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第2106页
-
治小儿厌食症方
处方:炒山药10克,土炒白术3克,炒扁豆、鸡内金各5克。加减:卫外不固易感冒者加生黄芪15克,防风5克;夜寐不宁加灯芯草2克,竹叶3克,钩藤5克,生龙骨、生牡蛎各15克;便秘腹胀加焦槟榔、炒莱菔子各5克;脾肾不足甚者加山萸肉8克;胃阴不足加石斛、北沙参各6克:胃热嗜异加乌梅、黄芩各6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功效: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主治:小儿厌食症,症见不思饮食,面色无华,嗳呕酸腐,神疲乏力等。 疗效:治疗1215例患儿,痊愈293例,显效322例,好转587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98.9%。...
-
哪些验方能治疗口疮
口疮,医学上称为“溃疡性口腔炎”。中医将口疮分为两型。 1、实证:口腔内出现大小不等溃疡,四周呈红色,流口水,疼痛明显,口干,小便黄,大便干燥,有的出现发热,舌苔黄。治疗时,可酌情选用以下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验方。 鲜柏树叶120克。 用法:加水500毫升,煎成200毫升,分2次服,每日一剂。 黄柏10克,黄芩6克,栀子6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 四环素0.25克,维生素B250毫克。 用法:将两药共研成细粉,和匀,加入甘油5毫升,调匀后涂患处,每日1至2次。 2、虚证:溃疡四周淡红,口...
-
小儿遗尿各种治疗方法
小儿遗尿 小儿遗尿指3岁以上小儿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证。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小儿智力未健,排尿的正常习惯尚未养成,因而未能自立排尿。一般地说,遗尿多与胃和膀胱虚冷有关。常用的临床治疗小儿遗尿的偏方主要如下。 [方一] 山药、益智仁(盐炒)、乌药各60克,猪脬1具。前3味共为细末,用纱布包好,与猪脬共炖至熟。日2次,吃肉饮汤。 本方适用于肾阳不足之遗屎。 [方二] 羊肉250克,大蒜15克,调料适量。将羊肉洗净,煮熟切片,大蒜捣,同放大盘内,加适量熟食油(或熟油辣椒)、酱油、精盐等拌匀食。 本方适用于肾虚之...
-
小儿泄泻有良方
小儿脾常不足,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肾阳虚,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常见于2岁以下的小儿。轻者如治疗得当,预后良好,重者泻下过度,易致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中医儿科穴位贴敷、中药直肠滴入、推拿等综合疗法,对小儿泄泻有良效。 穴位敷贴小儿泄泻病主要病变在脾胃,将中药饼贴敷于脐部,脐部皮肤最薄,屏障功能最弱,药物易于穿透、弥散而被吸收。中医认为,脐又名神阙穴,属任脉,又为冲脉循行之地,任、督二脉互为表里。故任、督、冲三脉经气相通,内联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药物敷脐后可通过经脉之循行,...
-
主治小儿脑性瘫痪 补肾健脑方
鲍超,1967年生,江苏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针灸临床、科研、教学30年,擅长运用针灸综合疗法结合中药治疗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创用“补肾健脑针法”综合治疗小儿脑瘫。 组成:印堂、身柱、筋缩、命门、腰阳关、足三里、三阴交、肾俞、太溪、合谷、太冲、四神针(位于百会穴前后左右旁开1.5寸各1穴,共4穴)、智三针(神庭穴及左右本神穴,共3穴)、脑三针(脑户穴及左右旁开1.5寸各一穴,共3穴)、颞三针(耳尖直上入发际2寸为1穴,左右旁开1寸各1穴,左右...
-
小儿伤食泄泻中医治方 儿童虚寒泄泻偏方
伤食泄泻 案1:吴某,男,2岁。体质素壮,食量较大,近因恣食厚味,重伤脾胃,以致食积不化,腹痛拒按,哭闹即泻,日数行,质稀,味如败卵。嗳噫食臭,温温发热,舌苔黄厚,脉滑实,治以消食导滞,运脾和胃。 处方:整枳壳1枚(开水磨汁冲服,入头煎),焦山楂6g,炒麦芽6g,连翘4.5g,莱菔子3g,茯苓6g,炒薏苡仁6g,炙鸡内金2.4g(研末和服),通草2.4g,干荷叶6g。1剂。 二诊:药后矢气频频,泻虽减而腹部胀甚,舌苔黄腐,脉仍滑实,示宿食业已下行,应因势利导,化滞通腑,勿谓泻不宜通也。...
-
妙方敷脐治疗小儿腹泻
婴幼儿腹泻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婴幼儿腹泻是多种原因导致的一种急性胃肠道功能紊乱。消化不良、乳糖不耐受症、轮状病毒感染及其他细菌感染,均可导致婴幼儿肠蠕动增强,大便次数增加,腹部不适等。夏秋季是婴幼儿腹泻发生的高峰期。眼下,又有不少的宝宝患儿腹泻,轻者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纳差、乏力等症状,严重者甚至脱水休克,让家长们十分担心。 祖国医学认为,婴幼儿腹泻多由饮食不节,食滞胃肠或感受暑湿,致使湿热阻于中焦,脾胃功能失调,因而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中药治疗婴幼儿腹泻具有很好的疗效,但是不少的宝宝可能...









