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滞 第15页
-
前列腺增生 气滞血瘀中医论治
甘肃中医药大学周信有教授长期从事中医教学与临床工作,对前列腺增生的治疗有独到经验。他认为,本病以肝肾亏虚、气化失司为本,痰瘀内结、腺体增生为标,应分清标本缓急而治之。可根据病情分为气滞血瘀、肾气亏虚、湿热下注 3 型进行论治。 气滞血瘀型 药用:丹参20克,赤芍20克,泽兰、泽泻各15克,桃仁9克,红花9克,王不留行20克,青皮15克,香附9克,川楝子9克,白芷9克,三棱9克,莪术9克,败酱草20克,蒲公英20克,石韦20克,车前子15克(包煎),水煎服。 此方有活血化瘀,...
-
更年期综合征肝郁气滞血瘀 治法疏肝理气化瘀
陈某,女,41岁。2014年12月15初诊,症见月经不调,月经量少,色黑,有血块,两胁胀痛,情绪欠佳,心烦易怒,眠差,大便可,无腰困。舌质黯红,苔薄白,脉弦涩。 辨证:更年期综合征,肝郁气滞血瘀。 治法:疏肝理气化瘀。 处方以逍遥散加减:当归12克,生白芍18克,炒白术9克,茯苓12克,柴胡6克,炙甘草6克,怀牛膝9克,丹皮9克,远志6克,水煎服,10剂,两天1剂。 按:此患者月经量少,色黑,有血块,两胁胀痛,心烦易怒,舌黯红,脉弦涩为肝郁气滞血瘀之证,故投逍遥散加减。《本草...
-
气滞血瘀不孕症 治法健脾除湿化瘀行滞
诊断:不孕症。 辨证:痰湿阻滞下 焦,气滞血瘀。 治法:健脾除湿,化 瘀行滞。 处方:当归10克,川 芎lO克,白芍10克,白 术10克,茯苓10克,泽 泻10克,刘寄奴15克, 泽兰10克,苏木10克, 路路通10克,红枣10 克。10剂,每日l剂,水 煎服。 二诊(1992年5月 11日):上药服后自我 感觉良好。近日来胃纳 欠佳,舌淡红,苔薄白, 脉细。效不更方,守上方 加健胃消食之生谷芽 20克。7剂,每日,1剂, 水煎服。 三诊(1992年5月 18日):乳房作胀,带下量 少,纳、寐、二便正常,...
-
气滞血瘀不孕 中医详解
本型以输卵管阻塞性不孕为多见。输卵管阻塞,在中医学文献中,虽无专门的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在月经不调、带下、痛经、断绪、瘕瘕等病中,都有散在的论述,是引起不孕症的主要因素之一。 输卵管阻塞的原因,现代医学认为多为急性或慢性输卵管炎、慢性偷腔炎、输卵管肿瘤、盆腔手术后附件粘连或子宫内膜异位等病所致输卵管腔粘连、僵硬,或受周围疤痕组织的牵拉、扭曲或闭塞,使输卵管丧失其输送精子、卵子、孕卵的生理功能,导致不孕。 班老认为,根据经络学说和审证求因的理论,输卵管位于少腹,属胞脉的范畴,其所以阻塞不能通行,与以下几种因素...
-
名医李瀚治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方
名医治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方 处方:当归、柴胡、乌药、赤芍、香附各lO克,益母草15克,川芎、桃仁、红花、川楝子、枳壳各8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l剂。 功效主治:理气活血,化瘀止痛。用于治疗原发性痛经,中医辨证属气滞血瘀型。症见经前l~2天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胸胁乳房胀闷不舒,行经量少、色紫黯有小血块,四肢不温,舌质暗或有瘀斑,脉弦滑或涩。 创方者:李瀚 名医治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方 处方:川芎、赤芍、茯苓各12克,肉桂、小茴香、当归、元胡、五灵脂、干姜各8克,甘草6克。 用...
-
当归四逆汤治寒凝气滞型痛经疗效显著
痛经是妇科常见病,病因较多,其中寒凝气滞型多见。寒凝胞宫,气血运行受阻,经血流通障碍,导致“不通则痛”。采用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寒凝气滞型痛经96例获得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 96例中,年龄最小13岁,最大48 岁,多数在15—35岁之间,均为门诊病人,病程3个月—5年之间,1年以内46例,2-3年39例,4-5年11例。患者症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色暗黑有块,恶心呕吐,畏寒,苔白;脉沉紧。 治疗方法 治则:温经散寒,行气...
-
痛经(肝寒气滞)方药:吴茱萸汤合金铃子散合方加减
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覆盖于子宫体腔面,如因某种因素,使子宫内膜在身体其他部位生长,在功能上随雌激素水平而有明显变化,临床患者多表现为剧烈痛经。笔者习惯于从肝经入手,治疗此病。今举以吴茱萸汤加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一例,具体如下: 患者,女,35岁。初诊时间:2017年2月28日。患者自述经前期及经期剧烈腹痛一年余。痛时有如大锤锤击,痛不欲生。伴头痛,畏寒肢冷,下腹坠胀,倦怠乏力,眼干,月经量少,色暗,有血块。曾被多家医院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口服镇痛药稍有缓解,但是病情反复,效果不佳。查见舌胖大、尖红、...
-
临床应用中药熏洗治气滞血瘀型腰突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多 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与生活。临床应用中药熏洗,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 盘突出症患者106例,获得满意疗效,现 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均来自外科门诊就诊的腰 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中医辨证为气滞 血瘀型,共106例,其中男62例,女44 例,年龄28岁~65岁,病程5天一6年。均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查体及影像学检 查,明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辨证为 气滞血瘀型(症见腰部疼痛,牵扯左下肢 疼痛如刺,固定不移,痛有定处,舌暗红, 脉涩滞)。 二、治疗方法 处方:黄芪...
-
外治气滞血瘀型颈椎病方
气滞血瘀型颈椎病的 临床表现为颈、肩、背和四 肢疼痛,痛有定处,喜热恶 寒,颈部僵硬,活动受限,夜 间痛甚,头晕等。可采用中 药热敷熏洗法治疗。 取独活、秦艽、防风、 透骨草、刘寄奴、苏木、赤 芍、红花、威灵仙、乌梅、木 瓜各9克,水煎25分钟, 取液,用干净毛巾浸蘸药 液趁热外敷并擦洗患处, 注意水温,勿被烫伤,每次 30分钟,每日2次。 (刘谊荐) ■相关链接 【这些中药渣也是“宝" 】 煎煮中药后都会剩 下大量的药渣,治疗骨 科、脾胃疾病的中药渣其 实可以再利用。骨科方面 的药渣可...
-
肝郁气滞型胆囊炎与胆囊结石的中医治疗
胆囊炎与胆囊结石是临床上较为多发的胆囊疾病,且胆囊炎与胆囊结石二者在病理上常常互为因果。胆囊结石可诱发胆囊炎,胆囊炎又是促使胆囊结石形成的原因之一。胆囊炎、胆囊结石属中医之胁痛、胃脘痛、结胸、黄疸等范畴。临床上通过中医辨证,分型施治,灵活化裁,常可取得满意疗效。 本病的肝郁气滞型多见于发病初期的胆绞痛或单纯性急性胆囊炎,疼痛以胀痛为主,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反复发作,胸闷食少,时有嗳气,右上腹局限性压痛,腹壁尚软,体温正常或伴有低热,口苦,食欲减退,或有恶心呕吐,厌油腻,多无巩膜或皮肤黄染,舌质红或暗,舌苔薄黄。...
-
邵铭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胆囊炎经验
慢性胆囊炎指胆囊慢性炎症性病变,是临床 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病势缠绵、反复发作的特 点。西医内科治疗病程长、易反复,腹腔镜胆囊 切除术并发症发生率 0. 83% [1 ] 。邵铭教授师从国 医大师徐景藩教授,治疗胆系疾病临床经验丰富, 在传统中医药理论对慢性胆囊炎认识的基础上, 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和多年临床经验,提出应 用疏肝利胆活血法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胆囊炎的 学术主张。 1 临床表现 慢性胆囊炎多表现为持续右上腹钝痛或不适 感,有恶心、腹胀、嗳气、泛酸等消化道症状, 病程较长,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可为肝气郁结...
-
主治慢性胆囊炎 肝郁气滞型方
治慢性胆囊炎方 处方:自芍、当归各12克,枳壳 10克,柴胡8克。每日l剂,水煎分 3次服。 主治:慢性胆囊炎,中医辨证为 肝郁气滞型;症见右胁或右上腹短 暂绞痛或钝痛,反复发作,胸闷,嗳 气,脘腹胀满,食欲欠佳,大便干结, 舌淡红,苔自,脉弦。 钟丽英 治慢性胆囊炎方 柴胡、半夏、川楝子、海金沙、鸡内金、郁金、金银花、砂仁各10克,黄芩12克,延胡索、白芍各15克,金钱草30克。水煎后于餐前30分钟服,每日1剂,连续4周,症状可消。 骨质疏松喝猕蕉汁 骨质疏松患者在补充钙剂...
-
胁痛(肝经气滞血瘀证)活血止痛之法
导读:本文重点介绍知名中医专家张洪义教授运用活血化瘀药的经验。张教授将活血化瘀药按其效力归纳为几组药对,临证时根据患者气滞血瘀的程度、部位、性质等不同进行辨证加减,在治疗中获得良好效果。张教授对活血化瘀药物的灵活运用充分体现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特色,在临床实践中可资借鉴和参考。 活血化瘀药物的使用非常广泛,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活血化瘀的作用在现代医学中体现为抗血小板凝集、抑制血小板活化、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等,可见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在该方面均非常重视。全国名老...
-
河南名医治脑萎缩(气滞血瘀)方
河南名医治脑萎缩(气滞血瘀)方 处方:桃仁、川芎、赤芍、生地、枳壳、牛膝各10克,桔梗、葛根各9克,银杏叶15克,黄芪30克,红花、当归、三七粉(吞服)各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理气导滞,活血化瘀。用于治疗脑萎缩,中医辨证属气滞血瘀型。症见神情呆板,失眠健忘,头痛胸闷,甚至偏瘫失语,大便秘结,舌质暗红,边有瘀点,苔薄白,脉沉涩。 河南名医治脑萎缩(痰浊阻窍)方 处方:茯苓、陈皮各9克,半夏、竹茹、枳实、石菖蒲、远志、郁金各10克,薏苡仁2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