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证 第3页

热证 第3页

  • 防风通圣散治实热证

    防风通圣散治实热证

    防风通圣散出自金代刘元素所撰《宣明论方》一书,该书全名为《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全方由防风、麻黄、芥穗、薄荷、大黄、芒硝、滑石、生栀子、黄芩、连翘、生石膏、桔梗、川芎、白芍、当归、白术、甘草等 17味药物组成。方中以防风、麻黄解风寒之在表皮者,使外邪由汗而泄;荆芥、薄荷清上焦风热之在巅顶者,使邪由鼻而泄;大黄、芒硝泻热通便,使里热积滞从大便而解;配滑石、栀子清热利湿,引邪热从小便排出;石膏、桔梗清肺胃之邪;,连翘、黄芩祛诸经之火;加入川芎、白芍、当归养血和血,白术健脾燥湿,甘草调和诸药。‘各药配合,共奏解...

  • 防风通圣散治疗热证

    防风通圣散治疗热证

      防风通圣散方出自刘河间的《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原方:“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各半两,石膏、黄芩、桔梗各一两,滑石三两,甘草二两,荆芥、白术、栀子各一分。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温服。涎漱,加半夏半两,姜制。”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为每服一两。荆芥为荆芥穗,且白术、栀子、荆芥穗用量为各二钱半。   不计药引生姜,共17味药,在古方中可谓大方、复方。   该方出自“风门”,且方名中有&ld...

  •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热证体会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热证体会

    山东省枣庄市名老中医朱文元主任医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运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各种热证,扩展了小柴胡汤的适用范围。运用此方时,遵循《伤寒论》101条所云“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结合脉证随症加减:若久热不退,邪气较甚,去人参、甘草,以防有助邪生热之弊,另加白薇、青蒿、元参、地骨皮等,治疗不同类型发热,均获良效。今将有关朱文元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热证经验作一简要整理,供同道临证参考。 胆囊切除术后发热案 钱某某,女,28岁,2009年6月19日诊。病者因患胆囊炎、胆石症,月余内作...

  • 枳术丸的源流 枳术消积丸与积热证

    枳术丸的源流 枳术消积丸与积热证

    枳术丸的源流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曰:“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此条经文虽短,但症状、病因、治法却一目了然,给后人留下了非常宝贵的关于水饮病的治疗经验。历史到了金元,补土学派代表李东垣,受易水派创始人张元素的影响,在其《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东垣试效方》等著作中,反复提及枳术丸的应用,如《内外伤辨惑论》云:“易水张先生枳术丸,治痞,消食,强胃。”文后还有橘皮枳术丸(枳术丸加橘皮),曲蘖枳术丸(枳...

  • 竹叶石膏汤适用于里证 阳证 虚证 热证

    竹叶石膏汤适用于里证 阳证 虚证 热证

    竹叶石膏汤是《伤寒论》中治疗热病后期阴伤低热、津亏体力不足的方剂,因此被称为清补之方。临床上此方应用十分广泛,为养阴清热补虚之典范,今笔者试从《伤寒论》所述及其方证角度探析阐释这一经典方剂,为临床应用此方提供参考。 《伤寒论》第397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竹叶石膏汤方由竹叶、石膏、半夏、麦门冬、人参、甘草、粳米七味药组成。本方是张仲景用于调理热病后期的清热养阴方,具有退虚热、消烦热、养气力、止汗、解渴、止呕、止咳等功效。 竹叶石膏汤适用于里...

  • 暑热证如何选用中成药

    暑热证如何选用中成药

    今年夏季来得比较早,而暑热容易使人头昏脑涨、胸闷、心烦、汗多、口渴、腹痛、吐泻、乏力、不思饮食等,这就是患了“暑热证”。此时可分别选用清凉解暑或祛暑辟秽的中成药治疗。1.在中暑的初期,当出现浑身无力、头晕、心烦、大量出汗、口渴、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选用以下清凉解暑、健胃除湿的中成药。十滴水 具有祛暑通窍、健胃除湿的功能。适用于轻度中暑、头晕头痛、胸闷腹痛、恶心呕吐等症。成人每次服5毫升,每日2次。藿香正气口服液 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功效。用于暑湿感冒、头痛身重胸闷,或恶寒发热、脘腹胀痛』...

  • 中医真热假寒证和真寒假热证

    中医真热假寒证和真寒假热证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本条原文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的第11条,意在区别太阳病表寒证和表热证的临床表现,但历代医家及教科书都将其解释为真热假寒证和真寒假热证,也有人对其表述的意义做其他解释,但总觉离原文内涵相去甚远,贻误读伤寒者众。 其实本条原文是介绍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的不同临床表现,用以鉴别寒热表证,是《伤寒论》作者长期临床的经验总结,其所表达细致入微,切合实际。...

  • 出红汗是个热证 那么热在哪?

    出红汗是个热证 那么热在哪?

    上一次说到出黑汗,这还有一个出红汗的。病人是上海人,20岁女性,常年发口疮,约有6年口疮病史。可是近半年来不仅常发口疮,而且身上还出红色的汗,像是血里加了水一样,而实际上也确实是汗里面带血。另外,她还伴有心烦,口渴,小便黄,两颧红肿、疼痛等症状,舌红,苔薄黄,脉滑数。从这些表现看,显然是个热证,那么热在哪?又该怎么治疗呢? 在中医历史上,有一个血证专家叫唐容川,他有一本血证专论《血证论》,其中在讲到“血汗”的时候,原文我已记不清了,但意思是说血汗的原因无非是两个,一个是&ldqu...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热证
  • 上热下寒证及左寒右热证

    上热下寒证及左寒右热证

      上热下寒案   刘某,女,52岁,初诊:1990年9月9日。   患者主诉上半身躁热,下半身冰凉已半月。患者自感上半身烘热出汗,腰以下寒凉如冰,非常难受,伴面红,唇红干,头晕,躁烦,失眠,腰困痛,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苔黄,脉寸关浮弦,尺沉细。   此为肝阳上亢,经络阻遏,阴阳不交,上热下寒;治以平肝心之阳,温两肾之水,兼活血通络,交通阴阳。   处方:钩藤15克,夏枯草20克,草决明15克,葛根15克,牛膝15克,地龙15克,莪术20克,大黄10克(另包后下),淫羊藿15克,阳起石30克,苍...

  • 小肠湿热证与膀胱湿热证

    小肠湿热证与膀胱湿热证

      定义   膀胱湿热证湿热之邪蕴结膀胱,导致膀胱气化不利所表现的证候。以尿频尿急、排尿痛为主症。   小肠湿热证湿热内郁,下注小肠,导致小肠分清泌浊功能失调所表现的证候。以尿频、涩痛和便溏、口糜为主症。   病因   膀胱湿热证多食肥甘辛辣之品,酝湿酿热,或下阴不洁,污浊之邪外入,蕴成湿热,均可导致湿热蕴结膀胱,出现尿道刺激征。   小肠湿热证湿热之邪,侵入中焦脾胃,或脾虚湿盛,蕴久生热,或居处潮湿,复感外邪,湿与热合,下注留聚于小肠,导致小肠功能失调,清浊不分。   病机   膀...

  • 炎热天气药膳防热证

    炎热天气药膳防热证

      炎热天气防热证,以下四款药膳有助于降血压、益气生津等调养。   清目降压茶夏枯草、桑叶、钩藤各3克,菊花5克,山楂、枸杞子各10克、决明子6克、生姜皮0.8克。煮沸或热水冲泡代茶饮,有助于清利头目,防止血压高。   养生降脂茶首乌、决明子各6克,山楂、枸杞子各10克,荷叶、槐花各3克、生姜皮1克。煮沸或热水冲泡代茶饮。有助于减肥,控制体重,同时降低血脂。   益气安神茶高丽红参须1.5克,天冬、麦冬各10克、枸杞子15克、菊花6克,槐花、冬瓜皮各1克,生姜皮0.8克,煮沸或热水冲泡代茶饮,常服可...

  • 胃阴虚证与胃热证鉴别

    胃阴虚证与胃热证鉴别

      定义   胃阴虚证:胃中阴液不足,虚热内生,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常见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和阴虚证候。   胃热证:胃中实火内炽,胃气失和,气血壅滞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常见胃脘灼痛,口渴,便秘和里热炽盛的证候。   病因   胃阴虚证:多因急性胃病,迁延不愈,伤津耗液,或热性病、温热病,耗津灼液,或吐、下后,阴液损失过多。或平素嗜食辛辣炙煿食品,劫夺胃阴,或精神忧郁,日久化火,肝火消耗胃液,或劳倦过度,耗伤气阴,则阴虚生内热。   胃热证:可由外感寒邪,或燥邪,入里化热,或情志不遂,气郁...

  • 大肠湿热证与肠虚滑泻证鉴别

    大肠湿热证与肠虚滑泻证鉴别

      定义   大肠湿热证:湿热之邪内犯大肠,熏灼肠道,传化失常所表现的下利黏冻脓血便,或黄色水样粪便,便次增多及湿热内蕴的证候。   肠虚滑泻证:大肠阳虚阴盛,传导失利,不能固摄所表现的大便滑脱失禁和阳虚阴盛的证候。   病因   大肠湿热证:饮食不洁或嗜食生冷油腻,可致湿热内生,阻滞气血,肠胃黏涩,气血熏蒸。如《素问·阳明篇》所云:“食饮不节,起居不时,则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

  • 心火亢盛证与小肠实热证鉴别

    心火亢盛证与小肠实热证鉴别

      定义   心火亢盛证:心经实火炽盛,亢旺于上所表现的邪热扰乱心神,消灼津液,气血壅盛的证候。常见有心烦不寐,口舌疮疡,脉洪数等症。   小肠实热证:由上焦邪热,下传小肠,小肠分清泌浊的功能失常,常可出现小溲短赤热痛和上焦心火上炎的口舌生疮,心烦口渴等症状。   病因   心火亢盛证:情志不遂,心气郁滞,郁而化火,“气有余便是火”,或五志过极,心火内炽;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温补之品,化热化燥,积热内蕴;或外感火热邪气,正如《医方类聚·积热门·...

  • 中医八法在火热证的辨治中各有运用

    中医八法在火热证的辨治中各有运用

    中医八法治疗火热证探微 火与热异名同类, 所谓 “热为火之渐, 火为热之 极” 。 二者皆属阳邪, 主要区别表现在致病范围和程度 上。 其致病范围的区别点在于火性结聚, 热性弥散; 而 在致病程度上热邪较轻, 火邪则较重, 如更重则称之 为毒, 火、 热和毒在致病程度上有层层递进的关系 [1] 。 对于火热证的病机在 《素问》病机十九条中对火 与热的论述所占比例较大, 言火者六, 言热者四, 首开 论述 “火热” 病机之先河。 明代张景岳提出: “凡察火...

  • 表寒里热证的治疗思路探讨

    表寒里热证的治疗思路探讨

      “表寒里热证”又称为“寒包热”“寒包火”“外寒内热证”等。该证型临床广泛存在,由于目前冬季暖气的普及、夏季空调的使用、饮食结构的改变(偏于辛辣油腻)、工作压力变大(情志化火)等因素,该证型的发生有增多的趋势,对该证型的治疗又不同于单纯寒热证“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普通治疗方法。本文主要针对表寒里热证的治疗思路探讨如下。 【何谓表寒里热证】   表寒...

  • 胡希恕的学术思想 太阳病为表实热证

    胡希恕的学术思想 太阳病为表实热证

    有同仁问道,在胡希恕的学术思想体系中,太阳病为表实热证,那么有无表实寒证?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现付之笔端如下,以供讨论。   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从八纲而言,表里为病位,阴阳为总的病性。因此,表证存在表阳证与表阴证。   表证皆有恶寒,为感受外邪所致。只不过发热恶寒发于阳也,无热恶寒发于阴也。需要注意的是,从表面来看,似乎表阳证、表阴证是以发热恶寒、无热恶寒的寒热来判断,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是根据证候的虚实来定。因为只有正气充实,正邪交争而发热恶寒;若正气虚,正邪不能交争,则表现为...

  • 湿热证的现代研究进展

    湿热证的现代研究进展

    湿热证是湿邪和热邪共同为患引起的临床常见证候。 在许 多疾病中, 湿热证都占有很大的比重, 探究湿热证的生物学基 础对于中医证候的现代化和多种疾病的防治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湿热证的现代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以期为证候的研究和 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现代医学研究对湿热证的认识 中医对证候的辨证过程有较强的主观性, 因此, 证候的客观 化和规范化是困扰中医发展的重大难题。 上世纪50、 60年代伊 始, 对肾本质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1] , 推动了中医证候研究的 进程, 随后湿热证等证候本质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

  • 中医五脏寒热证素特征的红外热像图识别方法初探

    中医五脏寒热证素特征的红外热像图识别方法初探

    随着社会的发展, 中医也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 进步, 中医的辨证不仅要重视传统的宏观辨证, 更需 要结合现代仪器设备进行微观辨证 [1] , 以实现中医的 客观化、 可视化, 促进中医的发展。 红外热成像技术 作为一门新兴的技术在被认知以后便开始广泛的应 用于全球各个领域, 现已在中医学领域尤其是中医 诊断学领域有了较大的研究进展 [2-4] 。 但目前为止, 从文献检索来看, 尚未有将证素特征和红外热像图 识别相结合的研究。 本文就中医五脏寒热证素特征 与红外热像图识别相结合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做一个 初步的探讨。...

  • 舌燥见热证 舌燥见寒证“舌燥主热说”

    舌燥见热证 舌燥见寒证“舌燥主热说”

    舌苔和舌质的润燥对判断病证的寒热特点、阴津盈亏至关重要,所以舌诊要重视望舌之润燥。通常有“舌燥主热说”,但具体到临床,不可拘泥于“舌燥主热说”,否则很容易导致误诊。笔者认为,燥舌多见于热证,但也可见于寒证。 舌燥见热证 舌燥苔薄干 外感风热或外感风寒入里化热见舌质枯燥、舌苔薄白或薄黄枯燥者,有表证者治当解表、清热、生津。风寒者用麻黄汤、桂枝汤配伍清热养阴生津丹方化裁,风热者用银翘散、桑菊饮配伍清热生津丹方化裁。例如叶天士《温热论》第19条曰:&ld...

  • 热证和发热莫混为一谈

    热证和发热莫混为一谈

      生活中,发热是人们经常碰到的事,西医要判断病人是否发热,只要用体温表给病人测量一下体温,便一目了然。而中医判断病人是不是属于热证,却不是测量体温就能明白的事。   中医所说热证,固然常有发热这一症状,而且在外感疾病中大多患者有体温升高,但在内伤疾病中,体温却又不一定升高。因为中医所说的热证,主要是指病人的主观感觉。例如病人自觉手足心热或五心烦热,体温都可以不升高,所以中医所说的热并不等于体温升高,体温有所增高而发热,也不一定都属于热证。例如感冒病中的风寒表证,虽然病人发冷发热,体温也可以较正常为高,但因其症状特...

  • 叶天士擅治外感热证

    叶天士擅治外感热证

    叶天士(1666—1745),清朝康雍乾年间名医,许多史书都记载了他“自年十二以至十八,凡更十七师”的故事。由于叶天士善于学习他医之长,且能结合自己的体验融会贯通,做到了“人病危……往辄奏奇效”,成为受人尊重的一代名医。 叶天士擅治外感热证,是中医温病学派的创始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叶天士有学无类,学习对象不拘一格,不拘对方身份、职业,凡“闻某人善治某症,即往执弟子礼”。其所拜师之人,既有名医大...

  • 贺普仁提出火针可以治疗热证 贺氏火针疗法的突破

    贺普仁提出火针可以治疗热证 贺氏火针疗法的突破

    •贺普仁提出火针可以治疗热证。根据古人“以热引热”“火郁发之”理论,针对热毒内蕴,拒寒凉之药不受,清热泻火法没有发挥作用之机,利用火针疗法的引气和发散之功,使火热毒邪外散,达到清热解毒的作用。 •面部并非禁针区域,在操作时选用细火针浅刺,不但可以治疗三叉神经痛、面瘫、面部痉挛等疾病,还可用于针灸美容如祛班、祛痣,只要操作掌握要领,不会出现永久性疤痕。 贺普仁教授是首届国医大师、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