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伏火 第2页

伏火 第2页

  • 泻黄散治疗脾中伏火

    泻黄散治疗脾中伏火

      泻黄散出自宋代医家钱乙所著《小儿药证直诀》:“泻黄散,又名泻脾散,治脾热弄舌。藿香叶七钱,山栀子仁一钱,石膏五钱,甘草三两,防风四两(去芦,切焙)。上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钱至二钱,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清汁,无时。”在《小儿药证直诀》中,尚有两处见到泻黄散,一处是“目内证”下:“黄者,脾热,泻黄散主之”。另一处是“弄舌”下:“脾脏微热,令舌络微紧,时时舒舌。治之勿用冷药及下之,当少与泻黄散渐服...

  • 除湿热要清热伏火

    除湿热要清热伏火

      广州市中医医院体检科主任、副主任医师苏丽玲告诉记者:“与痰湿型体质不同,湿热型体质为实证,多受天气、环境以及摄入燥热的食物影响。因此,清热为调理该体质的首要任务。”   体质描述 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燥结、小便短赤、多急躁易怒、男易阴囊潮湿,女易带下量多微黄。   形成原因 多湿热蕴结不解,先天禀赋或久居湿地造成。   疾病倾向 脑血管疾病、肝病、脾胃病、口腔溃疡、高脂血症多发性结石、泌尿感染、高血压、糖尿病。   推荐检查项目...

  • 活用扶阳与伏火法

    活用扶阳与伏火法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王长松教授认为,扶阳之法在于“重阳气,调阳气”,而并非大量温热药物的堆砌,其中的“调阳气”即包含伏火之法。伏火配伍应遵循“先温后凉,小量起步,火消即去”的原则。 •阳气弛张于元神之府,不能沉降,此阳气盛于上而竭于下,治之以温顺潜伏之法。潜阳法的主要药物为龙骨和牡蛎、潜阳封髓丹。 •中气不足或为邪所困,及四维轮转的缺陷都有可能导致温热药性不能入机体大气流转,导致药性化火,治之...

  • “伏火”源之肾水寒

    “伏火”源之肾水寒

    尤在泾《静香楼医案》记载一案:“中气虚寒,得冷则泄。而又火升,齿衄等症,古人所谓胸中聚焦之残火,腹内积久之沉寒。此当温补中气,俾土厚则火自然敛。方:人参、茯苓、白术、炙草、干姜、益智仁、附子。” 为何方用附子理中汤加益智仁?可否辨证为上热下寒或寒热错杂?笔者带着疑问去探寻“伏火”之源。 清代医家郑钦安《医理真传》指出:“世多不识伏火之义,即不达古人用药之妙也。余试为之喻焉:如今之人将火煽红,而不覆之以灰,虽焰,不久即灭,覆之以灰,火得伏...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