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泻 第3页
-
首乌泽泻汤治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脂质在真皮内沉积所引起的黄色瘤和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所引起的动脉硬化。尽管高脂血症可引起黄色瘤,但其发生率并不很高;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又是一种缓慢渐进的过程。因此在通常情况下,多数患者并无明显症状和异常体征。不少人是由于其他原因进行血液生化检验时才发现有血浆脂蛋白水平升高。 民间偏方大全网为您提供治疗高血脂的有效偏方:首乌泽泻汤治高脂血症 [方 剂] 制何首乌30克,泽泻20克,丹参10克,玉竹15克。 [制用法] 将上药水煎3次合并药液,分2 --3次口服,每日l 剂...
-
泽泻混合并用汤治高血压
高血压是指动脉血压过高,即舒张压超过12千帕(90毫米汞柱),或收缩压在40岁以前超过18.7千帕(140毫米汞柱)。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和继发性高血压(症状性高血压)两大类。前者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的以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疾病,属中医的“头痛”、“眩晕”范畴;后者是由于某些疾病引起,作为这些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 [方 剂] 泽泻30--50克,川芎、白术各20--30克,草决明、野菊花、桑寄生各15--20克,钩藤4O--60克,全蝎5--10 克。 [加 减] 若属气血瘀阻型者,...
-
带下病 运气方静顺汤加泽泻
静顺汤治疗带下病 王某,女,52岁。 4月1日早晨发热,体温38.5度,咽干、咽痛、干咳无痰,舌暗,苔白薄燥,脉浮数,予顾植山推荐的朱肱《活人书》葳蕤汤(玉竹、白薇、麻黄、葛根、石膏、川芎、羌活、杏仁)半付热退。但遗留有咳嗽、痰少、咽干,换用麦门冬汤(麦冬、桑白皮、紫苑、白芷、法半夏、钟乳石、党参、淡竹叶、甘草)3剂。4月5日反馈咳嗽已愈,但近2日白带增多,且外阴肿大,不红不痒,小便稍黄,舌质暗,苔白腻,脉沉。考虑患者平素脾虚有湿,麦门冬汤滋阴润燥之力大,故而出现带下色白,如今寒水之势强,故果断...
-
泽泻汤合二陈汤加味治眩晕
朴某,女,41岁,2013年9月26日初诊。 患者素有胃疾,3日前晨起头目眩晕,如坐舟车,伴恶心、呕吐频频。经当地卫生院静点用药,症状未见明显改善。刻诊:精神疲顿,面色苍白,稍事活动则恶心频作,呕吐之物多痰涎及些许食物。舌质淡、苔白略腻水滑,脉弦滑。此乃痰浊中阻,气机逆乱,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中焦运化失常。 治法:和胃降逆化痰,泽泻汤合二陈汤加味。 组方:泽泻40克,白术20克,茯苓30克,半夏15克,陈皮15克,竹茹15克,旋覆花15克,代赭石25克,生姜9片,炙甘草10,大枣10枚。2剂,水煎,每日...
-
桂枝加葛根汤治疗颈性眩晕 泽泻汤治耳石症 甘汤证治梅尼埃病
崔书克运用经方治疗眩晕案3则 经方指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的方剂。《金匮心典·徐序》云:“唯仲景则独祖经方,而集其大成,唯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经方组成药味简洁,用药精准,效宏力专,疗效显著,为世代医家称赞。 崔书克教授从医20余年,经验丰富,善于运用经方治疗内科杂病,临床采用“六经辨病,方证对应”的辨证方法,以六经为纲、方证为要,先辨六经,继而方证对应,方随证立,方证一体,往往一剂知,二剂显,效如桴鼓。现将其应用经...
-
泽泻治臌胀水肿 冒暑霍乱 泽泻治妊娠遍身浮肿
臌胀水肿:白术、泽泻各半两(15g)。上为细末,煎服三钱(9g),茯苓汤调下,或丸亦可,服三十丸。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五两(150g),白术二两(60g)。上二味,以水二升(400ml),煮取一升(200ml),分温服。 冒暑霍乱,小便不利,头晕引饮:泽泻、白术、白茯苓各三钱(9g)。水一盏,姜五片,灯心十茎,煎八分,温服。 妊娠遍身浮肿,上气喘急,大便不通,小便赤涩:泽泻,桑白皮(炒)、槟榔、赤茯苓各五分(1.5g)。姜水煎服。 湿热黄疸,面目身黄:茵陈、泽泻各一...
-
眩晕病因有实有虚 泽泻汤治为基本方
眩晕可见于高血压病、内耳迷路病、脑动脉硬化、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贫血等疾病。眩晕实际是一组表现,包括眼睛发花、发黑、视物旋转、站立不稳等。轻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宁,重者可伴有恶心呕吐,甚则昏厥。西医治疗一般根据原发病治疗用药,加改善症状如扩血管、改善微循环等药物。 中医认为眩晕病因有实有虚,可以由风、痰、虚等多种因素引起。临床根据患者不同表现,辨证用药可望收到较好疗效。以下介绍笔者近年来治疗眩晕的一些思考和典型病例,说明眩晕的发病机理和治疗原则,供读者参考。 痰饮与眩晕...
-
《黄帝内经》汤液醪醴 乌鲗骨藘茹丸 鸡矢醴 生铁洛饮 泽泻饮
《黄帝内经》全书关于方药的阐发散见于多篇文章中,其中《素问》载8方,《灵枢》载5方,合计为13首方,通称“内经十三方”。内经十三方是中国医学史上运用方药治疗疾病的早期记载,从多维度呈现了早期选药、组方、剂型、用法等,在中国方药史上有独特的理论意义与历史价值。对当今方药作用的认识与疾病的论治不乏启示作用。 汤液醪醴 汤液、醪醴出自《素问·汤液醪醴论》,都是五谷酿制的酒类,其中清稀淡薄者称汤液,稠浊味厚者称醪醴。虽五谷皆可为汤液、醪醴的制作原料,但经文明示&ld...
-
刘启廷临床运用《黄帝内经》甘麦大枣汤,生铁落饮,泽泻饮,兰草汤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省市名中医刘启廷,从事中医事业近70年,善于借经方之精炼,时方之轻灵,加以发明,自树一帜,临床用药精炼,量少效著,直中病所,以简、便、廉、捷著称。 《黄帝内经》十三方药味虽少,却是我国运用方剂治疗疾病的最早记载,在我国方药史上有重要历史意义。现将刘启廷临床运用《黄帝内经》四首方剂的经验总结介绍如下。 甘麦大枣汤 《素问·汤液醪醴论》:“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帝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