦得,服了用饼饵压下。如服不尽,留次日渐渐吃亦可。服此药至天明,大便当下...

  • 五积散治胃脘痛 荨麻疹 面神经麻痹

    五积散治胃脘痛 荨麻疹 面神经麻痹

    五积散初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白芷、川芎、甘草、茯苓、当归、肉桂、白芍、半夏、陈皮、枳壳、麻黄、苍术、干姜、桔梗、厚朴、生姜、葱白组成,具有解表温里、散寒除湿、理气活血、化痰消积之功效。临证治疗寒、痰、气、血、食五积病邪引起的多种病证。笔者认为湿邪郁积,也应归之为五积散主治范畴。临证凡是由脏腑中寒,营气壅遏,胃气不化,湿伏于中所致多种病证,皆可异病同治。本方具有调中顺气,除风冷、化痰饮之功。   方中麻黄开表逐邪于外,干姜温胃散寒于中,白芷散阳明之邪,川芎散厥阴之邪,当归养血和营,白芍敛营和血,茯苓...

  •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皮散治水肿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皮散治水肿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名方,原方治疗“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该方有解表、散寒、利湿之功,用于治疗风寒表邪未散、湿热蕴结而致的黄疸。根据临床辨证施治、异病同治的理论,黄疸、皮肤瘙痒、水肿等疾病,只要表现有瘀热、风湿之证,均可由本方加减治之。 五皮散出自《华氏中藏经》,也称五皮饮,原方治疗“男子妇人脾胃停滞,头面四肢悉肿,心腹胀满,上气促急,胸膈烦闷,痰涎上壅,饮食不下,行步气奔,状如水病”,方中五药皆用皮,取其善行皮间水气之功,利水消肿与利肺健...

  • 应用玉屏风散治疗气虚证

    应用玉屏风散治疗气虚证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郑婷   玉屏风散是中医扶正固表的经典名方。其方名取御风屏障,珍贵如玉之意,说明其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以防御外邪的作用。《世医得效方》《医方类聚》及《丹溪心法》均有记载该方。该方用药精简,由防风、黄芪、白术三味药组成。组方原则以补气固表药为主,配伍小量祛风解表之品,使补中有散。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之助,祛邪不伤正,白术培土以宁风,风邪去而不复来。多年来卢永兵在临床上应用玉屏风散治疗气虚证获得显著疗效,现举案于下。   过敏性鼻炎   患者黄某,男,...

  • 丹栀逍遥散治更年期综合征

    丹栀逍遥散治更年期综合征

    某女,48岁,农民。心悸、心烦、多汗、双腿乏力两个月。时常身上脸上一阵阵发热出汗,轰热汗。一天发作好几回。发热时心烦,腿乏力。平时胸闷气短,胃胀,食欲不振。脉弦细数,舌红无苔。按阴虚内热治疗一段时间后,虽然症状有所减轻,但效果不明显,还是心烦出汗。后来她在石家庄住了一段时间,医生按更年期综合征,开了一些调节神经的药物,服后症减,但不能停药,一停即犯。后寻得一老中医,又服一个月中药,现烘热汗出、心烦不减。观其面,面色发青,黑眼圈特别明显;自觉胸闷气短,轰热汗出,急燥心烦,心悸失眠。脉弦而虚,舌红少苔。 病因...

  • 王玉生应用五苓散治泄泻,焦虑症,疤痕疙瘩,脂肪肝

    王玉生应用五苓散治泄泻,焦虑症,疤痕疙瘩,脂肪肝

    五苓散出自《伤寒杂病论》,该方在书中出现6次,一是在杂病部分中治疗下焦有水气的脐下悸、吐涎沫眩晕症;二是在伤寒论中的蓄水证,其中列有五条。这皆是水仃不行之证。方剂组成: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此方的功效就是温通利水,王玉生临证中即利用它的温通利水之效,治疗不同疾病。此就随山东省德州市首届名中医师王玉生学习时应用五苓散的案例总结如下。 泄泻 患者张某,女,32岁。于2018年2月25日初诊。因饮食不洁而致泄泻1年半。经多次中西医治疗未愈,曾几次去某省中医院诊治,服用中药五六天腹泻会好,但是隔...

  • 贾文魁活用九种逍遥散治杂病

    贾文魁活用九种逍遥散治杂病

    •使用逍遥散加减,一须确定基本病机为“肝郁血虚脾弱”,组方时方可定逍遥散之基调;二须分清虚实关系,适时调整相关药味剂量。 •白芍配柴胡,一酸一辛,一敛一散,一柔一疏,以复肝木曲直之性,为不可易之药对。肝之疏泄不及时,柴胡用量宜略大于白芍,而肝之升发太过时,则白芍用量宜略大于柴胡。 •逍遥散是中医临床的验方效方,与小柴胡汤等虽共属和解剂,却较小柴胡病机主旨更有针对性,善用者临证执此一方,常可以执简驭繁。 逍遥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

  • 五苓散治自汗与盗汗 五苓散治尿崩症,多尿症,遗尿症

    五苓散治自汗与盗汗 五苓散治尿崩症,多尿症,遗尿症

    《伤寒论》中的五苓散是仲景为太阳病蓄水证而设,蓄水证的病机为膀胱气化不利,水不下输,津不上布;证候表现为小便不利、烦渴、舌苔薄白而滑润。本证小便不利为主要特征,小便不利的产生,责之于膀胱气化不利。本方主治太阳病表邪未解,内传膀胱经,致膀胱经气不利,水蓄下焦,形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证。五苓散由猪苓、泽泻、茯苓、白术、桂枝五味药组成,具有利水渗湿,健脾通阳功能。 诊疗经验 全国名中医张静生认为临床上凡口渴,小便不利及其兼症汗出、呕吐、癫眩、下利等,是由膀胱气化不行,水液输布不利所致,皆可应用五苓散。小便...

  • 黄倍散治甲疽

    黄倍散治甲疽

    甲疽以趾甲部红、肿、痛,继之化脓溃破,或流黄稠脓、流黄水或清稀脓液为主要症状,多由热毒所致,以清热解毒为宜。临床观察黄倍散治疗甲疽效果较好。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五倍子收敛止血解毒,冰片外用消肿止痛,藕节炭收涩止血,全用可收敛平胬、消肿止痛。 方法是:黄柏、五倍子各100克,藕节炭50克,冰片10 克。将上药分别研末,过100目筛,然后和匀装瓶密封备用。先用双氧水及生理盐水蘸湿棉球对局部做常规消毒,趾甲内嵌须剪除部分趾甲,然后将药末撒在甲沟及胬肉上,外敷纱布包扎,隔日一换。 (奠风)...

    秘方方剂 2024-03-07 11 0 散治
  • 银翘散治太阴温病

    银翘散治太阴温病

      银翘散方出自清代医家吴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上焦篇》:“太阴风温、温热、瘟疫、冬瘟,初期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温毒、暑瘟、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要读懂这段文字,需明白“太阴”、“温病”等概念。《温病条辨》中有如下记述:“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肺。”“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 隔姜灸合逍遥散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

    隔姜灸合逍遥散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

    纤维肌痛综合征是引起腰背痛和颈肩痛及关节周围痛的常见病。临床表现为肌肉骨骼系统多处疼痛与发僵,并在特殊部位有压痛点.同时伴有疲劳、睡眠障碍等。常见病因是损伤和风、寒、湿,发病机理尚不清楚。此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易复发,缠绵难愈。可与多种风湿性疾病合并存在,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 病案举例: 患者,女,50岁,工人,因受凉出现颈部、肩部、肩胛骨内侧、上臂、骶髂部、臀部、踝等处肌肉对称性疼痛、僵硬、压痛明显。无明显的关节疼痛和局部肿胀,无发热、肌无力、头痛、复视、眼睑下垂、一过性失明和间歇性运动障碍等,曾...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