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壮医 第2页

壮医 第2页

  • 壮医竹筒灸疗法

    壮医竹筒灸疗法

    竹筒灸疗法是流行于广西南部壮族地区的一种民间疗法。 适用范围:本法适用于治疗各种痹症、痛症、瘰疬、咳嗽、哮喘等症 。 用具:用一根长约8 厘米、直径4厘米的竹筒, 一端留竹节,另一端锯掉 竹节,然后在距口径约2 厘米处分别开两条长方形 气槽,宽约2厘米,长达另 一端之竹节。 操作:施灸时,先用野 芋头切成厚度约2毫米之 薄片,粘贴于竹筒的开口 端,然后填入艾绒平气槽 为度,点燃艾绒,以野芋 头粘的一端轻轻压在痛 点或选取的穴位上,至局 部感到热甚(能忍受为 度),再重压竹筒,热感消失,约过三息(约十秒),即可...

  • “以毒攻毒”之壮医特色

    “以毒攻毒”之壮医特色

    “以毒攻毒”治疗原则,是壮医的特色之一。 毒,是壮医对一切致病 因素的总称。毒在壮医中主 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一为致 病原因,壮医认为,毒是导致 疾病的主要原因,有毒虚致 百病之说;二为有毒之物,如 毒草、毒树、毒虫、毒蛇、毒 水、毒矿等等;三为毒药和 解毒药,根据文献记载和实 地调查,壮医认识和使用的 毒药和解毒药在百种以上; 四为病症,即毒病,包括各种 中毒、热毒病;血毒病、风毒 病、毒结病、痧毒、瘴毒、蛊毒 等等。作为致病原因,毒有 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之毒 指具体有害、有毒之...

  • 壮医非药物热熨疗法

    壮医非药物热熨疗法

    本法是将某些非药物性的东西炒热、煮热、烧热或用其他方法加热,待温度适宜后趁热熨烫患者一定部位,从而起到治疗作用。一般每天熨 2~3次,每次20~30 分钟。壮医常用的非药物热熨疗法有如下几种。 (1)沙熨疗法:取细沙适量,放在锅内炒热后加适量酸醋,装袋,或将沙熨后加入姜汁30~50毫升,再炒一分钟,装袋,趁热熨患处。主要用于腹痛、腰腿痛、陈旧性损伤疼痛等症。 (2)生盐熨法:取生盐.500克,放在铁锅内单炒或加醋炒,炒热后装在布袋内,热熨患处。此法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如胃痛可以熨上腹部压痛点,腰痛可以...

  • 壮医药物热熨疗法

    壮医药物热熨疗法

    壮医药物热熨疗法是将相关药物加热后,置于患者体表特定部位,进行热熨或往复移动,借助药力和热力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法。 一、药物及适应症 1.柑果叶、大罗伞、小罗伞、两面针、泽兰、香茅、曼陀罗、大风艾、五色花、土荆芥、土藿香、七叶莲、柚子叶适量,取上述草药1~5种或全部,切细,捣烂,加酒炒热用布包好,熨患处。治疗腰腿痛、风湿、陈旧性伤口痛、痛经等。 2.苏木、香附、桃仁各适量,黄酒少许,炒热后热熨脐下疼痛处。治疗腹痛。 3.干姜、桂枝、川乌、生附子、乳香、没药、姜黄、川芎、赤芍、海桐皮、金银花藤适量,打碎炒热...

  • 壮医火功疗法

    壮医火功疗法

    壮医火功疗法,是用经过加工泡制的药枝,点燃熄灭明火后,用两层牛皮纸包裹,熨灸患者身体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火功药用材料:追骨风、牛耳风、过山香、大钻、五味藤、八角枫、当归藤、四方藤、吹风散等药,切成15~20厘米长,呐干后用生姜、大葱、两而针、黄柏、防己加入白酒浸泡(酒要浸过药面),7天后取出晒干备用。 操作:取一盏酒精灯,15~20 厘米长的药枝,把药枝的一端放在酒精灯上燃烧,明火熄灭后,把燃着暗火的药枝包裹于两层牛皮纸内,即在患者身上的穴位施灸(灸时隔着衣服或直接灸在皮肤上均可)。...

  • 壮医太极针

    壮医太极针

      壮医太极针直接在病灶疼痛部位针刺治疗,集推拿、针刺效果于一体,是养生治病的好方法之一   周丽华   太极的阴阳八卦代表着中国朴素的世界观,而这一理论同样被广泛运用在中医的治疗领域中。当年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中医一附院)民间科主任李才魁研究出了一种针与推拿相结合的针法,命名为“太极针”。与针灸的经络学说不同,壮医的这一种特别的针法特别选在疼痛的部位扎针且不留针,再配以手法推拿挤撵,对于痛症、表症都有不错的疗效。   中医一附院民间科虽已改为壮医诊疗部,但李才魁的独到针法流传...

  • 壮医治疗学

    壮医治疗学

    壮医治疗学是研究壮医治 病方法的一门科学。壮医治疗方 法是壮医用于矫治疾病,恢复患 者健康的一切措施的总称,分内 治法和外治法两大类。 一、壮医治疗方法的基本特点 1.重视外治,偏重祛毒 壮医认为人之所以发生疾病,从外因来说,主要是受到痧、瘴、蛊、毒、风、湿等有形或无形之毒的侵犯,致天人地三同步失调,或人体三道(谷道、气道、水道)、两路(龙路、火路)运行不畅,功能失调。故治疗上重视外治,以祛毒为先。根据毒邪的性质、轻重、侵犯的不同部位,祛毒的方法可多种多样。这种注重外治祛毒的治疗特点的形成,首先是基于壮医毒一...

  • 壮医热熨疗法

    壮医热熨疗法

    壮医热熨疗法是借助热力,或热力配合药力,熨烫人体的一定部位,以疏通龙路、火路气血,调节天、人、地三气的同步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法。壮医热熨疗法分非药物熨法和药物熨法两大类,广泛用于临床各科的治疗,尤其是对属寒湿凝滞、气滞血瘀,或虚寒性疾病疗效较好。考古资料证明,壮医热熨疗法源远流长,远在石器时代壮族先民学会用火之时即有萌芽,干百年来是壮族人民赖以防病治病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之一。 操作注意及禁忌事项: (1)应选好拔罐部位,以肌肉丰厚、皮下组织松弛及毛发少的部位为宜。 (2)病人应取舒适...

  • 壮医灯花灸疗法

    壮医灯花灸疗法

    壮医灯花灸疗法又叫灯草灸或打灯草,在壮族地区广泛运用,且疗 效确切。 材料:备茶油一瓶或 豆油一瓶,灯心草数根,油 灯一盏,火柴一盒即可。如 无灯心草亦可用脱脂棉花 代用。 适应症及取穴:壮族 民间用灯草灸治疗的疾病 不少于50种,下列是疗效 较好的几种及其取穴: 消化不良之腹泻:取 长强、天枢、关元、足三里。 胃痛:灸上、中、下脘; 胃腧、脾腧、足三里。 麻痹性肠梗阻:用明灯灸腹部两侧穴位。 腰痛、各关节痛:灸反应点。昏不知人:灸十宣、百会。发热:灸大椎、陶道。慢性中耳炎:灸百会穴。 操作:灯花灸分明灯灸...

  • 壮医针刺历史更久远

    壮医针刺历史更久远

      在针灸上,别树一帜的壮医针刺术与传统中医针刺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针刺不用根据传统经络学说来定位治疗,而是有着自己特定的穴位。中医一附院壮医诊疗室全国名老中医黄谨明表示,壮医针刺有其独立的理论支撑,即“三道两路”学说来传导气血的平衡。      壮医针刺脚有冷气病邪出   10月21日,记者亲自体验了壮医针灸的神奇。黄谨明在记者的脐环穴、膻中穴、百会穴等穴位针刺后,不一会,记者便感到腹部有一股暖气,而脚底却是有一丝冷气如风吹拂。黄谨明解释,这正是壮医针刺的特色,能让邪气从脚底排出身体。  ...

  • 壮医浴足疗法

    壮医浴足疗法

    浴足是壮医冶疗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浴足是把草药加水煮30分钟,过滤,待温度降至40℃~ 50℃时,用来洗足或泡足。浴足具有通龙路、火路气机,清热解毒,消炎止痛,消肿祛瘀,杀虫止痒等功效,使皮肤受热均匀,腠理疏通,血管扩张,气血流畅,从而达到治病目的。 适用范围:浴足疗法的适用范围很广,壮医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治疗内伤发热,用桃叶、青蒿煮水洗身、洗足,能使血管扩张散热,达到清热解毒之目的。 (2)治疗高血压、头目眩晕、耳鸣、肢体麻木,用桑叶、草决明各60克加水 1000克煎至750克浴足,...

  • 古代壮医 陶针疗法

    古代壮医 陶针疗法

    陶针疗法是用陶瓷片敲击或磨制成针状的医疗用具,然后在病人体表的相应穴位按压,或刺割至皮下出血以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陶针疗法是古代壮医传统的医疗技术之一,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 适用范围:陶针疗法常用于治疗小儿夜啼、中风、中暑、小儿急慢惊风等病症。 操作方法:陶针疗法的操作方法较多,按刺激方式分,有点刺、排刺、行刺、环刺、丛刺、散刺、集中刺及扩散刺等;按刺激的强弱分,有重刺、轻刺、中刺、放血刺、挑疳剌等类别。凡天部疾病、热症、表症、阳证,用虚补实泻,重天(上)轻地 (下)的手法;对地部疾病、寒症、里症、阴证...

  • 壮医儿科询诊

    壮医儿科询诊

    儿科询诊,主要通过询问病儿父母或知情亲属来诊察小儿病变。除了了解一般询诊的内容外,壮医一般结合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进行询诊。儿科询诊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询出生前后情况:新生儿疾病多与遗传因素有关,应重点询母亲孕期及哺乳期的营养及健康状况,有无早产、难产等,对婴幼儿,应重点询营养是否充足、合理,发育是否正常。 询远事:小儿远事,主要为预防接种情况,传染病史及传染病接触史。6个月~5周岁小儿抵抗力差,邪毒易内侵,易患麻疹、水痘等传染病,应重点询问。 询易感病因:婴幼儿“巧坞” 发育尚未健全,...

  • 壮医妇科询诊

    壮医妇科询诊

    妇人有月经、带下、怀 孕、产育等特殊的生理特 点,其他很多原因、很多疾 病亦可以引起这几方面的 病理改变,故妇科询诊除前 述有关的询诊内容外,经、 带、胎、产等是必询的内容。 询月经:注意询月经周 期、行经天数、经量、经色、经 质及兼症等。有时还须询末 次月经日期、初潮或停经年龄。正常情况下,初潮年龄为 13~15岁,周期平均28天,行经时间3~5天,经色正红无块,在妊娠期和哺乳期月经不来潮,绝经期的年龄在49岁左右。 经期:月经周期提前8~9天以上者,称为经期前置,多因邪热之毒迫血妄行,龙路不固,或气虚不摄所致...

  • 壮医的病因病机论

    壮医的病因病机论

    壮族地区位于亚热带,山林茂盛,气候湿热,动植物腐败产生瘴毒,野生有毒的动植物和其他毒物尤多,举凡毒草、毒树、毒虫、毒蛇、毒水、毒矿等等。无怪乎唐·陈藏器《本草拾遗》称“岭南多毒物,亦多解物,岂天资乎?” 无数中毒致病甚至死亡的实例和教训,使壮族先民对毒有着特别直接和深刻的感受,并总结了丰富多彩的解救治疗方法。据文献记载和实地调查,壮医认识和使用的毒药和解毒药在百种以上。邪毒、毒物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人体对毒的抵抗力和自身解毒功能的强弱,亦即取决于人体内正气的强弱。中毒后...

  • 壮医目诊 甲诊甲象

    壮医目诊 甲诊甲象

    壮医目诊 甲诊甲象分为28 种,辨甲象为壮医甲诊的重要内容之一,现分述如下: 壮医甲诊 主要甲象 (13)粗厚甲 甲体明显增 厚,粗糙,混浊不明,色呈灰白无 华,或见点状凹凸,甲床枯涩,月 痕苍枯。常见于种种皮肤病,如 甲癣等,为“嘘”亏“勒”损,风 胜燥胜所致。 (14)脆裂甲 甲体易碎易裂,指尖断面可见层状分离,甲床枯涩有斑点,月痕苍白混浊。脆裂以秋冬尤甚。主 “勒”亏精损,风燥之毒偏胜,凡有此病机之病症,皆可见到本甲象。 (15)...

    养生秘方 2024-03-06 12 0 壮医
  • 壮医探病诊法

    壮医探病诊法

    壮医探病诊法,是在疾病错综复杂,一时难以作出明确诊断,或病者“巧坞”已乱,昏不知人,无法询之的情况下,所采用的一些特殊诊断方法,类似于现代医学的诊断性治疗。壮医有时还借助探病法判断预后吉凶。探 病诊法古代壮医用得较多。 1.痧病探病法 若于患者体表见红色或 紫红色痧点,或于肘窝、胴 窝、舌下见青蓝色痧筋,或于 患者胸背、上臂等部位刮出 痕如蛇状隆起,或病者伴全 身不自然,疑为痧病欲明确 诊断时,可试用下述方法探 病:①以生车头一片给患者 嚼,其不觉刺舌、喉痒,反觉 甘甜者多为痧病。②以炒...

    养生秘方 2024-03-06 11 0 壮医
  • 壮医掌针疗法 跖针疗法

    壮医掌针疗法 跖针疗法

    跖针疗法 跖针疗法是根据壮医龙路、火路的循行分布及其在跖面的网络点与脏腑骨肉相关的理论,针剌龙路、火路在足跖面的66 个网结(穴位点),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的一种治疗方法。本法主要适用于脏腑、头面、躯体、肢体各种疾病。如针跖心的癞根、瘕根、积根、块根等网点,对一些奇难杂症的治疗有独到之处。 掌针疗法 壮医掌针疗法,是根据壮医龙路、火路手部网络与脏腑相关,形成网络点理论,对掌面、掌背的88个网点进行针刺,以疏龙路、火路“嘘”、“勒”之瘀滞,调节天人地三气同步平衡,从而...

  • 壮医主要是通过外治的方法

    壮医主要是通过外治的方法

    壮医从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认识到,针灸刺血、拔罐、刮痧等这一类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外治的方法,在人体龙路、火路的某些体表气聚部位(即穴位)施以调气治疗,调整调节和畅通人体气血,增强人体病能力,加速邪毒化解或排出体外,使三气复归同步而达到治疗目的。著名壮医药 线点灸专家龙玉乾指出,“疾 病并非无中生,乃系气血不均 衡”,认为药线点灸的治疗机 理就在于调整、调节、调动人 体气血,使之趋于均衡,则疾 病自然向愈。 壮医具有丰富的药物治 病的经验,认为药物的治疗作 用,在于以其性味之偏,来纠 正...

  • 壮医 诊疗技法

    壮医 诊疗技法

    壮族先民的早期医疗活动,为壮医的起源和形成打下了基础。先秦时期,岭南地区,包括壮族先民聚居地区,虽然生产力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低下的。与此相应的是,壮医的诊疗技法也应是比较简单。如前所述,只能借助微针技术治疗某些挛痹病;通过舞蹈气功防治风湿一类关节肌肉疾病;能使用数量不多的草药特别是药食同源的品种治疗一些常见病多发病。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岭南,置桂林、南海、象三郡,并从中原迁来一批外地劳动人民“与越杂处”,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与生产技术。南越王赵佗自称 &ld...

    养生秘方 2024-03-06 11 0 壮医
  • 壮医闻诊

    壮医闻诊

    壮医闻诊主要指通过嗅气 味来辨别疾病。听声音而诊病归 在息诊范围,自成章节。 1.嗅废物气味 人体气道、谷道、水道 排出之废物,如痰涎、呕吐 物、大便、小便、汗液以及 脓液、白带等,凡腥臭异 常,甚则臭不可闻者,多为 热毒为患,或湿热之毒内 阻。臭味不甚者,多为寒 毒,或阳虚。若见废物中夹 血,为气道、谷道或水道由 龙路、火路脉络损伤,须详 细察之。 2.嗅特殊体气 通过嗅患者身上发出 的某些气味,可察知某些 疾病,尤其是对“巧坞”坏,神明已乱而昏不知人者,嗅体气可帮助诊断。 若患...

    养生秘方 2024-03-06 11 0 壮医
  • 壮医旋乾转坤针法

    壮医旋乾转坤针法

    旋乾转坤针法是壮医的一种传统金针疗法。 该法遵循壮医针砭古法“轻剌阳证、重刺阴证、平刺和中”的实践经验,以轻飚、凝重两种基本手法交互运用,组成三度运针节度。其基本手法: 先审证,选定龙路、火路上 的网点(穴位),然后用直 式或横式执针法进针,得 针感后再按下述法度运 针: (1)旋乾:旋针用力要 轻,旋动较速,运针浑圆。 以针柄悬穴无所阻,柄端 必能在小幅度内摆动,术 者可导之划成虚圆。进退 豆许,出入矫捷,多用轻 旋,其功力轻而温和。以回 旋九次为一度,一个旋乾 以一长画“...

    养生秘方 2024-03-06 11 0 壮医
  • 壮医外治法 药棉烧灼灸

    壮医外治法 药棉烧灼灸

    壮医药棉烧灼灸是用干棉球蘸吸预先制成的壮药酒,然后点火,直接烧灼患处从而达到治 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法。该法 主要流传于广西德保县。 适应症:主要适用于局 部肌肉酸楚麻痛、风湿痹 痛、无名肿毒未成脓者、跌 打损伤瘀肿疼痛而无表皮 出血者,亦用于某些疾病挑 治前或挑治后的辅助治疗。 壮药酒的制备:取壮药 九龙川、破天菜、川乌、草 乌、吹风散、石头散、穿破石 等适量,95%酒精适量,浸 泡药物3天以上,制成壮药 酒,备用。 施灸方法:用血管钳夹住棉球一个,蘸吸预先制成的壮药酒,点燃,右手将着火的棉球迅速扣向病变部位,...

  • 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

    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

    培额(带状疱疹)后遗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无穷 莲花拔罐可建功 例一、梁某,男,71岁。2009年 12月1日初诊。 主诉:左额面部带状疱疹后遗三叉神经痛2年。 患者于2007年10月上旬无明显诱因下左额部出现带状疱疹,在当地医院行抗病毒等治疗后疱疹消失,但后遗左侧三叉神经痛,呈放射痛。牵扯整个头项及额面部。每日反复发作3-6次。每次痛时均靠服用吗啡止痛,连续2年。就诊时主要症状是左侧三叉神经分布区呈放射痛,局部不能触碰,夜间 1点左右痛明显,每日靠服吗啡方能止痛,不能戒断吗啡形成吗啡依赖,身体虚弱不堪,平...

  • 壮医透穴疗法 壮医灼法

    壮医透穴疗法 壮医灼法

    灼法 壮医灼法是用桐油果仁或砖头等烧热后灼于患者的一定部位上.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桐油果仁灼法多用于龋齿的治疗.方法是将桐油果仁点燃.熄去明火.待其温度稍降后(70℃~80qC),灼烫于龋齿洞中。砖头灼法多用于足跟痛的治疗.方法是用火砖2~3块烧热.轮流取出迅速铺上一层鲜大枫艾叶并洒上适量的酒或醋.将患足踏于其上.灼烫患部.热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每日2次,每次20分钟。 壮医鲜花叶透穴疗法 壮医鲜花叶透穴疗法是将鲜花或叶片置于所选用的穴位上.用线香或药根枝点燃隔花叶灸灼.通过鲜花芳香之气,绿叶浓厚之味...

  • 壮医油针疗法

    壮医油针疗法

    油针疗法是壮医常用的针法之一。 油针的制作:用普通缝衣针,穿过包有麝香等药的小包,露出针尖,尾端插入一根小木枝中作针柄,即成油针。使用时,将针置于桐油灯上烧至烫手 (置于鼻前略闻至有药香味)后,迅速轻轻地刺入治疗点(常选用反应点及其周围的几个穴位)。操作时刺入约半粒米的深度,每个穴位3—5次,隔日一次,5天为一个疗程。 本法常用于治疗风湿骨痛、慢性支气管炎、腰痛等疾病。油针疗法为广西崇左县壮医文云英家祖传五代的医技,方法独特,疗效显著。...

  • 壮医崇尚舞蹈气功

    壮医崇尚舞蹈气功

    崇尚舞蹈气功 在壮族医药的起源阶段和早期医疗活动中,舞蹈气功和体育锻炼防治疾病受到了特别的重视,这也是颇具地方民族特色的。这方面的内容,集中反映在壮族先民生产生活的宏大画卷——花山崖壁画上面。 花山崖壁画是壮族先.民在左江和右江两岸绘制的巨型壁画,主要分布在左江流域的宁明、崇左、扶绥、大新、龙州等县和凭祥市,分布区全长300多千米。从宁明县的珠山到扶绥县新湾山的53 个山头的峭壁上,有用赭色绘制成一幅幅形象生动、笔画粗犷的崖壁画,其中人像有2 688个,还。有铜鼓、锣、环刀、宝剑等物,以及...

  • 壮医熨浴疗法

    壮医熨浴疗法

    壮医熨浴疗法,是利用药物熨烫及药水浸冼患病部位时的温热效应、经络传导及药物有效成分的透皮吸收作用,来发挥功效的内病外治方法。该方法源远流长,在壮族民间已有千百年的发展历史,至今仍深受广大壮族群众的欢迎。熨浴疗法可以通过疏通人体龙路(体内血液的通道)、火路 (体内的传感之道,即相当于神经系统),以发挥活血化瘀、祛风散寒、温经通络、舒筋止痛、调和气血等多方面的作用,从而调节天、地、人三气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对寒湿凝滞、气滞血瘀和虚寒性疾病的疗效较好,适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滚克)、痛风(隆芡)、强直性脊柱炎(...

  • 壮医刮法

    壮医刮法

    壮医刮疗法是使用一些器具(如瓷碗、骨弓等)或药物在病人身上进行刮治的一种方法。其方法是取茶油或醋.涂在刮具上.然后由头颈部向下.先躯干后四肢.由近端向远端顺向刮 (禁止逆向刮或横向刮).刮的动作要求轻而有力,使病人有酸、胀、麻、轻度疼痛的感觉为度,刮的程度以皮肤出现轻微的红晕为宜。此法具有宣通透泄、发表散邪、舒筋活络、调整谷道肠胃功能等作用。本法常用于治疗痧症、中暑、外感及谷道肠胃疾病。 1.药刮法 药刮法是用药物作为刮具.在病人身上直接刮擦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常用的药刮法有: (1)卜芥或野芋头刮法:将鲜...

    养生秘方 2024-03-06 12 0 壮医
  • 壮医外治法

    壮医外治法

    根据壮医基础理论,人体 内存在着两条极为重要的内 封闭道路,即龙路和火路。 龙路、火路构成网络,在人 体体表密布网结,这些网结 即为穴位。人体“嘘”、 “勒”、精、津等营养物质在 气道、谷道内化生,通过龙 路、火路的输布滋养脏腑骨 肉。同时,龙路、火路也是 邪毒内侵的主要途径。壮医 外治法通过药物或非药物的 刺激,直接作用于龙路、火 路在体表的网结,疏通龙 路、火路之淤滞,一方面直 接祛毒外出,另一方面,调 整“嘘”、“勒&rdqu...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