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治 第11页
-
不孕症的中医治疗
有些女性结婚多年却未能实现生儿育女的愿望,据统计,不孕症发病率在10%~15%左右,全世界约有5000万~8000万对夫妇受到不孕症的困扰,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那么什么是不孕症,中医治疗不孕症有什么特色?不孕症患者除了要配合医生接受药物、手术治疗外,心态调节、饮食起居方面应该注意什么呢?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妇科主任医师赵瑞华。 什么是不孕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夫妇同居一年以上,有正常性生活,未避孕而未受孕者,称为不孕症。赵瑞华介绍说,受孕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从卵巢排出正常的卵...
-
全国名老中医治先兆流产经验
沈坚华,全国名老中医,擅长治疗不孕不育。沈老治疗先兆流产有其独特之处,现介绍如下。 早期先兆流产是指妊娠12周前,出现少量阴道流血和(或)下腹痛、腰酸,宫口未开,胎膜未破,妊娠产物尚未排出,妊娠尚有希望继续者。属于中医学“胎漏”、“胎动”不安范畴。 一、补肾固冲为大法,结合辨病辨证论治。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生殖,胞络系于肾。肾气盛,天癸至,任冲通盛,月经按时而至,方有子。若患者先天禀赋薄弱,肾气不足,或后天失养,损伤肾气,如房劳过度、多次堕胎、生活无度、久病伤肾等...
-
产后身痛 中医治疗验案
赵某,女,已婚,2010年9月13日就诊。2008年剖腹产手术后,由于产后护理不周受冷,导致关节酸痛、麻木,腰背痛至今。现翻身诸症加重,腹胀,脉沉无力,舌淡苔白。证属产后真元大损,气营两虚,治宜益气养血,温通经络。处方:黄芪15克,党参15克,当归15克,地龙10克,鸡血藤20克,忍冬藤20克,威灵仙10克,路路通20克,丝瓜络10克,桑寄生10克,炒杜仲15克,巴戟天10克,羌独活各10克,姜黄12克,细辛3克,川断18克,狗脊20克,栀子10克,藁本10克,木瓜20克。7剂,水煎服。以该方为主加减两月后见好...
-
山东名医治习惯性流产方
山东名医治习惯性流产(脾肾不足)方 处方:菟丝子20克,续断、桑寄生、阿胶(烊化) 各1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补肾安胎,固冲。用于治疗习惯性流产,中医辨证属脾肾不足型。症见以腰酸痛下坠为主证,或兼有阴道少量出血、量少、色淡红,小腹痛伴下坠感,同时伴有头晕耳鸣,小便频数,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弱。 创方者:高静 李晓静 山东名医治习惯性流产(血虚内热)方 处方:黄芩、黄柏、生地、白芍、续断各1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加减:出血量多加地榆炭、仙鹤草各20克;阴虚内热加旱莲草...
-
中医治疗产后发热
特约专家、全国名老中医、广西区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 张达旭 编辑同志: 我妻子生小孩后不久就出现发烧.体温38%:以上,服西药效果不好,请问如何用中药治疗? 湖南怀化周伟 周伟读者: 妇女产褥期间,出现发热(38cC以上)持续不退,称为产后发热。中医一般分为以下五型辨证施治。 一、感受邪毒型:患者产后高热寒战,发热不退,小腹疼痛拒按,恶露色暗如败酱、气臭秽;心烦口渴,尿少色黄,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则: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处方:金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天葵子、鱼腥草、益母草、蒲...
-
河南名医治缺乳方
河南名医治缺乳(气血虚弱)方: 处方:党参15克,黄芪20克,麦冬、桔梗、全瓜蒌、天花粉、漏芦、黄精各10克,通草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补气养血,佐以通乳。缺乳是指妇女在哺乳期内,乳汁甚少,或全无,多发生在产后1周内,也可发生在整个哺乳期。 本方用于治疗缺乳症,中医辨证属气血虚弱,乳汁生化乏源者。症见产后乳少,甚或全无,乳汁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满感,神倦食少,面色无华,舌淡,苔少,脉细弱。 加减:若纳少便溏者,酌加炒白术、茯苓、山药以健脾止泻。 专家点评:本型除了药物治疗外...
-
治乳汁清稀冰冷中医治方
病例:张某,女,27岁,初产妇。 2008年3月21日初诊。2008年3月生一足月女婴,产后乳汁尚可,哺乳:日后,偶尔发现左侧乳汁清稀冰冷,而右侧乳汁则温而稠,经西医治疗无效。查患者左侧乳房小于右侧乳房,无局部红肿包块,无压痛,唯左乳冰冷清稀量少,饮食尚可,口苦口干。其性急躁,常感胸肋胀满,时有头晕,舌淡苔薄黄,脉弦涩。证属肝气不疏,阳气郁而不达。处方:柴胡12克,炒白芍18克,枳壳9克,甘草3克,干姜5克,香附 6克,陈皮10克。3剂,水煎饭后服。 二诊:药后口苦、胸肋胀满减轻,乳汁略温,治已见效,仍宗前...
-
中医治产后呃逆气喘面浮足肿
1977年秋,城内李姓少妇,34岁,产后3月余,呃逆、气喘、面浮足肿,邀家父出诊,余随同前往。 患者主诉产后2日后,不慎感寒,周身不适,时有咳嗽,咳吐稀白痰涎。伴头晕乏力,晨起面目浮肿。经服中西药治疗,症状缓解。一日前晨起,又见面目浮肿,继之双下肢肿胀,并咳嗽气逆,症状日趋加重,甚至难以平卧。观其面目水肿,双下肢肿胀,按之凹陷不起。精神萎顿,脉缓,舌淡苔白。 家父诊后云:此乃产后三焦水道不利,体内积饮无疑。饮为阴邪,非温不化,治则当以温药和之。 处方:云苓皮15克,桂枝5克,焦白术1...
-
中医治乳腺增生经验
乳腺增生足乳房一种非炎症疾 病。属于中医学“乳癖”范畴。其特点是 乳房肿块,经前肿痛加重,经后减轻, 好发于30~40岁妇女。中医采用地肤 子汤治疗有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一、治疗方法 处方:地肤子60克,橘核30克, 柴胡12克,枳实9克,白芍10克,甘 草6克。 加减:证属肝郁痰凝,伴有心烦易 怒,失眠多梦,情绪急躁,乳房胀痛,苔 薄白,脉弦滑者,加陈皮、郁金各10 克,金银花、蒲公英各30克。证属肝郁 气滞,伴有两胁及乳房胀痛,低热,舌 红少苔,脉弦数者,加陈皮、生地、玄 参、...
-
乳房疾病风邪与相关脏腑的关系 病案举例中医治疗
“风邪为百病之长”,乳房位于人体胸部,且属于人体的上部,可见乳房所在的部位易为风邪所侵袭,这与“风为阳邪,易袭阳位”的特性相符。所以风邪致病与乳房密切相关。临床常用的风药选用金银花、连翘、野菊花、薄荷、忍冬藤等,用于治疗乳房疾病,并举验案两则以证之。 乳房疾病是发生在乳房部位疾病的统称。其临床特点复杂多变,常有乳房结块、乳房红肿疼痛甚则化脓,并伴有恶寒发热或壮热口渴,苔薄白或黄,脉数等临床表现。我们认为风与热是此类疾病发生的重要致病因素,治疗当以疏散风热为主。临...
-
乳腺小叶增生的中医治疗
乳腺小叶增生义叫乳房纤维囊性增生症,一般发生于中年妇女。症见乳房中肿块形如丸卵,边界清楚,质硬而光滑,活动好,经X线拍片等检查可确诊。由于此病属慢性疾患,中医对症治疗取效良好。 一、痰湿型:患者形体多肥胖,或多疾,或倦怠嗜睡,有的患者皮肤油垢较多,体味明显,或白带多且略偏黄,便粘稠而不畅顺,或常咯痰,舌质红,舌苔略黄厚,月经来潮时乳房隐隐作痛。 治则:化痰湿、散乳结。方药:半夏、陈皮各12克,制胆南星10克,郁金、浙贝母各15克,鹿角霜20克,橘核、生牡蛎(先煎)各30克,海藻18克,蜜枣5枚。每日1剂,水煎分3次...
-
乳房疼痛的中医治疗
在女士中有 10%左右的人,在不同时期内出现乳房疼痛,尤其是青年女士,在月经来潮之前或行经期间,乳房出现胀痛或剌痛,轻者尚能承受,严重者痛得难以忍受,直接影响到工作和生活。而部分女性,在哺乳期间,亦出现乳房疼痛。 中医认为,乳房属肝,肝善舒畅,人一旦情绪不佳时,则易郁闷伤肝,致使肝气郁滞,肝经受阻,从而导致气血流通不畅,出现乳房疼痛。可采用药物或推拿治疗。 中药治疗方为:当归、夏枯草、郁金、延胡各15克,白芍、柴胡、香附、枳壳、厚朴花各12克,青皮、甘草各8克,丹皮 10克。水煎服,每日 1剂,于经前一周服用。...
-
安徽名医治月经淋漓不尽方
安徽名医治月经淋漓不尽(脾肾两虚)方: 处方:黄芪30克,党参、熟地、山萸肉、山药、赤石脂各15克,白芍、白术、血余炭各10克,炮姜5克,煅龙骨、煅牡蛎各20克,阿胶(烊化)12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健脾补肾固摄。可用于治疗月经淋漓不尽,中医辨证属脾—肾两虚型。临床症见:患者经量先多,继而量少淋漓,色淡质薄,头晕耳鸣,腰酸膝软,神疲乏力,面色苍白或萎黄,苔白薄,舌淡,脉沉细。 安徽名医治月经淋漓不尽(阴虚血热)方: 处方:生地、白芍、玄参、沙参、仙鹤草、延胡索各15克,...
-
中医治疗乳腺纤维腺瘤
中医治疗乳腺纤维腺瘤首先要进行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不同的症状表现,施以不同的处方用药,从根本上调整患者的脏腑功能,同时给予一些消块散结的中药,以达标本同治的目的,临床常可取得一定的疗效。 肝气郁结型:一般肿块较小,发展缓慢,不红不热,不痛,推之可移。可有乳房不适,胸闷叹息。苔薄白,脉弦。治以疏肝解郁,消块散结为法,方用逍遥散加减,药用柴胡9g,当归12g,赤芍12g,全瓜蒌15g,半夏15g,郁金12g,香附9g,石见穿30g,贝母15g,昆布30g。 血瘀痰凝型:一般肿块较大,坚实木硬,重坠不适。胸胁牵...
-
月经过少的中医治疗
特约专家、全国名老中医、广西区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 张达旭 编辑同志: 我近半年来每次月经的量都很少,半天就干净了,请问能否服中药治疗? 浙江嘉兴黄丽 黄丽读者: 月经周期正常,而月经量明显减少,少于20毫升,或月经期缩短不足二天,月经量少于正常,连续出现两个月经期以上者,医学上称为月经过少。中医一般分以下两型辨证施治。 一、气虚痰瘀型:临床症见经量少,常延迟,色淡,有时点滴即净,用小护垫即可,形胖,舌淡苔白,舌边有瘀点,脉沉细。 治则:健脾益气,化瘀祛痰。 处方:党参、生牛蛎、益母草各15 克,...
-
甘肃名医治经前期综合征方
甘肃名医治经前期综合征(肝郁气滞)方 处方:当归、茯苓各15克,柴胡、薄荷各6克,白术12克,甘草、煨姜、郁金、白芍、川楝子各9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疏肝理气,和血调经。经前期综合征是指育龄妇女在月经前7—14天(即在月经周期的黄体期),反复出现一系列精神、行为及体质等方面的症状,月经来潮后症状迅即消失。 本方用于治疗经前期综合征,中医辨证属肝郁气滞型。症见经前乳房胀痛,下腹胀满连及胸胁,烦躁易怒,经期不定,经量或多或少,舌质红,脉弦。 甘肃名医治经前期综合征(脾肾阳虚...
-
月经先后不定期的中医治疗
特约专家、全国名老中医、广西区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 张达旭 编辑同志: 我近来月经很不规律,经常提前或推后8~9天,该服哪些中药治疗? 广西宜州许萍 许萍读者: 月经周期或前或后一周者,医学上称为月经先后不定期,又称经水先后不定期,中医分以下两型辨证施治。 一、肝郁脾虚型:患者经来或先或后,经量多,色暗红,无血块,小腹疼痛,腰痛,带下多、色黄,头晕头痛,食欲不振,嗳气,小便黄,大便溏,舌光略红,苔薄白,脉弦细。 治则:疏肝解郁,养血调经。 处方:当归、赤芍、茯苓各12克,白术、柴胡、丹皮、栀子、香...
-
月经先期的中医治疗
月经提前来7天以上叫月经先期,其原因多数是血热为主,也有肾气不固引起。一般可分以下三型辨证施治。 1.肝郁血热:患者心情不顺、易怒,月经提前10天,大便结,小便黄,舌质淡红,脉弦。 治法:养血和营,疏肝健脾,清郁热。 处方:当归、白术、丹皮各9克,白芍、茯苓、柴胡各10克,山栀子、甘草各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2.阴虚血热:患者口干心烦,月经提前12天来,小便黄,舌质红少苔,脉数。 治法:养阴清热,和血调经。 处方:川芎、阿胶珠、甘草各6克,当归身、黄柏各9克,知母、白芍、生地、黄芩、香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