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泄泻 第2页
-
小儿泄泻用以敷脐处方
熟料五积散出自《医学入门》卷八。主治感冒寒邪,头疼身痛项强,恶寒,拘急,呕吐腹痛;及伤寒发热,头痛恶风,内伤生冷,外感风寒,并寒湿客于经络,腰脚酸疼;及妇人经脉不调及腹痛带下。余变而用之于敷脐治疗小儿冬月泻泄,常收到良好和效果。 处方:白芷30克,川芎30克,芍药30克,甘草30克,茯苓30克,当归30克,肉桂30克,陈皮60克,麻黄60克,厚朴40克,干姜40克,桔梗10克,枳壳50克,半夏20克,苍术70克。上药除白芷、肉桂2味外,余13味,用慢火炒令色变,摊冷,入桂、芷,用高压粉碎机微打成粗...
-
贴敷治疗小儿泄泻 一种受欢迎的治疗手段
小儿脾胃虚弱,无论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或脾胃虚寒等,均可导致运化失调而发生泄泻,发病之后,易耗伤气液,故须及时恰当治疗。药物贴敷治疗小儿泄泻取效甚捷,方便无痛又省钱,是一种受欢迎的治疗手段。 风寒型 泄泻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兼恶寒发热,肛周不红,舌苔白腻,取苍术、藿香各等份研细末,对入香油调糊状敷脐中,外加固定,8~12小时换药1次,日2次。 伤食型 脘腹胀满,粪便酸臭,不思饮食,夜喜俯卧,头汗出,毛发不润泽,肛周红,舌苔厚腻或微黄,取鸡内金1份,大黄2份研细末,对入香油调糊状敷脐...
-
小儿泄泻有良方
小儿脾常不足,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肾阳虚,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常见于2岁以下的小儿。轻者如治疗得当,预后良好,重者泻下过度,易致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中医儿科穴位贴敷、中药直肠滴入、推拿等综合疗法,对小儿泄泻有良效。 穴位敷贴小儿泄泻病主要病变在脾胃,将中药饼贴敷于脐部,脐部皮肤最薄,屏障功能最弱,药物易于穿透、弥散而被吸收。中医认为,脐又名神阙穴,属任脉,又为冲脉循行之地,任、督二脉互为表里。故任、督、冲三脉经气相通,内联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药物敷脐后可通过经脉之循行,...
-
小儿泄泻 治宜健脾化湿兼去除外邪
中医认为,小儿秋季腹泻属“泄泻”范畴。该病以脾虚为本,湿热之 邪为标,脾气虚弱、湿热困脾为其主 要病机,治宜以健脾化湿为主,兼顾 去除外邪。 处方:党参、猪苓、白术、茯苓各 9克,桂枝、炙甘草各6克。 加减:发热者去桂枝,加柴胡9 克;食积者加焦三仙、炒莱菔子各9 克;大便稀而量多者加车前子9克, 薏苡仁6克;大便色黄有臭味者加 葛根9克,黄芩6克,黄连3克;恶 心、呕吐者加陈皮6克,半夏3克; 腹痛者加白芍6克,木香3克。 用法:每日l剂,每剂水煎2 次,取汁100毫升,分3次服用。...
-
辨证治疗小儿泄泻案一则
男,1岁零6个月。3天前出现发热咳嗽,医院予以常规退热治疗,热退后出现腹泻,后逐渐加重转为水泻,日20余次,医院续予以补液治疗,症状不减,患儿继而出现呕吐,进食减少。 刻见:低热(37.9℃),咳嗽少痰,面色萎黄,精神萎靡,饮水较多,小便量少(1天当中仅于傍晚6点左右小便1次),舌质淡,苔薄白,眼窝较凹陷,心率120次/分。 方药:大回阳饮加半夏、茯苓、人参、怀山药、肉桂各6g(碎),生甘草6g,干姜6g,生附片6g(碎),生半夏6g(碎),茯苓8g,人参须6g,怀山药12g。3剂,浓煎,加适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