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虚实 第4页

虚实 第4页

  • 夏季降火要分清脏腑虚实

    夏季降火要分清脏腑虚实

      炎热的季节,不少人会口渴、口苦、目赤、头晕,有的甚至出现咽喉灼痛,口舌生疮等“上火”现象。安徽省中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施卫兵主任医师给出建议,降火要分清脏腑虚实,有所针对地进行饮食调养。   一般来说,年轻人比老年人阳气旺、火力壮,男性比女性火力壮。火力壮的人大都身体强壮,不易生病,但如果阳热过亢,超过正常范围,就变成了“邪火”,会引起红、肿、热、痛等不适,出现上火现象。   中医治疗火邪讲究定性、定位、给出路。所谓定性,就是认定火邪的来源和性质;所谓定位,就是要搞清...

  • 不可尽凭虚实补泻

    不可尽凭虚实补泻

      2011年3月到7月间刊发了许多关于补泻的争论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各自的思考:有从实践出发阐述临证一得的,有从源流入手辨析补泻之用的,有从文字含义入手挖掘邪正补泻新意的。笔者置身事内,几度撰文阐发己意,终以《理性对待各家之偏》收笔。近日学习《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篇》中看到祖先对此问题的经典解读,不禁汗颜。   《至真要大论篇》云:“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经言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污,工巧神圣...

  • 明辨虚实治寒热

    明辨虚实治寒热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载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寒之而热者”,指用苦寒泄热法治热证,病不愈反见热者,是指肾阴(真阴)不足之虚热,而非有余之实热;“取之阴”即治宜滋其肾阴(肾之真水)。此为阴虚不足,阴虚则热之证,应尊王太仆“寒之不寒,责其无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疗大法。方用六味地黄丸、左归饮等。“热之而寒者”,指用辛热药物治疗寒证,病不愈而反寒者,是肾阳...

  • “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是经方医学用语

    “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是经方医学用语

    “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是经方医学用语。近有同道发表有关论述,深受启发,今略做表述,与通道共同讨论。   术语来源   “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是著名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率先提出,原是用于论述阴阳寒热虚实的关系,重点是概述临床反应症状的属性,是阴证还是阳证。有关论述记载多见于《中医辨证施治概论》一书中,该论著部分内容发表于1980年第4期的《北京中医学院学报》,题名为《基于仲景著作的研究试谈辨证施治》。“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rdquo...

  • 《内经》关于虚实病机的论述

    《内经》关于虚实病机的论述

    《内经》关于虚实病机的论述既见于《素问·通评虚实论》之专论虚实的篇章,也散见于《灵柩·本神》《素问·调经论》等篇章,内容十分丰富,论述比较全面,突出体现在五脏、六气、四海以及阴阳内外寒热等的虚实表现之中,为后世临床虚实辨证及补虚泻实治则运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素问·调经论》云:“百病之生,皆有虚实。”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虚实病证的形成,最主要的病理机制是正邪双方的斗争及其力量对比。《素问·通评虚实论》曰:&l...

  • 邪无虚实 攻补当辨证

    邪无虚实 攻补当辨证

      5月27日发表张英栋“补虚为复正,虚人可攻邪”一文,对笔者5月26日在该报提出的质疑进行了解答,读之获益匪浅。张英栋认为:“任何形式的理论,应该以‘疗效’为检验的唯一标准。”当然不错,但是中医的扶正祛邪、补虚泻实等理论作为中医治病的根本大法,已经经历了数千年的实践检验,其疗效是有目共睹、毋庸置疑的。   邪无虚实之分   张英栋认为,讨论邪正比虚实更直接,更有意义。其实,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没有对虚实变化的仔细辨别,就不可能对邪正消...

  • 针灸医以“调虚实,平阴阳”为本

    针灸医以“调虚实,平阴阳”为本

    •1977年,刘亚光发表《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试论新医药学理论问题》一文,“双向调节”一词被作为医学概念首次提出,随后,“双向调节”概念被广泛应用于中药与针灸的理论及临床效应解释。 •针灸在其双向调节机体稳态平衡的治疗过程中,以“调虚实,平阴阳”为本,通过针刺、艾灸等手段刺激体表,激发或诱导机体自主调节系统,调节阴阳偏倚,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的临床效果。 中医流传千年,对临...

  • 中医八纲虚实的定义

    中医八纲虚实的定义

    八纲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总称,以之形成的八纲辨证是中医最基本的辨证论治方法,是六经、脏腑、卫气营血、三焦、方证等辨证方法的基础,是中医临证入门的一把钥匙,掌握好八纲辨证至关重要。 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尤其重视八纲,《景岳全书》开篇将八纲之中阴阳称之为二纲,又云:“六变者,表里寒热虚实也。是即医中之关键。明此六者,万病皆指诸掌也。”阴阳是认识八纲的基础,而六变之中则又以虚实最为重要。 虚实的定义 “阳道实,阴道虚。” (《素问&...

  • 中医治痞须辨虚实 痞之含义痞之证机痞之辨治

    中医治痞须辨虚实 痞之含义痞之证机痞之辨治

    •《伤寒论》对痞论述甚详,以方测证,大致可分为热痞、寒热互结痞、寒热错杂痞、气痞、痰痞、悬饮痞、水痞、协热利痞等。 •痞作为症状与胀、闷、满等,作为病机与郁、滞、阻等,作为病证与结、瘕、聚等的区分度不高。痞作为一个概念,其清晰性、准确性、必要性都还有不足。 “痞”作为一个专用术语,在中医学中或指症状,或指病机,或指病证。临证常用常见,历代论述颇多,但观点杂乱,所识不一,影响学用。兹对其作一梳理阐释。 痞之含义 《说文解字》释&ldq...

  • 疼痛有寒热虚实之分 中医痛症诊治

    疼痛有寒热虚实之分 中医痛症诊治

    国医大师程莘农院士从医70余年,辨治思路缜密,诊治痛症颇有特色。他认为中医从古到今对疼痛的认识都比较直观,主要指症状而言,常把身体内外产生的一种难以忍受的苦楚称作疼痛,虽然有各种不同证型的疼痛,但通称为痛症。针灸治疗疼痛优势明显,除各种急性疼痛外,临床主要用于急性组织损伤消退后的持续疼痛,或反复发作的慢性疼痛,多见于某脏器或某一处软组织慢性劳损性疾病。程莘农认为这些慢性疼痛多数本身就是主症,也是一种疾病,如关节痛、颈肩痛、腰腿痛、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等,但不能把慢性疼痛简单地看作是其他疾病的症状。 疼痛有寒...

  • 湿阻的治疗 须首先辨明寒热与虚实

    湿阻的治疗 须首先辨明寒热与虚实

    湿阻之证以全身困重、乏力胸闷、腹胀、纳呆、舌苔腻为主要特征。湿邪最易阻滞中焦,湿阻一般起病比较缓慢。本病多发于夏令淫雨时节和潮湿之地,无论湿自外来或湿由内生,皆由中焦脾失健运,气机受阻所致。治疗当以祛湿健脾为其总则。 本病当与湿温相区别,前者为湿邪阻于中焦,并以脾胃运化功能障碍为主,一般不发热;后者乃湿热蕴结,充斥三焦,多有发热,甚至高热稽留不退,并有卫、气、营、血的传变过程。 湿阻的治疗,须首先辨明寒热与虚实。一辨寒热,口苦黏,渴不欲饮,或有发热,尿赤,舌苔黄腻,脉濡数等,则为湿热熏蒸之证;若...

  • 打饱嗝也要分虚实

    打饱嗝也要分虚实

    嗳气俗称打饱嗝,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指胃中气体上逆,从咽喉所发出的声响,其声多闷而长,有别于呃逆(即普通打嗝)的声高而短促。 中医认为,脾胃虚弱、饮食停滞、肝气犯胃导致胃气上逆,是嗳气常见的3种原因。脾胃虚弱证:嗳气声低而缓,病程长,伴有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质淡、脉弱。饮食停滞证:嗳气声闷而长,有酸腐味,多于伤食后出现,舌苔厚腻、脉象有力。肝气犯胃证:嗳气声响,于生气或紧张后发病,患者平时性子急、易郁易怒。缓解嗳气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按压内关和足三里 将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贴在...

  • 针灸辨部位 疼痛辨虚实 辨寒热辨气血

    针灸辨部位 疼痛辨虚实 辨寒热辨气血

    国医大师程莘农从医70余年,辨治思路缜密,诊治痛症颇有特色。疼痛有寒热虚实之分,临床治疗时,应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现将程莘农痛症诊治要点分述如下。 辨部位 对于疼痛,程莘农按照“诊病之处即是治病之处”的规律,常常采用压痛选穴法,以压痛点作为针刺的治疗点,分穴位压痛选穴和非穴位压痛选穴,前者常用的有募穴、背俞穴以及四肢的穴位;后者又称阿是穴压痛选穴,广泛用于扭伤、痹症、落枕等病。 患者,女,48岁,2002年12月17日初诊。诉心...

‹‹ 1 2 3 4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