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药 第4页
-
巧用成药治妇科病
1.退乳:产后及大月份引产后需退乳的产妇,采用口服维生索B。片效果明显,而且无不良反应。用法是60~80毫克/次, 11日3次,口服,连服3日,另可根据泌乳情况增加服药日数。 2.催乳:口服维生素E胶丸200毫克饮 2~3次,连服5日,可使乳腺分泌增加,对产后缺乳有良好的疗效。 3.外阴瘙痒:局部涂搽冰硼散,每日 2次,溃破者先用1:1000新洁尔灭液洗净,拭干,然后外涂用香油调好的冰硼散油,短时间内可明显改善外阴瘙痒症状。 4.慢性宫颈炎:外敷西瓜霜治疗慢性官颈炎有良效。敷药前先用无菌干棉球拭净糜烂面及阴道...
-
中药方中成药治妇科病
妇女产后多因分娩时产创和失血,导致血虚和血淤。产后多用阿胶、益母草 产后血虚多表现为头晕、发热、大便困难、缺乳、手足抽搐等。阿胶为补血佳品,可用阿胶15克配以其他补气血、活血安神的中药如党参15克、红枣15克、龙眼肉20克使用。注意阿胶应烊化后加入药液中服用。也可选用驴胶补血冲剂、阿胶当归合剂。 注意,阿胶应烊化后加入药液中服用。也可选用驴胶补血冲剂、阿胶当归合剂。 产后血淤型有腹痛、发热、恶露不尽等症。益母草是产后最好的中药,取20克加丹参15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煎水服。或可选用中成药益母草膏...
-
排卵期出血如何选择中成药
排卵期出血是指在两次月经中间,有周期性的阴道出血,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小腹痛,中医称为“经间期出血”,中医认为多由于肾阴虚、湿热内蕴、血瘀引起,可以选用下列中成药治疗。 肾阴虚:经间期出血,量少,色红,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可以选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二至丸、左归丸。 湿热内蕴:经间期出血,色红质黏,带下黄稠臭秽,胸脘痞满,口中黏腻,纳差,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濡或滑。可以选用龙胆泻肝丸、八正合剂、固经丸。 血瘀:经间期出血,量少,色紫黯,有血块,小腹疼痛拒...
-
中成药对症治早泄
中医认为,早泄以肝经湿热、心脾亏盛、肾气不固、相火炽盛为多见。患者可在医师指导下选用中成药对症治疗。 肝经湿热:症见两胁撑胀,口苦胸闷,阴茎虽能勃起,但人房不久即泄,阴囊潮湿瘙痒,小便黄赤涩痛,舌苔黄腻,症属肝经湿热,可选用甘露消毒丹,口服每次1袋,一日两次,开水冲服。 心脾亏虚:症见面色无华,头晕健忘,纳呆腹胀便溏,行房着体即泄,症属心脾亏虚,可选用:①归脾丸,蜜丸9克,口服,每次1丸,一日两次。②人参养荣丸,蜜丸9克,口服每次1丸,每日1—2次。 肾气不固:症见性欲减退,朋茎虽能勃起,勉强行房,短暂...
-
治疗子宫脱垂的中成药
子宫脱垂多见于患有长期慢性咳嗽、便秘的女性以及年老体衰的妇女。中医将子宫脱垂分为气虚型和肾虚型两种证型,根据不同的证型选用不同的药物治疗。 气虚患者多由于素体虚弱,中气不足,导致冲任带脉损伤而失于固摄,子宫坠落下脱。常表现为子宫脱垂,小腹下坠,劳则加重,伴有身倦懒言、面色不华、四肢乏力、小便频数等症状。治疗需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可用中成药补中益气丸,每日2次,每次1丸 (大蜜丸约6-9克)。 肾虚患者多由于先天不足或房劳多产或年老体弱,肾气亏虚,冲任不固,带脉无力系胞而致子宫脱出。常表现为子宫下垂,日久不愈,伴见头...
-
准妈妈感冒可选用中成药
冬季,准妈妈感冒之后,选用口服治疗感冒的中成药,毒副作用小且简便不影响工作,符合阶梯用药原则。但是,面对市场上品种繁多的药品,切忌盲目选用,必须对证用药,否则,不仅无效,延误病情,甚至加重病情。 风寒性感冒症状为恶寒重,发热轻或不发热、头痛、鼻塞、流清涕、喉痒、咳嗽。这时应该选用发散风寒的辛温解表药,如九味羌活丸、参苏理肺丸、通宣理肺丸,不能选用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丸、羚羊感冒片,误用会加重病情或者迁延不愈。 风热性感冒症状为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宜胀,咽喉红作痛或者张痛,或口干欲饮,咳嗽,咯痰黄稠。这时...
-
乳汁淤积症 中成药治乳腺囊肿
乳汁淤积症又称乳腺囊肿,临床表现多为双侧乳房肿胀疼痛,表面微红,硬结明显,轻度压痛,或体温略有升高。经吸出乳汁后,炎症多能消退,但如不及时处理,常容易发展成急性化脓性乳腺炎。中医认为,“不通则痛”,乳汁淤积多与肝气郁结引起气滞血瘀所致。复方丹参片由丹参、三七、冰片组成。其中丹参是活血祛瘀要药,三七既能散瘀镇痛,还有消肿定痛作用。冰片具有清热止痛作用。三药合用,能加强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功效。 临床发现,复方丹参片对治疗产后乳汁淤积症有较佳疗效。使用方法:复方丹参片每次口服5片,每日3次。服药...
-
中成药巧治男性乳腺增生
病案举例:42岁的牛老师,胸部右边肿痛、触痛两月余,劳顿和感情冲动时加剧;右乳头下外侧有一个肿块,约2.0厘米×3.5厘米巨细,有压痛、质地较硬、有弹性、边沿平滑、活动度可;B超搜检提醒乳腺增生。 病案举例:58岁的王师长教师,胸部左边肿痛、触痛1月余,劳顿时加剧;左乳头下外侧有一个肿块,约2.0厘米×4.O厘米巨细,质地较硬、边沿滑腻、与四周构造无粘连;B超搜检提醒乳腺增生。 中医以为男性乳腺增牛症是肝气郁结、痰湿内蕴、气血瘀结所致。医治:大黄氍虫丸每次3克,天天2次,ri服;...
-
中成药外用治乳痈
临床观察发现,早期乳痈选用中成药外治有明显疗效,介绍几则,供选用。 云南白药:将云南白药与保险子共研细末,加凡士林调为糊状,外敷乳房红肿处,肿块可很快消散。或取云南白药1-2克,加适量50 度左右的白酒或75%的酒精调为糊状,涂搽于乳房表面,并用敷料复盖或暴露,2天后用同法更换白药,连续3次。可活血通络,消肿止痛。 六神丸:取本品,内服每次10粒,每日4 次;外用每次30粒,研末放入凡土林中调匀后外敷局部,每日1换,最少1次,最多10次即可治愈。或取六神丸30 粒,冰硼散15克,青黛 30克,芒硝12克,诸药共...
-
痛经的中成药治疗
由于痛经分为好几种,而每一种都需要对症下药,因此痛经的女性需要熟识以下几种常用的痛经药。 月月舒痛经宝颗粒:成分为红花、当归、肉桂、三棱、莪术、丹参、五灵脂、木香、延胡索(醋制) 等,有温经化瘀、理气止痛的功效。它通过消除病理性痉挛,从而缓解和消除痛经,促进血液循环。 益母草颗粒:其成分 为益母草,益母草有活血 调经的功效,可以治疗月经不调、痛经,主要适合用于气滞血瘀引起的痛经。在治疗月经不调方面,对月经量少的效果比较突出。 广西花红片:有一点红、白花蛇舌草等成分,有清热解毒、消炎、利尿、利湿、祛瘀止痛的功效...
-
活血化瘀中成药治疗痛经
妇女在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小腹及腰部疼痛,常可伴面色苍白,头面冷汗淋漓,手足厥冷,泛恶欲吐者等证,并伴随月经周期发作,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中医认为,本病多为肝郁不舒,气滞血瘀,或寒凝经脉,气血不畅所致,当以活血化瘀,温经止痛为治,临床观察发现痛经以气滞血瘀居多,而许多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成药治疗痛经有良效。 云南白药类云南白药粉剂或胶囊剂适量,取出后用白酒调为稀糊状,填于肚脐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并可时用热水袋热熨肚脐处,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每日1换,连续3~5天。或取云南白药...
-
痛经如何选择中成药
痛经是指妇女在月经期或行经前后小腹及腰部疼痛,用于治疗痛经的中成药很多,在选用时必须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理论,辩证选择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气滞血瘀型:经前1— 2日或在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血块排出则痛减,经净疼痛消失,伴有乳房胀痛,胸满肋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宜选用元胡止痛片、女]科得生丸、调经丸、益母冲剂、痛经口服液、痛经灵颗粒、七制香附丸、通经甘露丸等。 寒湿凝滞型:经前数日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经血量少,血色紫暗,伴有形寒肢冷、小便清长,苔白腻,脉沉紧。宜选用温经丸、...
-
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常见中成药
乳腺增生病是指乳腺结构在数量和形态上发生异常,既非炎症又非肿瘤的一种常见乳腺良性病变,其发病率占乳房疾病的首位。主要表现为乳腺疼痛和乳房结节,与月经周期和情志变化有密切的关系。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加快以及生活环境的变化等原因,其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具有较好的疗效,而且不良反应少,主要包括内治和外治两方面。 内治:分为辨证治疗和周期治疗。 辨证治疗: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的首要原则。若患者平素性情急躁易怒,乳房疼痛随情绪波动而变化,考虑为肝...
-
颈椎病脑供血不足中成药治疗
特约专家、天津中新药业副主任中药师 韩德承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由于人体颈椎间盘逐渐地发生退行性变、颈椎骨质增生,或颈椎正常生理曲线改变后刺激或引起的一组综合症状。轻者常常感到头痛、头晕、恶心、耳呜、视物模糊,失眠、颈、肩及臂麻木等,重则可导致肢体酸软无力,甚至出现大小便失禁及瘫痪等,此病多因颈椎病使脑供血不足所致。临床上服用中成药舒脑欣滴丸有较好的疗效。 舒脑欣滴丸处方来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芎归汤”,方中的川芎为君药,可活血行气“上达巅顶,下通血海,中开郁结&...
-
用于急慢性风湿性关节炎中成药
追风活络丸:能祛风除湿,活络止痛。用于急慢性风湿性关节炎。每日3次,每次3片。 疏风定痛丸:能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强筋壮骨。适用于关节肌肉酸痛,遇寒加重,关节屈伸不利,肢体重着,四肢麻木,腰膝酸软者。每日2次,每次1丸。与疏风定痛丸功用相类似,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而偏于风寒的中成药还有风湿骨痛片、九味羌活丸、复方小活络丸(同仁堂)、祛风舒筋丸、换骨丹、稀莶丸等,临床均可选用。 寒湿痹冲剂:能温阳散寒,通络止痛。适用于肢体冷痛沉重,或肿胀,遇寒痛增,得热痛减,舌淡,苔白腻或白滑,脉弦紧或沉迟者。每日2~3次...
-
褥疮几则中成药外用治疗压疮方
褥疮,又称压疮,为截瘫或严重外伤的伤员,以及老年人长期卧床、护理不当,局部软组织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得外科疾患。多见于皮肤摩擦部位、两肩胛、尾骶、两髋及侧膝部,皮肤先起红斑,继而糜烂、坏死,溃疡或者化脓感染,肉芽不生,久治难愈,自觉疼痛,甚者可因感染而殃及生命。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局部气滞血瘀所为,当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生肌养血为治,现介绍几则中成药外用治疗方,有明显效果。 橡皮生肌膏 由血余、龟甲、地黄、当归、石膏、炉甘石、蜂蜡等组成。可去痛生肌,消炎长皮。可外用,摊于脱脂棉上敷患...
-
腰痛如何选择中成药
腰痛常见于肾脏疾病、风湿病、腰肌劳损及外伤等多种疾病,中医认为多由于感受寒湿、感受湿热、气滞血瘀、肾亏体虚造成,所以中成药治疗腰痛,必须根据病因不同,辨证选用。 寒湿腰痛 症见腰部冷痛重着,静卧痛不减,遇阴雨天加重,苔白腻,应选用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的中成药,可选用干姜苓术丸、独活寄生丸、舒筋活络丸。 湿热腰痛 症见痛处伴有热感,热天或雨天疼痛加重,活动后疼痛减轻,小便短赤,苔黄腻,应选用清热利湿,舒筋止痛的中成药,可选用三妙丸、四妙丸、当归拈痛丸。 瘀血腰痛 症见腰痛如刺,痛有定处,痛处拒按,日轻夜重...
-
祛风湿补气血 随症选用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成药
疏风定痛丸:温经散 寒,散风除湿,通络止痛, 兼能强壮筋骨。适用于关 节肌肉疼痛,遇寒加重、 屈伸不便、肢体沉重、四 肢麻木、腰膝酸软者。每 次1丸.每日2次。与疏风 定痛丸功用相类似.能治 疗风寒湿痹.而偏重于风 寒的还有风湿骨痛片、九 味羌活丸、祛风活络丸、小 活络丸、换骨丹以及稀莶 丸等,临床均可选用。 寒湿痹冲剂:温阳散 寒.通络止痛。适用于肢 体冷痛沉重或肿胀.遏寒 痛增,得热痛减,舌淡,苔 白腻或白滑.脉弦紧或沉 迟者。每次10~20克,每 日2~3次。具有上述症状 的患者还可选用大活络 丹、舒筋丹、...
-
中成药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常遇到一些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患者服用多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成药,不但无效反而症状加重。这些患者多有关节肿痛、局部发热或大便干、口渴、舌红苔黄等热象,且是风湿活动期。临床观察发现,风湿病初期、活动期热证多,寒热错杂多;晚期、稳定期寒证多,虚证多。 服用中成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也要分清寒热,决不能一见类风湿性关节炎就祛风散寒,通络止痛。自己选择中成药,经常分不清寒热,结果越治越重。现在市场上销售的治疗风湿病的药,大多以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为主,药性温热,并不是所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都适合。什么药适合应由风湿科大夫根据...
-
治慢性结肠炎中成药
1.湿热下注型 症见发热、腹泻或里急后重,粪便夹有脓、血、黏液。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利湿热。 香连丸:具有清热利湿,行气止痛之功效。适用于赤白痢疾,里急后重,胸隔满闷,宿食停滞。每包10克,1次1包,每日2 次。胃热泄泻者忌服。 2.肝旺脾虚型 腹泻多于情绪紧张或激动后发生,腹痛即泻,泻后痛减,伴胸胁胀满,脘闷纳呆。苔薄白,脉弦细。治宜抑肝扶脾。 加味逍遥丸:具有疏肝养血,健脾祛湿之功效。适用于气郁不舒,胸胁胀满,两胁疼痛,阴虚发热,肢体倦怠等症。丸重10克,1次1丸,每日2次。忌气恼辛辣,孕妇忌服,虚寒者...
-
治疗实证便秘的中成药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便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多由大肠积热,或气滞,或寒凝,或阴阳气血亏虚,使大肠的传导功能失常所致。中医将便秘分为实秘和虚秘。中成药论治本病常审慎其因,详辨其病,权衡轻重主次,灵活变通治疗。 治疗实证便秘的中成药主要用于热结便秘,大便干燥,甚至多日不解,伴有腹部胀满、口苦口臭、咽干舌燥,或有口舌生疮、发热等症。 清宁丸由大黄、绿豆、车前草、白术、半夏等组成,具有清热泻火、通便的功能。主治伴有咽喉肿痛...
-
中成药外治慢性结肠炎
慢性结肠炎往往病情缠绵,疗效反复,治疗颇为棘手。采用中成药外治慢性结肠炎,可明显改善腹痛腹泻诸症。 龟龄集。将纱布2-3块,置于龟龄集酒中,而后加热,待温度适宜时取出盖于肚脐孔处,用热水袋保温,每次20-30分钟,早晚各1次,5天为1疗程,连续2-3个疗程。可温中止痛。 藿香正气水。丁香、黑胡椒各等份,共研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每次取药末适量,用藿香正气水调匀,外敷于肚脐孔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3天。或取吴茱萸粉10克,用藿香正气水调匀,外敷于肚脐孑L处,再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