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 第3页
-
中医临床治法 活血化瘀
活血化瘀作为中医治疗的一种重要治法,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近年临床及实验研究的逐步深入,又深化了对血瘀证的认识。实践证实,活血化瘀法在临床各科都有较好的疗效。 我国第一部血证治疗的专著《血证论》亦成书于晚清,可见当时活血化瘀法使用广泛。血瘀证形成原因较多,凡寒凝、气滞、热结、浊阻、出血、外伤等均可导致瘀血。加之瘀血不仅为病理产物,又为其他疾病的致病因素,所以活血化瘀法在临床中有其相应之变化。对于活血化瘀方药的选用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仅对清宫疗效确切的活血化瘀医案进行简要举例,供大家点评。 活血化瘀不...
-
活血化瘀研究 用于治疗老年病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是传统中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当前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陈可冀院士率领团队将我国传统的活血化瘀疗法及有关方药的理论与现代医学病理生理结合,开展了一项深入、系统、全面的研究工程。 通过对中医古典医籍的深入发掘和系统研究,结合现代临床医学视角,建立了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理论。通过对不同时期血瘀证认识的总结归纳,不断探索制定血瘀证诊断标准,为标准规范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现代研究中深化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病理机制,从血液流变学、炎症相关、...
-
现代活血化瘀学派临床实践与研究
发展简史 1956年,高血压研究小组成立;1959年,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协作研究心血管病起步;1962年,首篇动脉粥样硬化中医治疗经验论文发表;197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成立北京地区冠心病协作组,16家医院合作研究活血化瘀复方冠心II号;1978年,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室成立;1981年,创建中国中西医结合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1992年~2000年,中日、中日韩等国活血化瘀国际会议;1997年,首届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海峡两岸活血化瘀学术会议;2013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
-
滋肾养心 祛湿化痰 活血化瘀
滋肾养心 肾性水属阴,位居 于下;心性火属阳,位居 于上。在正常情况下,心 火下降于肾,以资肾阳, 共同温煦肾阴,使肾水 不寒;肾水上济于心,以 资心阴,共同濡养心阳, 使心火不亢。这种上下 升降、阴阳相交、水火既 济的关系,习惯上叫做 “心肾相交”。如果这种 上下相交的关系失常, 肾水不升,心火不降,往 往出现心烦、心悸、失 眠、寐则多梦,甚则遗 精、口舌生疮等阴虚火 旺的证候,治当用交通 心肾之法,方用知柏八 味丸之类以滋阴降火。 肾水足而心火降,则水 火既济,阴阳相交,升降 气化功能...
-
从活血化瘀法的泛滥探讨当前中医临床存在
国人都为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而自豪,但是今天,却有很多患者感叹找不到“好中医”;同时,各级中医教育机构也在通过各种方式反思中医教育的得与失。既然存在问题,就该深入剖析,力求解决之。笔者现仅从活血化瘀法的泛滥探讨当前中医临床存在的问题。 活血化瘀法自古就有,但是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创制系列活血化瘀方以来,活血化瘀法便被后世不断地扩展,已经应用到各科各种疾病的中医治疗之中。因此,各式各样活血化瘀类中药、中成药的应用更是不断扩大。 比如,作为中西医结合的代表药物,今天各...
-
活血化瘀法研究不断开创新领域
活血法、化瘀法是中医医疗中十分古老的治病法则之一,将两法合而并用而成的,活血化瘀法也有着很悠久的历史,历代医学家在其医疗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使其日趋完善。在他们的著作中,对各类临床疾病何以需要活血化瘀治疗,活血化瘀的理、法、方药,以及疗效观察,都有内容十分广泛的记载。 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中西医结合方针确立后,活血化瘀的显著疗效又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中得到了现代医学的验证,进而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多年来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研究先后被列入四个五年计划,成为中西医结合学术研究有活力、见成效、受国内外关注的领域之一...
-
活血化瘀治口渴
李某,女,54岁,2009年5月19日初诊。患者3年来自觉口中干渴,并黏滞不爽,隔几分钟则需饮温水数口以润之。甚时,连续饮水也未能止渴,遇有外出也必须自带水壶,以解口渴之急需。每日晨起口干异常,四季如此,心情郁闷。为此病四处求医,也经各种检查,未见异常。查其所服方药多为沙参麦冬饮、六味地黄汤、麦门冬汤、参麦散等养阴之剂,治之罔效。也曾用健脾利湿之剂治疗,始有小效,后服无功。刻诊:患者唇紫而干,两颧微红。舌暗红,边紫暗,脉弦而沉。辨为瘀血内阻,津不上承。治以活血化瘀兼养阴,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处方:当归15克,生...
-
活血化瘀为中风病常用治法
活血化瘀为中风病常用治法,肝风妄动,扰乱气血,内则清窍气血瘀滞;外则肢体筋脉失养。故见口舌歪斜,言语謇涩,肢体拘挛,不能屈伸;手脚麻木,肿胀沉困,舌质黯,边现瘀斑等症,此时宜用活血化瘀之法,可化神明之府的瘀滞,开诸经络的闭塞,展肢体的痿废,舒指趾的拘挛,是谓中风主治的大法之一。 药选全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丹参、琥珀、川牛膝、乳香、没药、茺蔚子等药。其中,当归祛瘀血,养新血,又能补血,一药而多能;川芎上行头目,畅血之气,《药品化义》上说:“川芎气辛温,能横行利窍,使血流气行,为血中之气药...
-
血瘀学说与活血化瘀治法
血瘀学说与活血化瘀治法经历代医家长期探索实践,相关的理论知识已有大量积累,许多重要论述至今仍指导着临床诊疗。全国名中医、首都国医名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翁维良致力于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数十年,对血瘀证舌象、活血化瘀中药进行了系统研究,为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理论基础 翁维良在传承前辈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治心必通瘀”的学术思想,丰富了血瘀证、活血化瘀的理论内涵,促进了中医气血理论的发展。根据疾病时代变化特点,提出百病多瘀、老年多瘀、久...
-
喜用活血化瘀药 善用化痰祛湿药 妙用疏肝理气药
国医大师张学文临证治疗内科疑难杂症,用药独具特色。笔者跟师临证,多受启发,现整理总结其部分临证用药思维与经验如下。 喜用活血化瘀药 张学文治疗内科杂症擅长应用活血化瘀法,尤其在治疗疑难病临床实践中认识到“久病顽疾,多有瘀血阻滞之势”,凡疑难病久治不愈者,应考虑应用活血化瘀之法。但在应用时,要分清主次,注意兼夹,掌握好化瘀药量的多少,由小到大慎重用药,密切观察。 活血化瘀药种类较多,临床应用时应根据其药力强弱峻缓择优选择,一般依其作用强弱可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性质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