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 第28页
-
如何用贝母蒸梨治咳嗽
贝母蒸梨是民间流传治疗咳嗽的一个验方,在秋冬比较干燥的季节,一些人出现感冒咳嗽后,就用贝母煮梨吃。有的人吃了有效,有的人吃后咳嗽反而加重了。这主要是因为不对症和制作方法的问题,一般人制作贝母蒸梨时都以为就是把贝母放梨里面蒸熟食用这么简单。其实,贝母蒸梨治疗咳嗽是有好多讲究的。 首先,贝母有川贝母和浙贝母之分。川贝母也称川贝,是一种比较贵的中药材。浙贝母即是浙贝,价格比川贝便宜许多。川贝和浙贝都可用于止咳,川贝止咳化痰效果较好,且有润肺的功效,特别适用于肺燥或秋燥所致的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嗽,伴有痰少、难咯,或痰中带血...
-
秋季咳嗽多,预防为上策
秋天是最易犯咳嗽的季节。由于秋季气候干燥,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湿润,常可使人的咽喉具有干燥之感;加上秋风阵阵,凉意袭人,使人的皮肤收缩。人的肺脏十分娇嫩,不耐痰湿和干燥,古人譬喻为悬挂的金钟。稍有外邪犯肺,金钟就会报警,出现咳嗽。由于秋令与肺相应,秋燥之邪更易通过口鼻呼吸道或皮毛而侵犯于肺,影响肺脏清润宣肃的功能。所以,秋天的咳嗽,多为燥性咳嗽。 秋天的燥咳,可有温燥与凉燥之分。一般以中秋节(阴历八月十五日)为界线。中秋以前有暑热的余气,故多见于温燥;中秋之后,秋风渐紧,寒凉渐重,故多出现凉燥。当然,秋燥温与凉的变化,...
-
治肺燥咳嗽方
治肺燥咳嗽方药:桑叶、枇杷叶、浙贝母各15 克,夜交藤、玄参各20克,太子参、射干、牛蒡子、瓜蒌壳、天花粉、陈皮、茯苓、杏仁(冲)、苏梗、炒枳壳各10克,神曲15克,桔梗6克。 功效:清肺化痰、养阴止咳。 加减:咽痛加马勃(包煎)、板蓝根各10克,蒲公英30克;口干明显、大便干燥加生地、麦冬各20克,胡麻仁15克;心烦不寐或咳嗽夜间较重,加柏子仁(冲)、合欢皮各15克,炙远志10克,炒酸枣仁20克;月经期感冒咳嗽加生地、赤芍、川芎各10克,当归6克;舌尖红加生地15克,淡竹叶6 克,通草10克;舌质红,无苔少津加女...
-
咳嗽不愈艾叶熏脚
方法是:艾叶30-50克,放人1500毫升的沸水中煎约15分钟;捞出艾叶,将药汁倒人脚盆中,趁热熏蒸双脚,为防药气外散,可在双脚外蒙盖一块稍大于脚盆的塑料纸(布),待温度适宜时,浸泡双脚;每晚睡前1次,每次15-20分钟,一般3-5次即可显效。 艾叶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心腹冷痛、月经不调、胎动不安、咽喉肿痛等症。口服煎剂或人丸散剂,常用量为3-9克;外用则为煎液熏洗,或炒热温熨,或制成艾条灸用,或鲜叶捣烂外敷。但阴虚血热者慎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艾叶中含有的挥发油具有明显的镇咳、祛...
-
小儿咳嗽外治法
中医认为,小儿形气未充,脏腑娇嫩,卫外功能较差,且小儿寒暖不知自调,故易被风、寒、热等外邪侵袭,肺失宣肃,而发生咳嗽。小儿咳嗽以外感咳嗽为多,治宜宣肺理气、疏散外邪。现介绍几则行之有效的简易外治法,供选用。 贴穴疗法: 细辛、白芥子各2份,半夏1份,杏仁、蒸百部各3份,共研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每次取药末适量,用米醋少许调成糊状,3岁以下小儿外敷于涌泉穴、天突穴,4岁以上小儿敷肺俞穴、天突穴(因小儿皮肤娇嫩,可将膻中穴与天突穴、定喘穴与肺俞穴交替使用),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3-5天。此法可宣肺...
-
治寒咳 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多发生于中老年人,是一种对健康危害较大的慢性病。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病情发展缓慢,严重时可诱发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 杷叶粥先将灸枇杷叶10~15克用纱布包紧水煎,去渣取浓汁,再加入粳米50克和水煮粥,粥将成时略加冰糖调味即可。每日早晚用之佐餐,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常见的咳嗽,咯痰色黄者。 养肺煲甜杏仁15克,猪肺200克(洗净切片后用沸水略烫),白萝卜500克(切块),一同放入砂锅内炖煮,待猪肺熟烂,加入适量调味品即可。食肺喝汤,每周两次,适用于本病缓解期白稀痰多,偶有咳嗽者...
-
小儿止咳中成药
咳嗽、多痰是儿童常见疾病症状,此时家长往往只看表面现象,急于给小儿止咳,这是不对的。 咳嗽是人体的防御动作,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对于已经患了喉炎、气管炎、肺炎和肺脓肿之类的疾病,咳嗽可以咯出痰液、脓液或飞沫,减少了呼吸道病原微生物及炎性因子的量,从而减轻了对呼吸道的侵害,利于恢复。 若小儿发生剧烈频繁的咳嗽,已影响到睡眠与生活,且病因为感冒、流感、咽炎、哮喘与气管炎、支气管炎等,可选用下列药物治疗:常用的棕色合剂(复方甘草合剂)具有止咳与化痰作用,常用于感冒、咽喉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小儿每次服1毫升,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