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麻黄 第17页

麻黄 第17页

  • 麻黄何以破癥坚积聚

    麻黄何以破癥坚积聚

      《神农本草经》首言麻黄“破癥坚积聚”,其后诸家本草对此功效少有提及,并且高等中医院校五版教材《中药学》在附录《本经》麻黄条文时唯独删除了这一句。盖因其功效特殊,且临床应用又有辛温耗气,峻汗伤阴之弊,故而提及较少。直至明代陈实功《外科证治全生集》制“阳和汤”一方,大倡其用,才逐渐为临床医家所重视。本方温阳散寒,补血通滞,治疗一切阴疽、流注、贴骨疽、鹤膝风等证。后世师其法而不泥其方,取本方麻黄配熟地之意,用于治疗癥瘕积聚等证,疗效颇彰。方中麻黄一物,一方面能开发腠理,...

  • 麻黄为《本经》中品

    麻黄为《本经》中品

      麻黄为《本经》中品。原文: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的草质茎。现代中药学教材认为,具有发汗作用的药味是辛味,因麻黄具有较强的发汗作用,故认为麻黄味辛,这与《本经》所言不符。而笔者认为,有关五味的理论并不具有普适性,也就是说具有发汗作用的药物并不一定具有辛味;反过来讲,具有辛味的药物也不一定具有发汗作用。   对于麻黄是否具有辛味争议很大,但并不能由此而对其发汗作用进行质疑,不仅如此,麻黄强大的发汗作用自古至今被...

    养生秘方 2024-03-06 14 0 麻黄
  • 麻黄花穗灸疗法

    麻黄花穗灸疗法

    麻黄花穗灸疗法是独具特色的壮医灸法之一。 本法的适应症:对风湿性关节炎、头痛头晕、体癣、手脚麻木、痧症、疮疖、腹胀、腹痛、鼻出血、无名肿毒、鼻塞等,有较好的疗效。 麻黄花穗的制备: ①药物采集:每年的4~5 月、10~11月采集长约3厘米的麻黄老花穗。 ⑦制备方法:取麻黄花穗、硫磺各15克,乳香、没药各6 克,丁香、松香各3克,桂枝6 克,雄黄15克,白芷、川芎各6 克,杜仲12克,枳壳、独活各6 克,细辛3克,炮甲、两面针、通城虎、金不换各6克,浸于95%酒精500毫升内,三周后用纱布过滤去渣,在药液中投...

  • 麻黄重剂应用探讨

    麻黄重剂应用探讨

    ●麻黄辛、苦、温,非大热。临床使用麻黄,应注意鉴别患者的体质,一般来说,患者面色黄暗,皮肤干燥且粗糙,肌肉松浮,具浮肿倾向;恶寒喜热,易于着凉,着凉后多肌肉酸痛,无汗发热;易于鼻塞、气喘;易于浮肿,小便少,口渴而饮水不多;身体沉重;舌体较胖,苔白较润,脉浮较为有力。   ●麻黄毕竟有泻无补,温燥发散,一般而言应中病即止,不宜长服久服。外感时病用麻黄,得汗即须停用;哮喘、痹证等内伤病用麻黄,须较长时期使用者,一般不宜大量,而宜得效后减量,同时须注意调整配伍。   谈“麻”色变之由来   麻黄为...

  • 麻黄应摆脱“六陈”说

    麻黄应摆脱“六陈”说

      中药陈用之说由来已久。最早出现药物宜放置陈久后使用的提法见于《神农本草经》的序例中:“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后苏敬在《唐本草》言:“麻黄、陈皮、吴茱萸、半夏、枳实(枳壳)此应陈久也。”但麻黄真正成为“六陈”,是在唐《新修本草》中,该书狼毒条下记载:“与麻黄、橘皮、半夏、吴茱萸、枳实为六陈也。”   中医理论认为,中药的治疗作用,主要在于其气味。六陈药物在生用时大多气味都很强烈,有刺激性,服用时有可能出现毒副...

  • 麻黄碱滴鼻治偏头痛

    麻黄碱滴鼻治偏头痛

    近年来,对偏头痛的新疗法不断付诸临床,并取得’了良好疗效。应用麻黄碱滴鼻就是一种较好缓解偏头痛的新疗法。 具体方法为:采用1%麻黄碱滴入双侧鼻孔,每次2~3滴,清洗鼻孔后再复滴1次,头痛发作期半小时滴1次,缓解期为每天4次,2周为1疗程。 鼻腔黏膜表面积很大,黏膜壁很薄,且密集分布着丰富的静脉网络,是药物吸收的良好场所,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长的特点。鼻腔还是颅内外小血管交织的场所,给予1%麻黄碱滴鼻液后,药物经鼻黏膜迅速吸收,可使颅内外血管都收缩,对血管扩张性头痛有治疗作用,还具有抗脑血管痉挛和镇痛、消...

  • 临床应用麻黄类方“波浪式加量”法

    临床应用麻黄类方“波浪式加量”法

    笔者临床应用麻黄类方时,常用“波浪式加量”法,该法来源于笔者临床实践,行之有效。兹介绍该方法,并分享一临证验案。 波浪式加量法操作及优势 笔者临证时,对于邪立足未稳的病患,药物用法及用量均力求迅速攻邪,即一剂知、两剂已;对于邪已立足之病患,则需要缓慢加量,采用“波浪式加量”法,以知为度,中病即止,缓缓图治。 “波浪式加量”法具体操作为:先从0.5剂开始服,每日增加0.5剂,以知为度确定第一阶段的最高量,然后剂量逐日...

  • 从风热解析荆防方 从风寒解析麻黄方 从湿温解析全虫方

    从风热解析荆防方 从风寒解析麻黄方 从湿温解析全虫方

    在赵炳南先生拟定的内服经验方中,有三首经验方特色明显,疗效突出,它们分别为荆防方、麻黄方和全虫方,以下统称为“治风三方”。此三方收录于《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经验方与常用方》部分,原书中三方主治,同中有异,其中荆防方有疏风解表,清热止痒的功效,主治急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麻黄方有开腠理,和血止痒的功效,主治慢性荨麻疹;全虫方有息风止痒,除湿解毒的功效,主治慢性湿疹、慢性阴囊湿疹、神经性皮炎、结节性痒疹等慢性顽固性瘙痒性皮肤病。其中“若病程短,皮疹鲜红,病在表者,首先...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