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出汗多,不少人身体上会散发出尴尬的体味,特别是腋下、脚部和口腔,想要除去这些让人敬而远之的味道,不妨试试以下方法。 腋下异味:痱子粉有吸汗作用,其芳香味还有助于去除臭味,所以腋下总出汗,可以适当擦点痱子粉。 脚臭:可去中药店买葛根30克、白矾10克,将其烘干研成粉末,加适量温水,搅匀后泡脚,每天1~2次,每次20分钟左右。 口臭:取佩兰10克,用其代茶饮,每天1~2次。...
大家都知道,久坐,久站,久蹲容易得痔疮。得痔疮后,如坐针毡,真是大痛苦。其实几个小动作就能把痔疮赶跑了。 很简单好记的小动作口诀:一提二卧三起坐,四举五爬六吃果。 一提:早晚有意识地向上提缩肛门,每次30下。 二卧:仰卧,脚跟靠臀部,两手放头下,以脚掌和肩部作支点,使骨盆上起,同时收肛门,骨盆放下时放松,每日做l~3次,每次20下。 三起坐:两腿交叉坐,全身放松,保持交叉姿势站起,同时收臀夹腿,提肛,再原样坐下,全身放松,每日20次。 四举:站立,两腿并拢,两臂侧举到...
蕹菜(连根)500克,地锦草50克。水煎服,每日食2次。 黄花菜、马齿苋各30克,红糖60克。水煎服,每日2~3次。 生苦瓜200克,捣烂绞汁一杯,加入白糖40克,开水冲服。每日1~2次,5日为1疗程,可连服1~2个疗程。 鲜丝瓜2条,先将其切成3至4寸长,用笋叶或厚纸包裹,放在火灰中煨热后榨汁,加入红、白糖适量,每日1剂,分2次冲服。 新鲜葡萄、生姜若干洗净,分别捣碎,绞汁备用,用开水冲泡浓绿茶1杯,对入葡萄汁、姜汁各50毫升,蜂蜜适量,趁热顿服。 陈石榴皮适量,焙...
无论是普通感冒还是流行性感冒早期,症状较轻者,都可以采用自我药疗的方法。中药治疗感冒的方子很多,这里笔者向大家推荐一些既经济又实惠的药茶治疗法。 ▲紫苏叶茶 干紫苏叶15克,揉成粗末,沸水冲泡,加入少许红糖,代茶频饮。紫苏叶味辛,性温,有发表散寒、行气宽中的作用,适用于风寒感冒的初期。 ▲核桃葱姜茶 核桃仁5克,葱白、生姜各25克,红茶叶15克。将上述诸药捣烂,与红茶叶一起放入砂锅内,加水煎煮,去渣取汁,每日1剂,温服汤汁,并盖被卧床,待汗出,避风。主治感冒、发热、恶寒、头痛等。 ▲苍术贯仲茶 苍术...
读者问:每年一到夏天我就容易犯困,工作也没精神,人们说这是夏困所致。请问,该如何解决夏困的烦恼呢?广西南宁董女上 专家答:解决夏困的烦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运动刺激困了的时候伸展四肢,如下蹲10次驱赶睡意,能加速体内血液循环,提高大脑的供痒量,困倦就会缓解。 味觉刺激吃点苦酸麻辣的食品,亦可泡杯浓茶或咖啡,以解困意。另外,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具有“醒脑”作用。 嗅觉刺激困倦时,可闻闻风油精、清凉油、花露水等,可驱除困意,振作精神。 听觉刺激常听些曲调优美明快、...
经过漫漫寒冬,在对抗寒冷的过程中人体阳气消耗不少,待到初春时,阳气升发不足,就会感到困乏无力。春困可以通过一些身体刺激加以调节。 运动刺激。困了的时候伸展四肢,如下蹲10次驱赶睡意,能加速体内血液循环,提高大脑的供痒量,困倦就会缓解。 视觉刺激。走出室外,举目眺望,如果长期在室内,可添置一些色彩艳丽并富有生机的饰物、花草,让人感觉更有活力。 味觉刺激。吃点苦酸麻辣的食品,亦可泡杯浓茶或咖啡,以解困意。另外,多摄食鱼、鸡、五谷杂粮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具有“醒脑”作用。 有关...
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让现代人没法让春困耽搁的时间过长,如何能尽快赶跑春困?专家出了几招。 饮食法 多吃胡萝卜少吃火锅 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林芳表示,为了缓解春困,市民可在开春后,适当锻炼,多做深呼吸和能增加肺活量的有氧运动,居家和办公尽量多开窗,及时释放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平时宜多喝水,少吃油腻、热性食物,尤其是火锅。林芳表示,火锅主要适用于西南地区高温高湿气候,而且目前使用的火锅香料中,有许多是热性较高的中药,如花椒、炮附块等,食用后会促使肝阳上亢,肺燥热,使人容...
一到夏天,人们总感觉昏昏欲睡,一点精神都没有。“夏打盹”在医学上被称为夏季倦怠症。现代医学认为,夏季气温升高后,皮肤血管和毛孔扩张,皮肤血流量会大增,供应大脑的血流量就会减少。大脑为了自保,就会降低兴奋性,人就易产生困倦。此外,由于新陈代谢的速度也会加快,对氧的消耗也大增;大脑在缺氧的环境下工作效率就会降低,从而使人体感到困乏疲倦。 对于夏日经常感到困倦的人来说,中午小憩是个不错的办法。按照中医子午流注的观点,11-13点为午时,此时气血流注心经,为人体“合阳”之时。...
秋季气候凉爽宜人,体热的产生和散发以及水盐代谢也逐渐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人体因此感到舒适并处于松弛的状态。随之而来,机体有一种莫名的疲惫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秋乏”。秋天是非常适宜运动的季节,通过科学适宜的运动,可以使我们的身体尽快度过“秋乏”的调整期。 专家指出,只有经过一定时间适量、规律的运动积累,才能出现相应的健康效应。另一方面,日常已有适量运动的人,如果停止规律的运动,相应的健康促进效应会逐渐消失。而不同年龄、不同生理和病理状态的人群运动类型和强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