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治 第2页
-
痛风病药膳 痛风的饮食治疗
痛风病是由高尿酸引起的一系列组织器官损害的疾病,发作时如针锥刀戳,异常痛苦,常导致关节变形,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而人体内尿酸的生成,饮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平时饮食不加控制,过量摄取食物中的嘌呤,可致使体内嘌岭代谢紊乱,氧化成为尿酸。 临床卜典型表现有急性或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血液尿酸浓度增高,久病者有痛风石沉积,常导致关节畸彤,病程后期可引起肾尿酸结石和其他肾实质损害。严重时危及生命。 痛风病各种年龄均可发生,但以中年男性居多,女性停经以后较为常见。发作时大多在夜间,突然感到脚胀趾痛,患部有如冷水...
-
骨质疏松的饮食治疗原则
1.供给充足的蛋白质 要想获取充足的蛋白质,可选用牛奶、鸡蛋、鱼、鸡、瘦肉、豆类及豆制品等。 2.补充钙质 饮食中应给予充足的钙,正常成年人每日达800毫克,老年人应给予1000毫克。 含钙量丰富的食物有排骨、脆骨、虾皮、海带、发菜、木耳、橘、柑、核桃仁、谷类、豆制品、黄绿红色蔬菜等。 全谷类食物和钙不宜同时摄取,因为全谷类食物含有可与钙产生化学作用的物质,影响钙质的吸收。 3.注意烹调方法 有些蔬菜如菠菜、苋菜等,含有较多的草酸,影响钙吸收。如果将这些菜在沸水中焯一下,滤去水再烹调,可减少部分...
-
唐宋时期食治的嬗变
食治是指利用不同的食物来影响整个机体的功 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治愈疾病的一种手段或措 施 [1 ] 。唐代以前与食治相关的著作虽有数十种之 多,如 《药论 》《食经 》 《汤液经》等,但大多亡 佚,其名仅存于历代目录书中。唐宋时期,食治著 作大量涌现,使食治理论日臻完善,从而成为中医 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千金方 》 《外台秘要》 《太平圣惠方》三部 大型综合性医书均为首列理论,次列方药,以证统 方,以论系证,系统完备,且收采广博,卷轶浩 繁,能较好地反映唐至北宋初年的医疗水平,故本 文以这三部著作为中心进行考察。...
-
食治理论内涵的中医病因病机
食治理论在防治糖耐量低减中的应用 食物[1]指能满足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并利于寿命延长的物质, 《医学衷中参西录》云:“食物, 病人服之, 不但疗病, 并可充饥”, 指出了食物的双重作用。食治又称食疗, 是在整体观及辨证施食的指导下将食物当作药物, 按理、法、方、食进行合理配伍, 从而达到调节机体功能, 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糖耐量低减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T) 是介于正常血糖和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 D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