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阳明 第11页

阳明 第11页

  • 阳明病亦有蓄水证

    阳明病亦有蓄水证

    •阳明经表风寒邪气过经入腑结于阳明胃,使阳明胃不能正常游溢精气而寒水互结,从而形成阳明蓄水证。 •小便的利与数即明确揭示了水蓄部位的不同:太阳蓄水证小便不利;阳明蓄水证小便数而大便鞕。 •五苓散可改善机体气化功能,兼以健脾胃生津液,利水湿助化源,对于腔隙性停水有明显疗效。 《伤寒论》第71~74条叙述的是五苓散证,对于该证,普遍认为其为太阳经之腑膀胱气化失常所致的太阳蓄水证。事实上,不仅太阳有蓄水证,阳明病亦有蓄水证,除水蓄部位不同外,症状表现与太阳蓄水均...

  • 发汗不彻转阳明

    发汗不彻转阳明

      《伤寒论》185条云:“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对于“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笔者理解为:太阳病发汗当到位,到位则病可在太阳解。如果发不到位,由于“发表不远热”,便会增加体内郁热,而变为阳明病。   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有一段话似乎是专门为此作注:“夫辛甘热药,皆能发散者,以力强开冲也。然发之不开者,病热转加也。&rdq...

  • 用五运六气解读阳明病

    用五运六气解读阳明病

      现在注家从脏腑经络思维模式都把“阳明”解释为胃和大肠,认为阳明就是阳气极盛之意,此说一出,便失去了阳明病的真面目。但从五运六气脏气法时思维模式来认识,《素问·天元纪大论》说:“阳明之上,燥气主之。”燥是秋天的主气,是对应肺金的。   阳明病本义——燥   阳明本义《素问·天元纪大论》说:“阳明之上,燥气主之。”或云“阳明之上,燥气治之。”可知阳明是以燥为...

  • 镇痛环揉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

    镇痛环揉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

      方法:右手掌心放于左手背侧,大拇指来回环揉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各50次(以右手拇指第一横纹放于左手虎口正中,拇指尖所达是穴)。   作用:按揉合谷穴能祛风解表,通络镇痛,对牙痛、咽痛、头痛、腹痛有较好的镇痛效果,还能治疗感冒、头昏、困倦、耳鸣、耳聋、神经衰弱等症。小儿惊风时点此穴有回阳救逆、散惊去热之效。癫痫病发作时,重手法点按此穴,能缓解症状。   左手臂按摩完毕,再做右手臂。女子反之。(陈晨)...

  •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穴位分布图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穴位分布图

    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共有45个。它们是承泣穴、四白穴、巨髂穴、地仓穴、大迎穴、颊车穴、下关穴、头维穴、人迎穴、水突穴、气舍穴、缺盆穴、气户穴、库房穴、屋翳穴、膺窗穴、乳中穴、乳根穴、不容穴、承满穴、梁门穴、关门穴、太乙穴、滑肉门穴、天枢穴、外陵穴、大巨穴、水道穴、归来穴、气冲穴、髀关穴、伏兔穴、阴市穴、梁丘穴、犊鼻穴、足三里穴、上巨虚穴、条口穴、下巨虚穴、丰隆穴、解溪穴、冲阳穴、陷谷穴、内庭穴、厉兑穴。足阳明胃经上45个穴位中,首穴为承泣穴,末穴为厉兑穴,其中30个穴位在腹、胸部和头面部,其他15个穴位则分布在...

  • 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流注方向

    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流注方向

    如果手阳明大肠经的经气异常,会导致一些疾病。根据《灵枢·经脉》中的记载:“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足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脯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在《脉经·人肠手阳明经病证》一书中也说: “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大肠有寒,鹜...

  •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阳膀胱经循线图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阳膀胱经循线图

    足阳明胃经的循行路线是怎样的? 足阳明胃经,十二经脉之一,主管脏腑为胃,主治消化系统、五官、咽喉、下肢运动障碍等疾病。 足阳明胃经起于迎香穴,往上行走到鼻梁山根处,接着沿鼻梁的外侧,即从承泣穴下行,进入上齿,并环绕口唇,交会于承浆穴。接下来,足阳明胃经分为两支。其中,分支上行,循着颊车穴上到耳前,再循着发际至额颅部位。胃经的主干线则从颈下行到胸部,向内行走进入缺盆穴,属于胃络脾。主干线的支线部分又循行于胸腹,抵腹股沟处。接着,胃经由腹部下循下肢外侧前缘,至第二趾外侧端停止;分支从膝下3寸处和足背分出,分...

  •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穴位分布图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穴位分布图

    手太阴肺经中的主要穴位共有11个,它们是中府穴、云门穴、大府穴、侠白穴、尺泽穴、孔最穴、列缺穴、经渠穴、太渊穴、鱼际穴、少商穴。十一个穴位中,首穴为中府穴,末穴为少商穴,其中两个穴位位于前胸上部,其余九个穴位位于上肢掌面桡侧。 手太阴肺经起于脑,从胸部往下经大肠、肺及咽喉,然后到体表,从肩窝的中府穴,经手臂内侧、肘、腕,运行到手臂末端的少商穴。另有一条分支从手腕延伸到食指,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连。 如果手太阴肺经不畅通,则会导致体内的废弃物无法排除,出现皮肤瘙痒、胸闷、咳嗽、气喘、耳鸣、流鼻血等症-状,因此...

  • 基于《伤寒论》阳明探讨脑肠相关与中医通下的关系

    基于《伤寒论》阳明探讨脑肠相关与中医通下的关系

    学习方剂的人都知道, 《伤寒论》为历代方书执 牛耳者, 方剂教材中的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名方 都来源于张仲景的这本书, 书中审证辨因、 据证立 法, 用药之精妙常令人抚掌击节。 《伤寒论》中对通 下法的应用遍及六经病, 全书397条, 与通下有关的 条文就有90条, 其中, 阳明病最为广泛。 邪入阳明结 成腑实为 “可下证” , 故有 “阳明之为病, 胃家实是 也” 的论述。 张仲景发现在阳明病中, 常出现神志症 状, 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精神、 心理的改变, 而阳明又...

  • 阳明之为病 胃家实是也

    阳明之为病 胃家实是也

      《伤寒论》第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是仲景对阳明病病理机制的高度概括,后世医家将其称之为阳明病的提纲。对于此条的理解,历代注家各有其理,然多从实证、热证解。笔者觉得似欠全面,做为提纲证必然是对阳明病的高度概括,那么“胃家实”就应包括阳明病经证、阳明病腑证、阳明病寒证、阳明病虚证。   《灵枢·本输》云:“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故“胃家”泛指胃肠而言。“实”包括&ld...

    养生秘方 2024-03-06 13 0 阳明
  • 六经的结构观之阳明与太阴

    六经的结构观之阳明与太阴

    经方扶阳法认为,太阳与少阴是循环系统在机体对抗疾病时出现的变化,阳明与太阴是细胞机能在对抗疾病时出现的变化。疾病初期,体温升高,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属于太阳病与少阴病。病势向里发展,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细胞兴奋,肌筋膜舒展,力图多产生热量,机体能量全部用于对抗疾病,新陈代谢和产热中枢都兴奋到了极点。这时,大量胃肠道中的水分与糟粕进入到血液中,机体和疾病的反应进入极期。看上去是正气最旺盛的时候,其实背后隐藏着巨大危机。若机体持续这个状态,则能量逐渐衰竭,疾病进入太阴或者少阴。 阳明病 阳明病本...

  • 讨论中医阳明寒实症

    讨论中医阳明寒实症

    《伤寒论》第180条云:“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章虚谷《伤寒论本旨·阳明篇》中解释:“胃家者,统阳明经腑而言也;实者,受邪之谓。” “邪气盛则实”,这是《素问·通评虚实论》中对“实”所下的定义。据此,我们认为“实”解释为“受邪之谓”应该是合理的。“胃家实”解释为“胃家”受邪导致的相关病...

  • 病有太阳阳明 有正阳阳明 有少阳阳明

    病有太阳阳明 有正阳阳明 有少阳阳明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云:“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此讲阳明病的三种成因,但无论从何经传变而来,最终都造成了一个共同局面,即胃家实,此处的胃家,概指消化系统。笔者下面将分别从此三成因探讨阳明病发病机制。 太阳阳明 “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太阳病乃感染性疾病体温升高期,炎症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胃肠道蠕动,造成大便停留,肠内容物的液体被过分吸收,大便因硬。当体温上升期发展到高温持续期,即为白虎汤证,持续的炎症致...

  • 三阳合病虽然是太阳 少阳 阳明三经同病

    三阳合病虽然是太阳 少阳 阳明三经同病

    《伤寒论》中将这些多经病变并存称为合病或并病。若不因病传,于发病之始,则表、里、半表半里中的二者或三者同时发病,即谓为合病,如太阳阳明合病、三阳合病等均属之,为便于理解和记忆,笔者将其喻为“齐步走”。若病当表里相传时,前证未罢,而后证即作,有似前证并于后证一起而发病,名为并病,如太阳阳明并病、少阳阳明并病等均属之,亦可称为“前后脚”。 合病和并病虽概念不同,但在治疗上都是根据患者就诊时的刻下症而立法选方。当患者病情表现为表里同病时,治疗又应依据病情而定,或先...

  • 阳明经气化特点及其临床应用

    阳明经气化特点及其临床应用

    阳明经包括手阳明大肠经及足阳明胃经,以及相关的络脉、经别、经筋、皮部。王居易老师认为,经络的气化与相联属的脏腑气化作用相承,五脏六腑为经络气化提供精微物质基础,决定经脉的生理功能以及病理特征。手阳明大肠经所联属的腑,不仅包含消化道的下部——大肠,还包含上部——食道部分。古代没有“食道”的名称,食道与大肠均具有“传化物而不藏”的腑的特点,古代文献记载手阳明大肠经的20个穴位中有13个穴位都能治疗吞咽困难、食不下、食则呕等病...

‹‹ 2 3 4 5 6 7 8 9 10 11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