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疟疾 第20页

疟疾 第20页

  • 名医梁培基 自制的治疟疾药物

    名医梁培基 自制的治疟疾药物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的湖广和云贵地区出现了可怕的疟疾,当时特效的奎宁丸还未普遍使用。边远地区的百姓,多用乞求仙婆施法驱邪,或请巫医服符水来治病,因此死亡率甚高。为解除百姓的病痛,民国广东著名的制药家和广州名医梁培基(1875年-1947年)以他特有的眼光,大胆地推出一种自制的治疟疾药物,命名为“梁培基发冷丸”(广东民间称疟疾为“发冷”)。该药采用中成药丸的剂型,以治疟疾有特效的“硫酸奎宁”为主要原料,再配以中药甘草粉等制成,疗效显著。可...

  • 疟疾中医疗法大全

    疟疾中医疗法大全

      疟疾是由雄性按蚊叮咬人体,将其体内寄生的疟原虫传入人体所致的原虫病。人类疟疾有4种,由4种不同的疟原虫引起,即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和恶性疟原虫所致。传染原为现症病人和无症状带虫者。唾液中含有孢子的雌性按蚊叮咬人是其传染途径。病人病前有在疟疾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近年有疟疾发作史或近期接受过输血史。   辨证论治   中医学早在公元前1200年前甲骨文中就有“疟”字的记载,而疟疾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疟论》说:“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

  • 民间方治疟疾

    民间方治疟疾

    1.生白矾、鹿角霜各3克,红枣3个去核,共捣为3丸。每次服1丸,每日1次。 2.辣椒子30粒(未成年人减半)。每天晨起以白开水送服,连服4天为1 个疗程。 3.大黄、生姜各3克,共捣烂如泥状。摊成饼状薄片。在疟疾发作前1—2 小时贴在脐孔上,用纱布盖好,胶布固定。过了发作时间再取下。连用3日。 4.甘遂、甘草各等份,共研为细末,以水少许令 其湿润,贴 敷脐孔上, 纱布盖好,胶布固定。待疟疾发作过后5小时方取下。每日1 次,一般2—3次取效(此药不可内服)。 5.鲜蓖麻叶25克,水煎去...

  • 探究唐宋时期疟疾发病的韵体纪实文献

    探究唐宋时期疟疾发病的韵体纪实文献

    疟疾是一种古老而现代的传染病。唐宋诗歌中有不少描述患疟疾及求医饮药的述病诗,是供今人探究唐宋时期疟疾发病的韵体纪实文献。 杜甫 疟疠三秋孰可忍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杜甫旅居长安下杜城,贫病交加,卧床不起。当时长安阴雨连绵,蚊虫肆虐,杜甫又染上了疟疾。诗圣病后走访青年友人王倚,受到热情款待。他在《病后遇王倚饮赠歌》中写道:“酷见冻馁不足耻,多病沈年苦无健。王生怪我颜色恶,答云伏枕艰难遍。疟疠三秋孰可忍,寒热百日相交战。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 惟生...

  • 疟疾“打摆子”简易中医疗法

    疟疾“打摆子”简易中医疗法

    疟疾俗名“打摆子”,四季都有,但夏秋两季较多。多因 蚊子咬人后引起发病。以寒战、发高烧、出汗、发作有一定 时间为特征。有一天发作一次的,有二天发作一次的,也有 二天才发作一次的。发作时有的寒重热轻,也有的热重寒 轻。时间长了,往往面色发黄,左胁下出现硬块。根据体质 不同,有实证、虚证二种。 实证 怕冷发热有一定的时候,胸胁胀闷, 口干或不 干,心烦不安,干呕或呕吐痰涎,有汗(或少汗),脉多弦, 舌苔薄黄。 口子久丁,可能出现肚子服、胁下有硬块等症 状。治疗初起售:和解, 日久宜截疟。...

  • 退热饮治感冒 通利汤治尿道炎 柴胡截疟饮治疟疾

    退热饮治感冒 通利汤治尿道炎 柴胡截疟饮治疟疾

    国医大师张志远巧用柴胡配伍经验 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以下尊称“张老”)从医七十余年,在长期对柴胡的研究与应用中,获得了独到认识和丰富的经验。本文根据张老的临床医案以及笔记札记做出以下总结,希望广大杏林同胞共同学习。 《神农本草经》[1]中记载柴胡:“味苦,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一名地熏”。后世医家多有研究,如《神农本草经百种录》[2]载:“柴胡肠胃之药也。观经中所言治效,皆主肠胃...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