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中国古代医家在对天人关系思考过程中,根据对四时规则的调查,引申出的针对人体如何适应四季规则以调整个别阴阳和谐的一种原则性的提法,为历代医家、道家、摄生家所重视,至今不衰。 秦汉时期:探求天人合一,理论大廓构成 秦汉时期,跟着哲学向医学的浸透,许多哲理性医学理论观念逐渐构成。《黄帝内经》在探求人体生命活动规则过程中,调查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言明“天有四时五行,以成...
中医阴阳消长的理论认为,冬至是“一阳初生”,夏至则是阳气最盛的时节。夏季三个月里,自然界万物生长最为茂盛华美,人体新陈代谢也最旺盛。此时人们养生,要顺应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故有“春夏养阳”之说。然而,夏至以后,气温升高,雨水增多,气候特点除了炎热之外还有“湿”。此处的“湿”一指外界环境湿度加大,湿热交蒸,潮湿闷热影响人体的舒适感;二指人体内部水湿不运,阻遏气机,影响阳气升发。两湿相加,人们容易感受暑湿之邪而患病...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由此可见,古人早就指出了养生的首要原则是顺时养生。夏季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上下交合,植物开花结果,大自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象。即所谓“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人在气交之中,故亦应之。那么,儿童夏季的饮食调养有什么要诀呢?怎样才能做到顺时养生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着眼: 就阴阳而论,养阳为要 夏季天气炎热,腠...
7月17日正式入伏,冬病夏治三伏贴也火爆起来。随着人们对中医养生理念的认识不断提高,三伏贴敷人数也每年节节攀升。然而,在众多贴敷患者中,既有因病需要贴敷的,也有听信“贴敷有病治病,无病防病”这样不负责任的宣传的跟风者。 记者在采访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多位专家的过程中,大家一致提倡—— 春夏养阳三伏最佳 冬病夏治是中医学的特色疗法之一,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张伟教授介绍,根据传统中医理论“春夏养阳...
《黄帝内经》中说“春夏养阳”,又说“春生夏长”,夏季正是“养阳养长”之时,可以理解为此时身体顺应自然界的阳气之生长,也在壮盛起来。那么我们如何利用好这段时间,助益健康呢? 养阳 夏季阳气旺盛,正是大自然阴消阳长之时,可为养阳之大好时机,对于平素体质虚弱、多汗自汗、易患感冒者,可趁此时阳气旺盛,通过晒太阳的方式补益阳气。主要以晒晨起初升的太阳为宜,时间应以自身舒适、微微发汗为度。10时至15 时的太阳最为猛烈,不太适宜,同时也...
一、天人合一 1.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2.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3.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4.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5.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二、养生保健 1.春夏...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记载:“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由此延伸而来的“冬病夏治,夏病冬治”治未病思想,被绝大多数医家所接受。笔者换角度思考,提出“春夏养阴,秋冬养阳”,顺应四时阴阳发展规律,亦适用于病症的诊疗特点。笔者拙见,试作阐发,实乃抛砖引玉,以飨同道。 各医家释义“春夏养阳,秋冬养...
一年养阳看春夏,春夏养阳看三伏。清朝道光年间天休子著的《修昆仑证验》中记录:“凡男妇头风、脑漏、牙疼、耳肿、脚气、臁疮、手足腰背筋骨疼痛、风寒、湿热、虚弱、酸软等症,于三伏日巳、午、未时,赤身于烈日中晒之,不论新旧大小病症,概能痊愈除根,即妇女月事,亦可晒,通天地化育神工,难以殚述……统而论之,增长人之精神气血者,晒也。”三伏这几天做足日光浴,不但能祛陈年痼疾,也可医治新病,效果甚好。 “春夏养阳”“长夏胜冬&rdqu...
日前,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牧民46岁的陈玉国不远千里,来到湘潭圣康医院复查病情,同时,带来一条厚实的大羊腿,赠给该院院长、肾病专家文育红,感谢文院长妙手回春。 去年春季的一天,陈玉国作例行检查,发现患有慢性肾功能不全,且伴有高血压,医师告诉他只能肾透析。陈玉国正当壮年,心有不甘。他从陕西榆林友人那里知晓,与他同样病情的人,在湘潭圣康医院经中西医结合治疗,没有用机器透析,就康复如常。陈玉国看到了希望的曙光。11月26日,他辗转来到湘潭,慕名找到文育红院长诊治。 以文育红院长为首的圣康医疗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