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阴病 第3页

阴病 第3页

  • 《伤寒论》厥阴病争议的厘定

    《伤寒论》厥阴病争议的厘定

    自古以来,《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便存在诸多争议,其争议点包括厥阴病的内容、提纲、成因、本质、定位、主证主方及证候分类等。兹不揣谫陋,一一予以厘定。 争议原因 厥阴病篇之所以存在如此多的争议,大致有以下几条原因: 1.缺乏明确性。厥阴病篇共56条原文,除第326~329条明确提出“厥阴病”以外,其余诸条均未冠“厥阴病”三字。 2.存在复杂性。厥阴病篇所列证候繁多,涉及到寒热错杂、厥热胜复、呕哕吐利及诸种厥证,...

  • 也谈厥阴病本质

    也谈厥阴病本质

    河南梁华龙先生撰《厥阴由来探秘》(载于《中国中医药报》2015年9月3日)一文,对“厥”的概念和“厥阴”的含义进行了探索,读后受益匪浅。但其对于厥阴病的位置属性和本质属性的认识,尚有模糊不清之处,兹略陈管见如下: 厥阴病是伤寒病的后期和严重阶段 梁华龙先生从文字学角度对“厥”的概念进行了考证,认为“厥”有憋气用力、憋气过头而休克的意思,也有“最”“重”&ldquo...

  • 《伤寒论》厥阴病

    《伤寒论》厥阴病

      对《伤寒论》厥阴病,历来争论颇多,有千古疑案之称,今天说说我们的看法。   厥阴的生理   《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厥阴之上,风气主之。”或云:“厥阴之上,风气治之。”厥阴为标,风气为本。可知厥阴是以风为本气。肝系统的生理是主春温而生阳气,厥阴的一切生理功能都来自于阳气的生发。《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初生之阳主升,阳生则阴长,而柔筋养神。既养心神,又养筋脉。   ...

  • 伤寒厥阴病篇竟是千古疑案

    伤寒厥阴病篇竟是千古疑案

    厥阴病作为《伤寒论》六经病之一,自唐宋以后医家对其争议颇多。伤寒大家陆渊雷亦云,伤寒厥阴病篇竟是千古疑案。诸医家之所以认为厥阴病疑难,究其缘由不外乎以下几点。 其一,是由误读《伤寒论》导致。早在《汉书·艺文志》中就有记载,古代医学分为医经派和经方派,其中医经派的代表是《黄帝内经》,而经方派的代表是《汤液经》及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因此《伤寒论》和《黄帝内经》属于两个不同的医学流派、理论体系。故而经方大家胡希恕提出:仲景书本与《黄帝内经》无关。以《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来解《伤寒论》,...

  • 太阴病的病机是“脏有寒”理中丸 桂枝人参汤

    太阴病的病机是“脏有寒”理中丸 桂枝人参汤

    太阴病的病机是“脏有寒”,即脾阳虚弱,寒湿中阻,其治则是“当温之”,即温中健脾燥湿,宜用“四逆辈”,以健脾燥湿、温阳散寒为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东省名中医刘启廷从医70年,善用经方,现将其临床运用《伤寒论》太阴病温里三方的经验总结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理中丸 《伤寒论》第396条:“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辨证要点:腹满而吐,...

  • 伤寒论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在《伤寒论》原文中,当归四逆汤由当归、桂枝、芍药、细辛、通草、甘草、大枣组成。我在讨论当归四逆汤时,常常将桂枝汤拿来作为参照。桂枝汤治疗卫不与营和谐,而当归四逆汤治疗营不与卫和谐;桂枝汤治风寒束表,而当归四逆汤治风寒中于血脉。关于当归四逆汤,从古到今争议很多,尤其在关于方中生姜是误抄丢失还是仲景公本就不用生姜、大枣是二十五枚还是二十枚等问题上,各家意见不一。但是这些争议在临床实践中又十分重要,因为这“一加一减”对于临床是天壤之别,所以值得商榷。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